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月海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龙峰旧谱由于蛀蚀残缺,导致后人叙述人物时间前后不一致。下面就谱中所说的时间相互矛盾,作一究。

其一,在锽公条目下附注序云:“锽卒于太和二年(828),寿75岁(即鍠生于754年)。780年侍父赴高安,兴元元年(784)扶父母灵柩归葬龙峰洞之八公楼下,之后移祖父陈褒祖母合葬于龙峰洞之蜈蚣钳。

其二,族谱重辑《梁龙德二年分家关约》说陈锽第七子陈靖三位兄长分别于“唐乾宁二年(895)、天祐元年(904)天祐三年(906)相继而殁,靖见诸侄年幼,抚为己子,包含共居分家。

上述列出两个时间段,究竟以哪一个为准?我们不妨一推敲。

先把两个时间段放一起研究,“锽公条目下附注”754年陈锽出生,那么第七子陈靖最晚生于813年(拟锽60岁生靖,已极限),龙德二年(922)主持子侄分家,陈靖岂不活到110岁?这与事实不符者

陈靖的三位兄长分别于895年904年和906年相继而殁,“诸侄年幼”托付于靖。既然“诸侄年幼”,其兄殁时最大不超过35岁(即择906-35=871),由此推陈靖第三兄约生于871年前后;则陈无论多大年纪生靖,其出一定在906年之后;何以建中元年(780)“侍父赴任高安丞”?与时空不符者

查《分家关约》所列时间无出处,而“条目及序”中的时间最早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谱《正讹论序》序载:“今自一世祖灌,推之唐大历乙卯(775)居武宁蒿港,生子二,长曰镛次曰锽,及德宗建中元年(780)应诏为高安丞,卒于官,次子锽于兴元元年甲子(784)扶柩卜葬龙峰。”

这一时间也是出来的。按此推理,灌举孝廉入,年纪应该比较大,设780年赴任高安县丞38岁,灌生于743年。设褒21岁生灌,则褒生于723年,岂不比陈京早出世二十几年?此于事理不符者三。        

上述两个时间段放在一起研究则相互矛盾,单独推演又行不通,所以这两个时间段都不能信。

1994年龙峰谱收录邱志尹的《明正德丙寅序》说:“陈之上始于颍川,蔓延婺之金华。唐贞元间(785—805),有讳灌公者为江西高安丞,卒于官。子二人,曰镛曰锽。”这里又出来一个“唐贞元间为高安丞”时间。如果在此时间出任高安县丞,正好与鄂州陈琢《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下称简编所说陈灌“唐德宗时(780—804)任高安县丞”时间合。        

 

《简编》载灌于德宗时任高安县丞42

邱志尹的序比《正讹论序》早91年,按理可信度比《正讹论序》高,但遗憾的是后人续谱,明至清及民国所有的谱序皆鱼贯沿袭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讹论序》时间,从未考虑明正德丙寅(1506)的时间,为之一大疏忽 

下面再来看龙峰谱其他旧序是怎么说的。

《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序》载:“今概我祖籍宁之源,由大唐德宗朝名灌者,以世胄起家蒿港得任高安丞,不禄。次子锽扶葬龙峰。”与《简编》时间相

黄庭坚《龙峰陈氏重修宗谱序》把这一时间说得笼统:“至唐而有高安丞灌,魄兆于龙峰。”

上二时间来看,反倒可信,不清楚的只笼统

《分家关约》载:“一世祖灌,推之唐大历乙卯(775)居武宁蒿港。生子二,长曰镛次曰锽,及德宗建中元年(780)应诏为高安丞,卒于官。次子锽于兴元元年甲子(784)扶柩卜葬龙峰。”

德宗朝共有三个年号即建中、兴元、贞元。按邱志尹的《明正德丙寅序》和《宋元祐三年戊辰序》,灌公出任高安丞及殁于官发生在德宗朝贞元间。下面不妨将“建中元年”“兴元元年”“贞元间”这三个时间,组成一时间链推敲并演绎

1、既然《正讹论》说“灌于唐大历乙卯(775)居武宁蒿港,生子二,长曰镛次曰锽”,设“建中元年(780)”和“兴元元年(784)”为镛锽二人出生时间,结合“唐贞元间有讳灌公者,为江西高安丞,卒于官”的这个条件,推陈灌贞元十六年(800)赴任高安丞,锽17岁侍父随行,做官四年即贞元十九年(803)陈灌夫妇被害于官舍,陈镛杀了豪猾全家外逃避难,锽扶柩择葬龙峰这一个过程。

2、灌不是科班出身入仕,谱有两说一说“以世胄起家蒿港得任高安丞”,一说“以孝廉举官”。但不管以哪种形式入仕,其入仕岁数都比较大,设39岁赴高安丞,则灌生于公元762年,大历乙卯(775)随父陈褒由金华来居武宁蒿溪。建中元年(780)生镛,兴元元年(784)生锽。这个推理在另一篇明序《中房洲师檄公支分迁源流记》中得到印证:“我长溪一支原灌公自婺州金华迁武宁县蒿港而生镛锽二公。”这就是说,“镛锽二公”出生在武宁蒿港。

上述1和2推理符合序意,“德宗朝”这个大时间段,又合“贞元间”这个小时间段,且数字间又不矛盾,推理应该立得住。

3、设褒21岁生灌,则褒生于742年。过继京公为嗣,比陈京年龄大,曾经同在德宗朝为官。

4、据《®山志》载,伯宣生于“敬穆之间”(即824年),其时镛45岁。《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载马总是在“贞元十六年(800),盈珍谗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 四年后(804)陈镛(此时或许改名镶)避仇于泉州仙游,结识马总,患难相交,与马总善。元和初(806~807),马总迁官虔州南康刺史;元和中(约813年)又由南康迁安南都户。元和中,陈镛曾经去虔州访马总不遇而返,后游®山,即史载“灌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后游®山”。 实际上,这里是把父辈发生的事情移到子辈,因避仇泉州仙游者是镛而不是伯宣。伯宣出生泉州仙游。见徐义门陈氏书堂记》

伯宣随父游®山已是成年人,因伯宣有文史才,陈镛要带在身边,一来注书有帮手,二身边有人料理。陈镛(镶)隐®时估计年纪不小,至少逾花甲由于多年奔波在外,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遂隐居®山圣治峰前龙潭窝注书消磨时光若干年后陈镛卒葬®山东麓,伯宣下山移居太平宫,继续注承父业。后迁德化白鹤乡,乾符间柳彦璋兵乱因居德安,“合族同处”,共建“义门”。

以上峰谱时间矛盾的相关考证要想完完全全复原一千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已是不可能了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可信的资料进行梳理,并作合理的演,使之接近历史,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