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一.明清修谱“先天条件不足”
民间修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然而自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及清朝前期,由于长期兵荒马乱、战乱频繁,加之天灾人祸,致使“旧谱散出,殊多错简”(德化甲寅谱《凡例》)。迨及明清修谱时,资料严重缺乏,只得“失者补之,乱者序之。”(陈澔《义门重修谱序》)“信固存矣,疑以仍旧,重其传也”。(德化甲寅谱《凡例》)从明朝嘉靖到现在又数百年过去了,传至今日的义门谱已是矛盾互出,众说纷纭,无所适从。其中一些重大记事、时间、世系世次等等,多与史书方志记载不符。近年来,已见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撰文稽考义门史事,各抒己见。笔者认为,江州义门陈氏世系和记事的混乱,根本原因在其内部世次的颠倒,从而导致义门记事和时间的不一致性。一旦根本问题厘清,其他问题就会随之而解。
先就“伯宣孙旺”,它错讹已久。早在光宗绍熙五年(1194)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时既“疑后来碑误”(《文忠集•卷四十六》)。南宋淳祐七年(1247)江州德化进士陈有宗至元十四年(1277)在《重建地主祠记》中更明说:“兵火屡更,家无完牒,不敢效(郭)崇韬祖汾阳以为公羞。”清乾隆《德安县志》卷十一“人物•孝友”按语说:“褒为七世,褒生灌,灌孙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衮,衮生昉,与史所称十三世适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独不著,何也?至胡秘监《义门记》世次与此则不合,但既云衮五次长,昉六次长,又云衮昉皆兄弟合为一世,其说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经火后,本版错误,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为然耶!”
既然如此,下面不妨试用代均时间来推证义门世系世次,看其究竟,供研究参考。
二.用时间来推考义门世系世次
《宋史•陈兢传》与《通鉴续编》卷四《诏贷江州义门陈兢粟》所载义门世系世次相同,仅各自表述不同。可惜两文只涉及叔明后人在义门的这一支系,对于其它支派没有写,只在结尾处点到从父弟旭、蕴、度三人。
(一)《宋史•陈兢传》世系
1世陈叔明……5世陈兼→6世陈京→7世陈褒→8世陈灌→9世□□→10世陈伯宣→11世陈崇→12世陈衮→13世陈昉→14世陈兢,陈旭、陈蕴、陈度→15世陈延赏。
到陈延赏这一代,义门开始分家,即人们常说的聚居十五代分家。
人物生卒时间:
陈叔明,按《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之墓志铭》载:生于天嘉三年(562),卒于大业十年(614),春秋五十三。
陈兼,据唐李华《云母泉诗并序》知,上元二年卒,赠秘书少监。据其事迹推,约生于695~700年之间(折中697年)。
陈京,据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大历中始来京师,大历六年(771)进士及第。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由于陈京是以从子褒为嗣,为了推考代均的准确性,陈褒的后人当以陈褒出生时间来推算。
陈伯宣,据《®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即公元824年正月穆宗薨敬宗继位)。《宋史》云“大顺初(890)卒”。享年67岁。
陈崇,据鄂州陈琢《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唐乾符元年(874)甲午举人”。大顺初立义门家法。
陈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零一载:“癸亥(1023),而蕴八十,且有行义。”即生于944年。
陈度,据《江西历代进士录》载:“年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进士第,”即生于956年。
陈延赏,《江西通志•历代进士名录》载其“淳化三年(992)壬辰孙何榜进士”。据高安陈家湖延赏后裔谱载其生于建隆元年(960),宗成公赤岗庄谱亦载建隆元年生。
计其代均时间:
1.叔明至陈兼(697-562)÷4=33.7(年)
2.叔明至陈伯宣(824-562)÷9=29.1(年)
3.叔明至陈崇(852-562)÷10=29(年)
4.叔明至延赏(960-562)÷14=28.4(年)
5.陈兼至伯宣(824-697)÷5=25.4(年)
6.陈兼至陈崇(852-697)÷6=25.8(年)
7.陈兼至延赏(960-697)÷10=26.3(年)
8.伯宣至陈崇(852-824)÷1=28(年)
9.伯宣至延赏(960-824)÷5=27.2(年)
(二)族谱和《义门记》中的世系
1世陈叔明……5世陈兼→6世陈京→7世陈褒→8世陈灌→9世陈镶(即镛)→10世陈伯宣→11世陈檀→12世陈旺→13世陈机→14世陈感→15是陈蓝→16世陈青→17世陈仲→18世陈崇→19世陈衮→20世陈昉→21世陈兢、陈蕴、陈度→22世陈延赏。
人物生卒时间见上。计其代均时间:
1.叔明至伯宣(824-562)÷9=29.1(年)(属正常,未受“二合一”世系的影响。)
2.叔明至陈崇(852-562)÷17=17(年)
3.叔明至陈蕴(944-562)÷20=19.1(年)
4.叔明至陈度(956-562)÷20=19.7(年)
5.叔明至延赏(960-562)÷21=18.9(年)
6.伯宣至陈崇(852-824)÷8=3.5(年)
7.伯宣至陈蕴(944-824)÷11=10.9(年)
8. 伯宣至陈度(956-824)÷11=12(年)
9.伯宣至陈延赏(960-824)÷12=11.3(年)
凡是受“二合一”世系影响的人物,其代均时间都在20年以下,最低为3.5年。
通过上面二组数据的比较,《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中的世系成立,它符合28±4年的传代常数。相反,族谱和《义门记》世系显然不能成立。
(三)按《义门陈文史考(二版)》《陈氏谱考辑要》把族谱《义门记》中的“二合一”世系拆开单独计算
其实,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主要是由叔明后人和叔慎后人“合族同处”组成的义门群体。
1世陈叔慎→5世陈旺→6世陈机→7世陈感→8世陈蓝→9世陈青→10世陈伉六兄弟→11世陈奇→12世陈逵→13世陈俦→14世陈蕴、陈度→15世陈继守
人物生卒时间:
叔慎和叔达同年生于陈太建四年(572)。
陈旺,据其后人的生年推其生约在692年,开元十九年(731)建庄德安太平乡常乐里。
陈蕴陈度出生时间见上。
计其代均时间:
1.叔慎至陈旺(692-572)÷4=30(年)
2.叔慎至陈蕴(944-572)÷13=28.6(年)
3.叔慎至陈度(956-572)÷13=29.5(年)
4.陈旺至陈蕴(944-692)÷9=28(年)
5.陈旺至陈度(956-692)÷9=29.3(年)
从上面的代均显示,拆开计算符合28±4年这个传代常数,世系成立。
总而言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以上三组数据的对比,谁对谁错一目了然。以史为据,参考族谱,运用时间来推证世系世次,这在《颍川陈氏考略》《义门陈文史考》《陈氏谱考辑要》中已经反复论证,基本准确。
三.讨论义门始祖问题
“始祖伯宣”之称谓,即使在德化甲寅谱里也不明确,称“始祖”有之,称“初祖”有之,称高祖亦有之,飘忽不定。其实,称谓是由时间节点来划分,如“昉家十三世同居”“十四世陈兢”等,是以叔明为一世祖;陆游、吴任臣的“京之后,十世同居”,是以陈京为始祖;若以“开元十九年(731)”建庄来划分,当以陈旺为始祖。若以唐僖宗中和四年旌表义门陈氏来划分(此前不称义门),当以陈伯宣、陈伉几兄弟为始祖。例如《九江义门陈氏宗谱》乾隆戊申年“重修家谱序”(六庄公识)所云:“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则今日之重修义门之谱也,亦宜以伯宣为断。”即此意。由此而论,始祖之前的人物,统称义门先祖。
最早在德安建庄的是陈旺,同居五代以上的也是陈旺这一支人,他们为旌表义门创造了硬件条件,由此说来,陈旺当为义门始祖。
乾符四年(877)江州失陷,为避兵乱,伯宣举家由德化白鹤乡泉水垅迁居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时陈伉为家长。中和四年(884)旌表“义门陈氏”,伯宣功不可没,当为义门显祖。若没有他父子的努力,旌表是不会从天而降。如《永乐大典》卷3528《江州图经• 陈氏义门》载:“建炎寇祸,有继珪者七传至建炎又百余口,不蓄私财,一遵祖范。嘉定中,炎诣帅府自陈,下州核实而上之,宁宗诏旌其门,书‘真良家’三字赐之。”陈炎是进士,能够进帅府诉求旌表。大帅虽应允了,但是还要经过下级官府核实并逐级上报。陈旺至陈伉几兄弟世为耕农,一介平民能够进官府诉请吗?所以,陈伯宣为义门显祖,厥功至伟,当之无愧!
上述虽为推论,但也不无道理。今从九江旧谱序“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而推导。
(注:此文是在九江市义门陈文化研讨会上发言稿。收录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