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先富

南宋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原文:

胡周父史笔文华,声三朝。义门碑甚有古风。中经兵火,得贤宰吕仁甫表而出之,又可远传。予恐石本颇艰,为刻板付陈氏裔兼善,使携以归。凡族人皆当遗之一本,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尚其勉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予亦庶几焉。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绍熙五年1194)十七日

按德安陈氏义门碑,建炎中(1128)为贼寇焚毁。后十有五年,仆来为令,访得墨本。其家之子孙,请作亭于故基,刻石其下。遂命男得中书之(得中,吕广儿子),非特存故家之美事,抑将以申劝邑人焉。

宋绍兴乙丑(1145)重九日左奉议郎知县事赐绯鱼袋吕广记

胡旦,字父(9551034

吕仁甫(11031175)年

周必大(1126~1204)年

胡旦的义门记》写于宋咸平五年(1002)

广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后十五任德安令,访得墨本,于宋绍兴乙丑(1145)重九日,刻石其下立义门碑

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写于绍熙五年(1194)。此时吕仁甫已作古20年

胡周父宋咸平五年(1002)写的《义门记》到南宋周必大绍熙五年(1194)《义门碑》写跋,时隔近200年。

    下面就周必大“跋”展开讨论。

    1旦史文华,著声三朝,义门碑甚有古风”。是周必大对胡旦《义门记》给予高度赞扬

    2“中经兵火得贤宰吕仁甫表而出之,又可远传。说《义门碑》由于战火的摧毁,经吕县宰访得墨本而表现出来,立碑后又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3予恐石本颇艰,为刻板付陈氏裔兼善,使携以归。凡族人皆当遗之一本,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尚其勉旃。” 这是周必大担心石留传较而为陈氏后裔做件好事,刻板印刷成书,凡义门族人皆当赠送一本,使之携带回家。因为立义门碑者具有美德,建议刻板印刷者与立碑者有相似之处,持者应崇尚这种美德,勉力后人。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予亦庶几焉。”意思是看到高山就停下来仰望,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模仿他,虽然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但心里还是努力去做。路经这里看到义门碑的人,都得停下来观看一下碑,对字里行间充满着景仰,对《跋》作者也样景仰。

5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 现在折开这句话来分析:“铭是指义门碑》,居官是指当时在的官员,“为是指行为,若官,是指继任的官员和察的官员,“疑,怀疑,后来”是指时间,碑误,是指碑文出现错误。  

跋文写于宋绍熙五年(1194),是为德化县立碑时写的,而不是德安县令吕仁甫访得墨本在德安县立碑时写的。宋绍兴乙丑年(1145)重九日德安县立碑至(1194)德化县立跋时隔50年。在这50年间,墨本在传递中可能又出现差错,既然周必大指出“碑误”,肯定是指碑文与史志不符,与之所见的谱亦不合。

    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全文不到150字,基本都是赞扬胡周父的才华出众及吕仁甫的高尚美德,同时也表达了他己的心情。唯独末尾一句话引起了陈氏后人高度警觉。目前义门陈后人由此跋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认为义门碑》过兵火后难以还原原著,吕仁甫访得墨本就已经错了;一种认为墨本在传递50年后德化立碑时错的。两种观点是孰非,后人自有明辨,究竟是谁弄错了。

跋文末尾“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这句话的本身对义门碑就心存疑虑,否则,不必要写这句话。前面写的都是褒奖之言,为何在结束时一句“疑后来碑误”意欲何为?也许是在这50年来,包括过往官员的看法在内。有疑字的跋文不可能是纠正和解决什么问题,而仅指出碑文错了,错在哪里,周公未说。依愚拙见,所谓“碑误”,当然与义门世系世次及义门记事密切相关。“碑误”,一字千金,是周必大对《义门碑》的评语。(时在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