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先富

近段时间,网络上对义门陈世系伯宣孙旺叔慎子志高及“异流同源展开了激烈辩论。一方以史、志为依据谱作参考,阐明“异流同源”之观点,另方则以义门合族同居时家长的文献及胡旦《义门记》为据进行反驳,辩驳激烈,牵动着义门陈氏宗亲及广大读者的心,它关系到义门陈世系源流今后的走向。所以,有人以堪称“盖棺定论为标题登上网络大造声势,博人眼球,谋求今后的发展。遗憾的是,经过双方多次交锋,没有达到“盖棺定论”之愿望。以下从三个方面来看这次讨论的实质情况。

一、先来看看陈义祥宗亲在他的《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中说:如何看待此篇文章(陈京行状),我个人认为首先不能回避该文,也尽量相信该文的真实性。但因该文在千余年的转载过程中不可能保证无差错(实际是唐宋史文章确有不少错误),对此,我的个人观点是既不否认它,也不认可它,只作重要参考。换句话说,如果此文为出土墓志铭,就无悬念,可直接引用。”

陈刚宗亲评驳:这个就是陈义祥在刻意回避矛盾。除了《陈京行状》、还有《新唐书》之《陈京传》、柳宗元《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韩愈、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另外独孤及还是陈京老师,这些都可以佐证陈京的生活年代,除非以上所有的史料都错了。所以说陈义祥想和稀泥,只怕是和不过去的。基本的原则都丢了,不承认史实,还考证什么义门呢?

从义祥宗亲这段话来看,他的文章虽然很长,但这段话是该文章的中心思想,基本上表达了他的态度。对《陈京行状》他既不否认它,也不认可它,只作重要参考。换句话说,如果此文为出土墓志铭,就无悬念,可直接引用。这分明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陈刚说他是“和稀泥”。

即使没有出土墓志铭也可以直接引用。因多位历史名人的传记还不足以佐证《陈京行状》的真实性?这也符合文章题目《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的要求。

二、在与武亮宗亲交流志高是否叔慎子”方面各有说辞。总的来看,武亮宗亲认为《陈氏入蜀记》是“志高叔慎子”的有力证据,但单一证据难以支撑志高是叔慎子的立论,(即孤证不立)旁证力度不足。

同时武亮宗亲还提供了义门陈“同源异流”一说的证据。他查找到1928年《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忠节堂)》明确将叔慎一支列入义门世系,并记载叔慎有两子“宗先与宗清”。还在1904年光绪三十年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族谱中的“叔慎词条记”载“叔慎字子恭(《陈书》为“子敬”,恭与敬近义),分封为岳阳王,仕湘州刺史,起兵复国不克,隐逸仙游,后无考”。除“复国不克,隐逸仙游”之外,基本与史志相符,可算是峡江马埠谱叔慎潜逃复国的一个旁证(详见武亮辩析)。

陈刚宗亲则认为,志高是叔慎长子,不是孤证,而是多证。最直接的证据有二:第一,峡江马埠谱明确记载叔慎子志高。第二:义门宗武支系《陈氏入蜀记》明确记载陈旺是叔慎玄孙、蕴珪子。(详见陈刚辨析)

三、在此之前有一位宗亲对陈月海、陈刚关于志高非叔明之子的论述持有不同看法,并与峡江马埠陈家陈凤章先生有过长期的争论,但随着不断地采信、分析、考辨、论证,大量史实浮出水面,使之改变了看法。他就是《岳阳王裔在峽江》一文作者陈和志意先生。文章描述:蕰珪生陈旺,温玉生陈然,都在瓜源,陈旺在德安建庄,陈然之子陈衮(注:此衮,跟陈崇子衮同名)由江州迁吉水土桥瓜源,生子可一、可二。后来可二移居新淦陈家开派燕叙堂陈氏,人口繁衍成千上万。今峡江和新淦两支叔慎后裔,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铁的事实证实他们是岳阳王陈叔慎传下来的。由此,无可辩驳地说清了义门世系“伯宣孙旺”不能成立。

叔慎有两个儿子,志高不是叔明之子,而是叔慎之子。叔明自有子嗣。《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对义门分庄载:“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这段话明确指出义门陈兼之后有42支,为叔明之裔孙;产分120支,包含陈旺之裔和陈兼之裔。继《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九江府志》、《®山志》、《陈氏入蜀记》,连同《江西通志》、《临江府志》、《峡江县志》、峡江“马埠陈家谱”和新淦“燕叙堂”谱及古今流传的地名、故址,从多方面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告诉我们义门始祖陈旺为叔慎五世孙,江州义门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历史结论,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资料不失为难得一见的十分珍贵史料。岳阳王陈叔慎为峡江陈姓最早入峡始祖,避难峡江娶妻匡氏生子陈嵩(宗先)。陈叔慎长子志高后人衮南下峡江瓜源与宗先后人相认,同居于马埠廖田和土桥。此论已得到峡江历史文化人士的一致赞同和肯定,并已载入《峡江姓氏志》。    

这是一个之前并不认同志高是叔慎子的一位宗亲,通过亲身实地走访考察、分析、论证而得出的结论。能不信嘛!

通过这次辩论,如何就事论事,客观正确,结合实际考证义门陈世系,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以史为据,综合考证。即有史据史,无史从志,无志随谱。参加修史修志者都是朝廷和地方的文人学士,长时间的潜心编辑,慎之又慎纂成史书,留给后世,岂能不信?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差错也难免,这就需要研究者综合考证。在遇到谱史相悖时,不要盲目指责史籍有问题,而是首先要看看自家的族谱有没有问题。谱与谱不符,谱与史不符的现象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述,也没有哪个前人说史籍的不是。如果要找的内容在史籍上没有记载,说明此路不通,应另辟途径,不可死搬硬套。在目前没有出土文物证明史籍有错之前,不要去挑战史籍的权威性。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是直接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史志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可信依据。当然,族谱也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根据历史人物的生卒时间与时空条件是否相符,族谱上的吊图与行传记载是否一致,需要综合考证得出合理的结论,经得起检验和推敲。

2、解放思想,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是众多义门陈氏宗亲难以接受的事情,流传数百年的族谱世系要改变现状,情感上一时半会转不过弯来,这可以理解。从各地宗亲上传的族谱陈旺唐开元十九年(731)徙迁江西德安建庄,符合前人所考,后人所著,族谱所载的事实(详见《陈伯宣迁®年考》。这是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应当遵循。但是,还有两种认识需要提高:

①有的认为族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即使错也是对的,不能改。

也有的认为族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世系源流不会有错,我只相信自家的族谱,其他不管。

种观点是蛮不讲理的霸权文化,纯粹的唯我独尊。

第②种观点的人比较多。只知道自家的族谱世系不会有错,并不知道不会错的只是你的分庄祖或始迁祖以下的世系,义门陈上源祖的世系正确与否,不要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坚持自己的族谱是对的,就怀疑别人家的族谱是错的,这是一种孤僻心态。要知道,族谱有对有错是必然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对错就没有争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族谱进行研究和考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是要务,而且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共同探讨。对传统族谱中的义门世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求同存异,推陈出新,做到有错必纠,有错必改,不给子孙后代留下悬念。

3、结合实际,共同探讨,把正本清源工作落到实处。只强调传统族谱世系的重要性,而忽视现实存在的必然性,就不可能达到结合实际,共同探讨的目的,两者应兼而有之。多与少,大与小,它只是一个量,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四两拨千斤的道理。研究挖掘出《陈氏入蜀记》中的义门世系,在整个族谱中只占少数,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少数。再说,义门陈氏在历史上的异流同源,此说在《家范十二则》就已经提出了,只是没有具体而已。千年之后的2011《义门陈文史续考》给于具体化,即“陈旺是叔慎五世孙”的这一结论。这个结论不是依据《陈氏入蜀记》,而《陈氏入蜀记》还是在20173月份才被发现,仅是一个佐证而已。

如今在江苏常州、江西,叔慎的后人特别多,特别在江西峽江、新淦、吉水,志高和嵩(宗先)两支人共同生活,在《岳阳王裔在峽江》一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实的写照。不能以正史所说与府志、县志记载不同,而否认志高叔慎子的存在,也不能以孤证不引和手抄失真,而否认族谱与现实两者的统一性。对此,我们不应该无端的以义门谱没有说而怀疑它。相反,而应该共同寻找证据补充它,完善它。

另,《陈氏入蜀记》是陈正罡老人从四川古蔺县手抄回来的家谱真迹,如获至宝,还会抄错?如果怀疑手抄本是假的,他们有必要去认别人做祖宗!请问,有谁愿意这样做?就是现在修谱上门录丁,同支系的族人,如果派语不同的话,都不会参与你的续谱。这是真的,修谱者应该深有体会。

综上所述:通过辨析,读者对陈旺非陈伯宣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叔慎子志高”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证;对“异流同源更有新的发现;对叔慎湘州之战后隐居峡江有了新的考证。思路越来越清晰。根据宗亲们所提供的资料,大家如能相向而行,离共识就会越来越近,但愿能够早日实现义门陈世系的统一。

以上为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义门陈潭州庄:陈先富

                                  2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