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记》新解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月海 陈刚

《义门记》,是宋人渤海胡旦辛丑(1001)春访义门“俱知其状”,回京后次年冬写成,文中记述了义门重要人物和起止显要事迹。为传后世,陈氏曾刻之以碑,又称《义门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义门碑历尽兵燹人祸,数立数毁。建炎中,义门碑再遭贼火焚毁。15年后本邑贤宰吕广问访得墨本并刻石出之;又50年后,益国公周必大在《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时既疑碑误。时至今日,各地谱中的《义门记》彼此互异,内容多寡不同,且章法紊乱,鱼鲁相承,多与史书、方志不符。下面就以明嘉靖六年《九江府志》卷十六收录的《义门记》为底本,参考《永乐大典·江州图经》及最近发现的史料,为《义门记》重新解读。

 

义门记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修身,人之全行也。是以古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本,所以教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昔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睢》乐而不淫,《螽斯》欲而不,子孙众多,流于歌咏,故其诗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内崇亲戚,外树声教,声教所被,从家至国,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成王之时,管、蔡失道,周公摄政,大义行诛。自是宗亲恩渐衰缺。召、穆公伤其不协,作诗纠合,故其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逮至幽王,不亲九族,好谗信佞,骨肉相怨,父兄致刺,而作诗焉,故其诗曰:“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平王东迁,泽不下降,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故其诗曰:“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周鼎既亡,战国飚骇。秦废诸子,汉灭亲王,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以致败,南北不兢,隋唐失纲,骨肉参商,宗族鱼肉。朝不自理,政奚有经?

广明以来,中原板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山崔嵬,号为南障。彭蠡浸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宅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家崇恺悌之风,门尚敦睦之义。其籍甚者,惟陈宗乎!

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玄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仍留翰林院,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为高安县县丞;其孙伯宣,隐居®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悌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至衮为江州司户参军,伪唐李旌表其门。

开宝末(975),江南平。太平兴国七年(982),张齐贤为江州转运(使),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在李煜时尚蒙蠲免,今归圣朝,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沿征杂配,庶彰德化。”诏可。

淳化初(990),殿中丞康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年春首贷米二千斛以赡之,俟丰年还官。从之。至道中,陈氏上《陈氏家法》二篇,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焉。

开宝之末(975),计口七百四十。咸平三年(1000),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口。

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衮,五次长也;,六次长也;鸿,七次长也;逵,八次长也;竟(兢),九次长也;肱,十次长也;今龙(袭)十一次长也;今旭,十二次长也。《春秋传》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衮,八世矣。让、衮、皆兄弟,共为一世。衮立义门,主家事三十五年最盛。由鸿以下又昆弟也。

若崇为长史,勋为蒲圻令,玟为德安令,礼为吉王府司马,衮为司士参军,为奉礼郎,恭为洪州掌书院记,密知舞阳县事,赏为渭州军事推官,皆衣冠之荣者也。若、俦为节度押衙(使),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总管,郜为感义都军头,辉为讨击副使,谦为馆驿使,凉为教练使,皆吏职之崇者。若为三史,用为三礼,昭、昱、琛、为三传,逊、俨、度、渐、绩、诱、永、陬、延年并举进士;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之并作词人,皆文学之英才者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在齐,实乃陈氏之于今世。

天地一气也,万民一性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清纯者也;富则不骄,贫则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民之家,未有若陈宗者。其谓熟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诗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 

天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感也。

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

若其天无灾害,时无厉疫,岁有丰穰之利,政有富岁之教,岂惟寿考之福,亦将千亿是保。

丁酉岁夏,予以尚书兵部掌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岁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阳,登®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籍口属,俱知其状,因为之铭。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其词曰:舜有盛德,其后必昌。晔晔陈宗,义风克扬。家法定式,义门表德。如何在上,不为世则。古人有言,理家如官,若官尚义,其俗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二途,人思共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僭伪煜,犹能敦勖。逮我圣宋,恩惠骈属,圣宗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滂流,陈宗绵绵。

 

⑴ 广明以来,中原板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

唐朝自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中原一直动荡不安。“江表无事”是在广明(880)以后,此时的中原仍不太平。

⑵ 陈兼唐玄宗时举进士

陈兼,没有中过进士;经考,此属后人误传,并非胡旦原文。《新唐书·陈京传》《陈氏书堂记》《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皆云陈兼“唐右补阙”“赠秘书少监”,未说“中进士”。开元中,陈兼曾入翰林院任文词待招,之后任封丘县丞;再之后罢官回泗上;天宝十二载(753)冬,应辟为右补阙宝应元年(762)卒于武陵县丞任上,赠秘书少监。详见《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

陈旺是义门建庄祖,重要人物,其出场准有一番诸如时间、背景等相关介绍,不可紧随伯宣后,“其孙伯宣,隐居®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并“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疑文有脱节,谁之孙,或谁之几世孙,不明。明嘉靖三十三年德化《宋咸平壬寅原序》将此改为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加一个“其”即指代伯宣,算是有了交待。再说,陈旺不可能一到德安就“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其间准有脱文,其实陈旺一连几代单传,到了乾符年间陈伉主家时,家有人口九十,“自是而家益昌”。

仲子崇究竟是承接上面“诏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还是承接“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

如果承接旺公,又何“仲子崇”?仲,《辞海》注:“旧时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为序,‘仲’是老二。”可是在明清谱中,“仲子崇”解读为“陈仲之子”。问题是此前并无陈仲出现,怎能理解为陈仲之子?

若承接“诏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其“仲子崇”当是伯宣次子,这与《宋史》《通鉴续编》载“伯宣子崇”相符。《陈氏书堂记》载:“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及苏南《毗陵陈氏族谱》载伯宣“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详见《颍川陈氏考略》“《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解读——兼论伯宣与陈崇之关系”)

有关仲子,如《历代教外涉佛文献数据库金石佛踨(一)》宋代卷《龙门山丁裕等题名》:“龙门山石佛公事丁裕,与弟祜,仲子观东……清河张居□安□同至此。”“仲子观东”即丁裕次子丁观东。再如《爱日精®藏书志》卷二十四《古今考三十八卷》:“文靖公仲子静斋先生知徽州时……”“仲子静斋先生”,即南宋理学家文靖公魏了翁的次子魏克愚。

以上“仲子”与《义门记》“仲子”,在行文语境上则相同。倘若“仲子崇为陈仲的子,写成“仲之子”。《汉书·荆燕吴传》载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 

⑸⑹句官职误

历史上的张齐贤任过江南西路转运使。《宋史·张齐贤传》载“(太平兴国)六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冬,改右补阙,加正使。”

 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州府不设转运使,因此,不存在江州转运”。

戬,也未曾任过殿中丞。《宋史·戬传》载:“高丽信州永宁人康戬,字休佑……太平兴国五年(980),登进士第,解褐大理评事,知湘乡县,再迁著作佐郎,知江阴军、江州。历官以清白干力闻,改太常博士。苏易简在翰林,称其吏才,命为广南西路转运副使,赐绯鱼,就迁正使,再转度支员外郎、户部判官。出知峡、越二州,连被诏褒其能政。又为京西转运使,加工部郎中,赐金紫。戬所至好行事,上章多建白,以竭诚自任。景德三年(1006),卒。”

⑺ 至道中,陈氏上《陈氏家法》二篇,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

此说不妥,因陈氏不可能直接送史馆誊写,也不能够“赐诸王公各一本”。对比《永乐大典·义门碑》是这样写道:内使裴愈“回奏《陈氏家法》二篇,上叹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送史馆缮写,赐诸王公各一本。” 

 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

青为显祖,其始祖自然是旺,顺理也。大顺初陈崇订家法,自陈崇始,义门历任家长是经民主推举。“合族同处”,循法治家。

为彰显义门盛大,胡旦援引《春秋传》“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来对比“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衮,八世矣”,其语义清晰。陈完奔齐成为齐国陈氏始祖,陈旺建庄德安成为义门始祖。由陈完到桓子无宇“五世其昌”;到成子常八世“莫之与京”。相比义门“自旺至青,五世矣”,青,显祖也,义门始兴;“至衮,八世矣”,义门盛大。

乾符四年(877)黄巢大将柳彦璋攻陷江州,为避兵乱,伯宣领族人由德化甘泉乡甘水垅移居德安,和陈旺后人“合族同处”,时青公长子陈伉为自然家长,“至衮,八世矣”。这里是把两支人合写,其世次即旺→机→感→蓝→青→青生六子及伯宣→六生十七及崇、勋、玫→十七生三十四及衮、让,如此八世也。

世次误

《义门记》载“让、衮、昉皆兄弟,共为一世”。陈昉是陈衮之子,为史谱公认,这里却误为兄弟。对此,清同治《德安县志》在“陈昉”条目下按注曰:“褒为七世,褒生灌,灌孙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衮,衮生昉与史称十三世适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独不著,何也?至胡秘监《义门记》世次与此则不合。但既云衮五次长,昉六次长,又云衮、昉皆兄弟合为一世,其说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经火后,木版错误,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为然耶。”

“让、衮”是兄弟,能写“让,四世长也;衮,五次长也”,但不能说“昉,六次长”,应该写“昉,五世长”。这里的“世”与“次”是不同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使下文得出“让、衮、昉皆兄弟,共为一世”的误解。同样,陈鸿是陈昉的子侄辈,“鸿,七次长”,应该写成“鸿,六世长”。

⑾ 逊、俨、度、渐、绩、诱、永、陬、延年并举进士

《义门记》载此九人并举进士,此与《永乐大典•江州图经》所说相同。今对照《江西通志•历代进士名录》及《选举表·宋进士》,可以看出哪些是在胡旦辛丑(1001)春访义门前的进士,哪些是在《义门记》成文后的进士。

《义门记》成文前进士2人:

陈延赏,“淳化三年(992)壬辰孙何榜进士”。惟他赶上了胡旦写《义门记》的时间,可在“并举进士”中无其名。

陈渐,字鸿渐,自号金龟子,阆中县人。淳化三年(992)与其父尧封皆以进士试廷中,太宗擢渐第,渐辞不就,愿让其父,太宗许之。《宋史》卷二八四《陈尧佐附从子渐传》《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选举志·进士》均有载。陈渐非义门人,却被写进《义门记》。

还有,陈氏书堂记》交代“太岁己巳(969)”年之前的进士陈渤、陈乘、陈逊、四人,仅陈逊一人被写进了《义门记》

《义门记》成文后进士3人:

陈度,字叔宪。江州德安县人。景德二年(1005)登进士第。

陈绩,字天常,江州义门人。绍兴中由进士授兴安镇,遂家邑之北隅朝天巷。乾隆十六年《安仁县志》卷六《侨寓》和《石庄初集·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行略》都有载。陈绩中进士时间要比胡旦撰《义门记》晚百余年。

陈年徳安人。崇宁五年(1106)丙戌蔡嶷榜(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陈年,即谱中的陈延年。所谓在义门分庄时用“知守宗希公延彦”等十二字作字辈,故“陈延年”,实乃明清修谱者所为。

另进士陈肱(1019-1071),字叔良,洪州武宁人。皇祐元年己丑科(1049)冯京榜进士,初授江夏县尉,终大名府朝城县主簿。(见宋强至《祠部集》卷三五《陈君(肱)墓志铭》《同治南昌府志》卷二九《选举·历朝进士》《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

按墓志铭,1001年胡旦访义门,陈肱尚未出世,然《义门记》却写成“肱,十次长也”

其余人无从考证。有的版本《义门记》中“八文龙”为“逊、俨、度、渐、绩、永、岳、延年”,其中无“诱”者。

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之并作词人

陈策,圭璋编《全宋词》载:策字次贾,号南墅,上虞人,南宋晚期词人。庆元六年(1200)生,积阶至训武郎;咸淳十年(1274)卒,享年七十五。比《义门记》成文晚二百余年。

陈岳,据湖南图书馆《氏族源流·岳阳陈氏》载:“始祖岳公,字纹峰,宋仁宗朝进士,任岳州路判,生三子,长子与三子归江州义门原籍,次子彬公,字彦纹,喜岳阳山水之秀,遂由德安家于岳阳剪刀池。”比《义门记》成文晚二十余年。

其余人无从考证。但有的版本《义门记》中“九才子”为“乔、省、象、诰、策、碧、位、谂、延之”,其中无“岳”者。

“若其天无灾害……亦将千亿是保”

此句,无论是德化《宋咸平壬寅岁原序》,还是《永乐大典·德安志》《永乐大典·江州图经》《江西通志·义门记》,皆无。再说“亦将千亿是保”不知所云何意?

对于本文开头的“道义之论”和结尾“赞词”,暂且不论。至于文中的错字错词之注释,详见《义门陈文续考》第98页,此处略。

综上所述,《义门记》有如此之多的错讹,它绝不是宋咸平壬寅年胡旦的原著,而是自建炎中义门碑遭毁,后人依据残碑断碣,参照其它文献,“失者补之,乱得序之”。因此,望文生义者有之,空谈臆说者亦有之。例如有的把《义门记》改写成谱序,如江西九江、湖北黄梅、黄石柴汤陈村一带以及台湾新竹等地;大冶金山店关山谱与“金字谱”则改为《谱系图序》。再如文章开头,有的是以“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有的则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的竟用明嘉靖《德安县回府申文》的第一句“为奉府帖查太平乡陈氏故址现存遗迹等因”开篇,如湖北阳新、漆坊一带;甚至有的据《唐表》加进“灌生伯宣、伯党”等内容,如江西泰和柳溪版《义门记》。等等不再细举。由此可见,今日的《义门记》不能作为凭据,更不能奉为“至宝 

最后3则《义门碑》在传承中的“识记”,以飨读者。原文见《义门陈文史考(二版)》第26页,与下图湖北应城陈士元系宗谱比,略有差异。

 

按德安陈氏义门碑吕广,建炎中(1128)为贼寇焚毁。后十有五年,仆来为令,访得墨本,其家之子孙请作亭于故基,刻石其下。遂命男得中书之,非特存故家之美事,抑将以申劝邑人焉。

宋绍兴乙丑重九日 左奉议郎知县事赐绯鱼袋吕广问记

 

胡周父史笔文华,著声三朝,义门碑甚有古风。中经兵火,得贤宰吕仁甫表而出之,又可传远。予恐石本颇艰,为刻板付陈氏裔孙兼善,使携以归。凡族人皆当遗之一本,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尚其勉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予亦庶几焉。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

绍熙五年(1194)十七日益国公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录之《文忠集卷四十六》

 

义门碑经兵火焚毁。先贤吕广问访得墨本而刊诸石,周必大复因石本而镌诸板,想其文已久,为当时所艳称矣。乃观各宗传本,率皆鱼鲁相承,章法紊乱,而且旌表年代,聚居人口,各自前后多寡不同,总无足畅人心目者。大抵年代久远,风霜剥蚀,故致此耳。今聚阅旧谱,唯明嘉靖甲午年谱,刻有全文,古气磅礴,结构精工,义门起止事迹,恪与纲目年代相符,洵非直史馆掌纶诰者莫办。特为拈出,以为同宗共赏。

乾隆丁未年仲春月  泰月识

 

湖北应城陈士元系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