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回复文昌宗亲文
文昌宗亲你好!为了遵从你们的嘱托,我浏览了柳溪族谱,同时查阅了有关史志资料,写出两点,一是陈晖简略行事,二是世次与时间分析。下面说一下我们撰写《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时间分析》的主要思路。
先就陈晖任职分析,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条件
1、唐朝在天祐四年(907)亡国,如果说在此前陈晖任唐朝温州司户参军,就按柳溪谱所说的陈晖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并受温州司户参军。设晖30岁中进士已为底限,(旧时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陈晖生于860年,距伯党生年(推为800-805年,折中为803年)间隔60年4代人,代均时间不合理,不符合生育代均常数(28±4),不能成立。若按《唐表》伯党为伯宣弟即生于827年(伯宣824年生),晖为伯党孙,更不能成立。因此,陈晖只能是吴越温州司户参军。五代时,温州属于吴越管辖,见图。所以说,陈晖先任吴越温州司户参军。
2、南城县人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太平兴国禅院什方住持记》载:“按旧记,唐天祐丙子(916)制置使陈晖所创。”并由此知陈晖已经是南吴制置使。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说的“唐天祐丙子(916)制置使陈晖所创)”禅院一事,应该真实可信。再说“唐天祐丙子”是南吴纪年,史书记人记事用的都是本国年号,岂用他国年号?因此,我们推陈晖先在吴越任温州司户参军,在唐天祐丙子(916)年前一两年投靠南吴并任制置使。制置使品级不好界定,但它比司户参军在职能上要大且重要。唐朝司户参军管理户籍事务、并由司户参军事扩展到政府系统,成为职能部门的主管,从七品下;五代制置使则主要经划边防军务,应四方贡赋之入,控制地方秩序等;在职能上比司户参军所管范围要大且重要。
自唐哀帝天祐四年亡国,南吴杨隆演拒绝承认后梁,依旧沿用唐天祐年号,一直到921年才改元为顺义。吴越用的则是后梁年号。
3、《明一统志》卷五十三载:“旴江亭,在府城东旴水上,南唐制置使陈晖建,韩熈载记。” 韩熈载,字叔言,祖籍南阳,潍州北海人 ;五代十国时南唐名臣、文学家。他对本朝制置使陈晖应该熟悉,焉能记错?当时的南城县属于南唐管辖,旴江亭所在位置在南城县。可以看出,这时陈晖已经在南唐制置使任上干了多年,否则不会在南城建“旴江亭”。
4、如果推陈晖天宝2年(909)初仕吴越温州司户参军时30岁,到了唐天祐丙子(916)年任南吴制置使,约为37岁,即陈晖在吴越温州司户参军任上仅有几年的时间。南吴天祚三年(937),吴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南吴亡南唐立,南吴的一切行政机构及官僚人事照旧转入新朝,所以陈晖依旧是制置使,干他的老本行。
5、从唐天祐丙子(916)年到937年南唐立,陈晖在南吴制置使任上已经干了20多年。若按古制70岁退休,陈晖要到南唐保大7年(949)才能致仕,并由金陵迁居泰和,如此,情理相通,既符合“西昌陈氏有二族,其一五代时讳晖者自金陵徙”之记载,又符合陈晖上下世次与时间之合理推算。
再说五代时期北方陈晖,他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武夫。
据史载:唐天祐五年(908) 五月,张颢、徐温决定杀南吴景帝杨渥,欲分其地归顺后梁。张颢遣其党羽纪祥、陈晖、黎璠、孙殷等人入寝宫弑杀吴烈祖杨渥,渥时年23岁。后来,张颢与徐温因权力斗争交恶,徐温拉拢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谋杀张颢及其亲近者。此时,作为张颢旧部死党陈晖不得已出逃后梁。(《十国春秋》卷二;《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后梁开平三年(909),李洪寇侵荆南,朱温义子高季昌遣其将倪可福击败之。同时,朱温诏襄州都指挥使陈晖(注:《资治通鉴》《十国春秋》曰马步都指挥使;《新五代史》为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将兵会荆南讨伐李洪。陈晖军至襄州,李洪逆战大败。(《旧五代史》卷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十国春秋》卷一百)
清泰元年(934),陈晖为后晋高祖石敬瑭亲信。后唐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后唐闵帝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遇到反叛自己的石敬瑭;李从厚亲信沙守荣欲杀死石敬瑭,被陈晖所救;陈晖武艺超群,杀死了沙守荣。(《旧五代史》卷四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
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二月,陈晖仕后周。后以武士引年休退。(《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九)
至此,南北两陈晖的行事泾渭分明,一文一武,一南一北。
至于柳溪谱上所说的人物、事件、时间,难以与史衔接,可信度不高。别的不说,就谱载“晖公次子承逸公,登后唐同光元年(923)进士,世乱不仕。是年,值泰和缺令,合邑耄老,‘以公素行之长及其贤才’联名举荐任泰和邑令,呈书知府,府闻其贤,以名上呈,朝廷旨命为都干,领泰邑事,行使县令之职。”试问,这个有依据吗?“都幹”为何官职?在唐宋职官志中能找得到吗?若承逸登后唐同光元年(923)进士,算他30岁中进士即生于893年,这跟他的前辈出生时间相抵牾,并与《刘槎翁先生文集》卷十《柳溪陈氏庆源图序》所云“按陈氏自唐同光中(924),有讳晖者自金陵避地南迁,子孙遂为西昌人”也不合。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史称后唐,难道当年就放考?此时,泰和还在南吴的管辖内呢。
总之,则无论是陈晖大顺二年(891)进士,还是承逸登后唐同光元年(923)进士,还是唐同光中(924)陈晖自金陵避地南迁,所记时间、地理都有误,经不起推敲。再就谱云“避地”迁泰和一说,也是经不起推敲,殊不知泰和县一直是南吴、南唐的地盘,如何避地?又如何躲开杨行密政权?
要知道,当前各地各姓族谱,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时期创修的,南宋的族谱留下来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残篇断简,含混不清,后人续修免不了张冠李戴,错讹难免。如柳溪谱就把南北陈晖给混淆了,有的直接拿北陈晖当南陈晖,如1998/8/17日陈汉民先生《颍川堂江西柳溪世源分派》等文。所谓“避难杨行密乱”,应该是指北陈晖奉张颢之命弑杀杨渥后张颢又被徐温所杀,作为张颢旧部死党陈晖不得已出逃后梁的这一历史事件。
研究族史,我们历来是以史考谱,以史为据,以时间为准绳,谱只能作参考,综合考证。以谱考谱,我们吃尽了苦头。
研究泰和柳溪陈氏本来不想涉入,既然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为人谋而不忠”,不是我们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