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陈武亮宗贤今日写的一篇《志高非叔慎子,乃叔明长子——叔慎托孤说的证伪》文,颇有些力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本人深感有此讨论,也是一个机会。下面就大家所关心的陈志高世系问题,经谨慎求证后并与武亮商榷。
武亮宗亲言:“由兼旺不同支,两位宗亲进而推断出志高、志能不同父,进而得出“叔明→志能→定→球→兼→京→褒→灌→镶→伯宣→崇→衮→昉→兢→延赏”和“叔慎→志高→才→蕴圭→旺→机→感→蓝→青……这不同的世系。”
其实,这两支世系并不是推断出来的,首先查到了各地谱中有陈兼相关世系的记载,如:
1、江西龙南县谱载陈兼世系
2、吉水县古富村谱之陈兼世系
3、伯党之后泰和县柳溪谱载陈兼世系
泰和这个世系把叔明的两个孙子绎、宏误为叔明之子,今要纠正。参见《元和姓纂》。
4、据温州平阳凤凰山陈氏谱载陈兼第四子陈归支系:“叔明→定→球→兼”,这里也是把孙陈定误为叔明子,从而少了一代。
因此,大多数义门谱载陈兼的世系为叔明→志高→定→球→兼。你说这到底是谁错谁对?
先来谈志能。叔明子辈的班辈为“志”,没有多大问题,因叔明同母兄叔坚的儿子名“志本”,见《唐故永嘉郡永嘉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另外还有谱载叔明子名铉,铉生定,定生球,球生兼。而毗陵谱载铉字季伦,恐为吴语“志能”所误。由此可以认定铉就是志能。
江西泰和柳溪谱首修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温州平阳凤凰山陈氏为考功员外郎陈归的后裔,该谱创修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两谱均有定、球的相关记载。这说明陈兼子志能的这一世系有其准确性,并非空穴来风。
以上世系,可参考本人《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一文,文中的陈定还有宏和宣等兄弟;球也有兄弟名璋,并且陈球的孙子陈京与陈璋的外曾孙白居易有书信往来,并都居住在颍川长葛。那么这样一来,陈兼的世系基本可以定为志能、定、球,没有问题。
再来谈谈陈志高及陈旺的相关世系
1、万福庄宗武支《陈氏入蜀记》(详见《陈氏谱考辑要》第247页)明确记载:“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其裔世代同居于长乐里,代传孝悌,感化百犬之风。”由此可列1叔慎→4蕴珪→5陈旺。
2、峡江马埠陈氏光绪七修老谱载叔慎世系为:叔真(慎)→志高→才→蕴玉→然→衮(新淦始祖)→可二……
其中叔慎是为避宋孝宗赵昚之讳而改为叔真。又因蕴珪蕴玉为亲兄弟,陈旺与陈然,当然是嫡系堂兄弟(旺、然皆兴旺发达之意,详见《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马埠谱与《陈氏入蜀记》互为印证,说明这两支人都是叔慎之后。此外,几乎所有的陈氏谱都有“志高→才→蕴珪、蕴玉、蕴璋”之记载,可惜都接在叔明名下,而唯一不同的就是峡江马埠谱记志高为叔慎之子。既然蕴珪蕴玉为叔慎曾孙,那志高自然就是叔慎之子了,毫不牵强。我曾经多次论证过志高与叔慎另一子嵩,这俩名字都有高远之意,符合旧时取名字习惯,同时还发现常州毗陵谱载陈嵩有一支后人名为“曦、权、愈、芾、春”,跟义门志高系之旺、机、感、蓝、青连续五代对等,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只能是他们符合古人亲房之间取名字的习惯而使然。由此,陈旺归属于叔慎系,非叔明系。至于为何多一个“志”,想必是义门后人修谱时加上去的,等同于志能一辈;但是也有多谱无“志高”之说。如《海灌沭陈氏四修族谱》和湖南《衡山陈氏宗谱》均载为“子高”,即某某之子名高。(详见《颍川陈氏考略》之《叔明五子辨析》)。因此,义门谱中的志高,是由叔慎之子高而转来。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志高是叔明之子,那么《宋史》缘何连续用几个“从”字来说明陈旺系与陈兼系之间的关系?如果都是叔明之后,有必要分得如此清楚吗?古代帝系重宗法、论血统,如果是小宗,只能追溯到藩王。如刘秀,“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后汉书·光武帝纪》)再如刘备:“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正因为陈兼陈旺所属不同藩王之后,才如此隐晦的道出义门是“异流同源”,为两大藩王的后裔所构成的。
再来说一下,为何在义门相关文献里只字不提叔慎呢?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官本位思想作祟,陈兼、陈京、陈褒、陈灌、陈伯宣、陈崇等人一直都是做官,而陈旺支系一直是耕种小民,官比民值得宣传,陈旺没有做官,所以无论是《唐书》还是《宋史》,均未提及,更别说他的高祖叔慎了,因叔慎有历史故事,尽量要隐晦。二是义门异流同源由南朝派所构成,无法多次申报义门。如果逾越叔明等同于逾越了小宗之法,即叔明叔慎相当于两个家族,故无此必要。但在义门分庄之后,各宗其祖,才有系出叔慎一说。史书没有提及的东西,不见得就不存在,比如说义门陈操官至尚书,其后分居南昌庄。如果不是大訢禅师相关佛学典籍上有记载,我们哪里知道义门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呢?(详见《陈氏谱考辑要》之《唐朝尚书陈操考》)
武亮宗亲又言:“志高、志能为叔明子,此几乎为各地义门谱系之共识。两位宗亲得出志高为叔慎子的重要依据为江西峡江马埠、新淦老城等自称叔慎后裔的老谱世系。”
必须严正指出,你这一说法是来自明清以来的谱,它经不起推敲考证。我在上文已经提过,义门陈兼系出叔明,但叔明后代不光只有义门。若按武亮的说法,“共识”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吗?那么竟有95%的义门谱都说“伯宣孙旺”,这也是共识,能对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难道我们不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虑叔明后人陈归、伯党等及白居易外祖父家族,甚至是叔明兄弟的后代族谱又是如何记载的?只有跳出义门谱混乱的怪圈子,才会有新的发现。
对于“自称叔慎后裔的老谱世系”里面“自称”二字。我认为此说不妥。首先要证明他们是否为叔慎后代,如果没有史载,那就要看谱载是否合情合理。首先,新淦谱记载:“蕴玉生然,然生衮,唐大历中由江州徙吉水土桥瓜源肇基,开派燕叙堂,后由土桥瓜源迁居新淦陈家㙦至今,尊衮公为燕叙堂一世祖。”很明显,陈衮(与陈崇子同名,并非一人)是陈旺的堂侄,先是同住江州,继而陈衮又迁土桥、瓜源、新淦陈家㙦开基,这个说法并不是新淦老谱孤证,义门谱同样也是这么说的,地点和事件对得上。义门谱和新淦谱同时又讲陈衮与陈京是兄弟,世次也对上了。这里的“大历中”及其准确,因陈京是大历六年进士,充分说明新淦谱记载陈衮活动时间十分准确,时间又对上了。和义门谱唯一的区别就是,义门谱载志高是叔明子,新淦谱载志高是叔慎子。但“燕叙堂”这个堂号,是解决志高是谁之子最大的突破口。“燕叙堂”,则来源于陈叔慎,燕叙即宴饮叙谈。这里是指祯明三年(589)隋军“已据荆门,南至湘州,城内将士,莫有固志,克日请降。叔慎乃置酒会文武僚吏,酒酣,叔慎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以激士气。后设计诓杀了隋朝大将庞晖及随从百号人。为纪此事,其后人故以“燕叙”作堂号。如果志高、然、蕴玉、衮等不是叔慎后代而是叔明后代,那笔者实在想不出为什么堂号偏偏叫做“燕叙堂”?为什么陈衮又执着迁徙土桥瓜源守叔慎大墓?据陈和根宗亲提供,土桥就在廖田旁边即今峡江县马埠城上村和水南村的结合部。瓜源即现在的峡江县桐林乡西排村,今已无陈氏后人居住。此地处于崇山峻岭,地势险恶,为叔慎子孙守大墓理想场所,同时也历尽了生活的艰辛。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人怀疑叔慎大墓是真的吗?好在江西省府县三级志书都有叔慎大墓的相关记载。
《江西通志》一一〇卷载:“岳阳王墓在新干玉笥乡安山,相传陈高祖第十六子名叔慎。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此。”
《隆庆临江府志》卷十三载:“陈岳(阳)王墓《旧经》载王陈高帝第十六子,祯明二年台城陷被害。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馆头大浽头,有庙。”
乾隆三十二年《峡江县志·祠庙》载:“岳阳王陈高帝第十六子贞明二年台城陷被害,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馆市大浽头。”
有人又要较真了,说没有宋代的记载,不足为凭。这《隆庆临江府志》里面所提到的《旧经》,经查:《临江府(临江军)旧经》宋佚名纂修,明佚名辑今佚,有蒲圻张氏《永乐大典》辑本。明确说明了该记载来源于宋代的史料,足可以证明非新淦谱一家之言。
宋代史料《旧经》记载叔慎“祯明二年台城陷被害”与正史完全一致,并未抵牾;其迁墓时间在唐武德中;至于陈嵩由何处迁来,志书未讲,但这并不影响志高世系之结论。至于峡江马埠老谱记载叔慎兵败后潜逃至玉笥,娶匡大夫女,生子嵩(字宗先),这在史书上虽未记载,但可备一说,因为史书未记载的东西还多着呢。另外叔慎将志高送于叔明抚养是依据陈旺陈然由汝南迁居江州作出的推断,这个推断可以商榷,以求更新的资料出现。
综上所述,无论叔慎“奉母南奔”娶匡大夫女和叔明收养志高是否准确,这都不影响叔慎大墓的真实性,及叔慎二子高与嵩世系的可靠性,此为义门“异流同源”之基础。理越辩越明,因此对武亮宗亲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