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关于大小陈旺
2016年《义门陈文史考》出版前夕,网络上已见“兼弟旺”和“大小陈旺”之说,于是,我和修水县陈良兴宗亲一同前往江西高安请教高安市检察院陈和平宗亲,简述如下:
首先问“兼弟旺”的出处,和平说:老谱上有这记载,并答应下午回家拿谱给我看,听了很高兴。晚上吃饭,出席饭局的还有高安土管局局长陈建国和司机。饭桌上,我问谱带来了么?和平说没有找到,并说他曾经在乡下搞社教时见过“兼弟旺”的谱……饭后,他跟局长叽咕了一会,局长答应第二天叫司机送我们下乡去查,并笑着对我说,明天用新车子(指刚买的车)送你们去,祝你们马到成功!
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行四人跑了两个乡镇,看了一些谱,就是没有找到我们所要的“兼弟旺”谱。午后,来到了大塘乡某某村(村名记不清)一个“义门祠堂”楼上,见乒乓球桌上堆满了清朝、民国的线装谱,道光年间最多。村里一位头头对我们说:这些谱,是去年修谱从各村(自然村)收上来的,等等。于是,我们分工查谱,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兼弟旺”,倒见着道光十八年的一篇残序:“庆历四年,登科者四十有五”,倒也高兴,因它不同于众谱所云“是岁,应举登科者四百零三”,觉得“‘四十有五’比‘四百零三’”靠谱。后来就把这篇残序录入书中,拟名《拾遗》,并加按语,见2006年《义门陈文史考》第163页。
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才知道“两说都不靠谱”,因为庆历四年不是大比之年,哪来的登科进士?
再说说“小陈旺”的故事,和平宗亲态度很严肃对我说:因为族谱上都说“伯宣孙旺”,如果没有的话,恐怕宗亲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是写个“小陈旺”比较好,既坚持了‘兼弟旺’,又兼顾‘伯宣孙旺’,各取所需,岂不两美?!建议我在书上一定要写上小陈旺……我当即顶他:“你还嫌义门世系不够乱?又来个‘小陈旺’!如此留给后人,岂不乱中加乱……”
这就是“小陈旺”的来历,是和平先生从感情角度思考出来的,正确与否,读者明辨。
对于“小陈旺”这件事,我和良兴是见证人,趁我们还健在,如果不说,恐后人越传越糊涂。
可以这样说,明清以来绝大多数的义门谱不可信,只能作参考。原本是“异流同源”,非要弄成“一元”嫡传,将两支人(甚至多支)揉合一起,直线连接,如《唐表》卷七十一下载义门世系:“兼→京→褒→灌→(灌子)→伯宣→旺→机”,是将两支人合为一支来写,从叔明五世孙兼写到伯宣止(其中少灌子一代),紧接着写陈旺一支,由于不清楚是两支人,就接在伯宣下为子辈。但到了明谱,又成了“伯宣孙旺”。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明嘉靖三十二年《德安县回府申文》:“查得义门陈瓖秀发仙游,伯宣晦迹®阜。再世陈旺占籍德安,始于盛唐开元九载……”(《义门陈文史考(第二版)》第92页)这里用“再世”连接,既不说是子,也不说是孙,可否理解为另一支世系?
明清修谱人没有站在“异流同源,合族同处”这个高度上看待两支之间关系,写到伯宣,陈旺就不知如何系接,如映山堂《陈氏宗谱》,把陈旺同陈昉排列在一个层次,作为伯宣曾孙来处理,因昉、旺同偏旁,按旧时取名习惯为兄弟。“陈旺,字德充,官文林郎试太常寺丞奉礼郎兼太仆少卿”。“太仆少卿”官阶为四品上,如果陈旺真有这么大的官,史书能够查到。更令人哭笑不得是,陈机竟成了陈旺的从父!
再如《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载:“灌,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镛配王氏生子旺,旺生机,”等等。
通过多谱查证,凡是两支合在一起写,从宜都王叔明起,写到伯宣止,陈旺就不知咋接,进退失据,错讹杂乱,不是“伯宣子旺”,就是“伯宣孙旺”,抑或“瓘子旺”,或“镛子旺”,反正糊涂接呗。
只有《宋史•陈兢传》和《通鉴续编》叙事严谨,只写陈兼一支直传,从叔明起到延赏止,不蔓不枝,从不把“旺机感蓝青”搅和在一起,免生歧义。
《宋史》:叔明→五世孙兼→京→褒→灌→(镛或镶)→伯宣→崇→衮→昉→兢→延赏
《通鉴续编》从陈兼开始:兼→京→褒→灌→(镛或镶)→伯宣→崇→衮→昉→兢
至于镛或镶,由于避仇难外逃曾改名,在修水龙峰谱里名镛,在义门谱里名镶、瓖、環等,所以史书不书灌子名,直书“灌孙伯宣”,省却是非。
《九江府志》《德安县志》,跟《宋史》《通鉴续编》所载,基本相同。
写于20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