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虞舜简介
虞舜早期生活方位图(下图)
由姚墟到蒲坡到九嶷山路线图(下图)
帝舜,有虞氏,姚姓,名重华,又称都君;东夷人,出生姚墟。初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后为邦国之君,孝养父母,善待亲人及邦国子民。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再移居妫汭,娶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建都蒲坂,成为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盟主,继尧帝之后统一中原。晚年南巡狩,崩于苍梧,葬九嶷山之阳。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商均之后时断时续,至商朝末武王伐纣,封舜后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侯跃之子完,恐祸及己遂奔齐,开创“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的陈齐历史。后之裔孙陈轸相楚,封颍川侯,因家颍川(今禹州)。陈轸天资聪颖,自幼好黄老之学,凭借口舌之利游说列国,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参考文献:
⑴有虞氏:参见《世本•五帝世系》“帝舜有虞氏。”
⑵姚姓,名重华:见《左传•隐公八年》正义引《世本》“帝舜姚姓。”及《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
⑶都君:见《孟子•万章上》:“谟盖都君咸我绩。”孙奭疏:“都君,即象称舜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君》:“人臣称君,自三代以前有之。《孟子》:‘象曰:谟盖都君。’”黄汝成集释引阎若璩曰:“是时,舜已为诸侯,故曰都君,非人臣也。”另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⑷舜为东夷人:见《孟子•离娄下》“舜东夷之人也。”
⑸姚墟:姚墟在今濮阳县徐镇。《风俗通义•山泽》“谨案《尚书》舜生姚墟。”《正义括地志》云:“孝经援神契云帝舜生于姚墟,即东郡也。”东郡即濮阳。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水经注•瓠子河注》曰:“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径清丘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郑宋卫》标注:“洮”。
⑹历山:历山在今山东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元和郡县志》卷十二“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水经·瓠子河注》曰:“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迆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齐鲁宋》标注:“历山”。
⑺陶河滨:指靠近黄河边制作陶器。先秦“河”专指黄河。郭店战国楚简《穷达以时》作“陶于河浦”;上博战国楚简《容成氏》作“陶于河滨。”
⑻渔雷泽:《史记·夏本纪》注曰:“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集解】:郑玄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索隐尔雅云‘水自河出为雍’也。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由此可见“雷泽”即“雷夏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齐鲁宋》标注:“雷夏泽”。成阳(即城阳)故城: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地下成阳故城,经文物部门认定为龙山至汉文化遗址。
⑼作什器于寿丘:什器,指生活器具。“寿”,上古通“桃”或“陶”,因此寿丘亦为桃丘、陶丘(非定陶国之陶丘)。与桃城有关,意为桃城附近的小山。
⑽就时于负夏:就时,即乘时,把握时机拿到负夏集市交易。负夏,《礼记·檀弓上》有“曾子吊于负夏”,郑玄注曰:“负夏卫地”,皇甫谧亦同。负夏又曰瑕丘,同书“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郑宋卫》标注:“瑕丘(负夏)”。在今濮阳县五星乡堌堆村。
⑾孝养父母,善待亲人及邦国子民:见上博战国楚简《容成氏》。
⑿妫汭:《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居妫汭。”《今文尚书•尧典》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尚书•正义》曰:“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至蒲坂县,南入於河,舜居其旁。周武王赐陈胡公之姓为妫,为舜居妫水故也。”
⒀蒲坂:《水经注》卷四“蒲坂县”:“《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皇甫谧曰:‘舜所都也。’”史记正义《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即今山西永济市,先秦属冀州;史记正义曰:“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隋开皇十六年(596)蒲坂县移治城东,于蒲坂故城置河东县。皇甫谧《帝王世纪》:“或营蒲坂妫汭,嫔于虞,故因号有虞氏。” 由此,妫汭与蒲坂实为一地。
⒁舜是继尧帝之后统一中原的盟主:见《中国通史》五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尧舜时期,各地已产生邦国,并出现邦国联盟。尧、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国之君,也先后担任过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的盟主……我们可以看到,尧舜禹是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本邦本国的邦君,又都曾担任过邦国联盟的‘盟主’,亦即‘霸主’。夏商周三代之君‘天下共主’的地位,就是由尧舜禹时期邦国‘盟主’或‘霸主’转化而来的。”
⒂九嶷山之阳:《史记•五帝本纪》曰:“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东汉郑玄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今文尚书》:“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帝王世纪》:“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
⒃商均:《帝王世纪》:“(舜)有二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
其他重要参考资料:
1、郭店战国楚简《穷达以时》:“舜耕于鬲山,陶拍于河浦,立而为天子。”
2、上博战国楚简《容成氏》载:“昔舜耕于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孝养父母,以善其亲,乃及邦子。”
3、《墨子•尚贤下》载:“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
4、《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载:“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5、《管子•版法解》载:“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胜举利之。此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
6、《淮南子·原道训》载:“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7、《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