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在《四论“叔明子志高”》一文中,陈武亮晒出好几处晚清、民国谱世系吊图,如清光绪春穀陈氏谱、道光祁门陈氏谱、嘉庆浏阳义门陈氏谱、嘉庆平远县陈氏谱、桐城怀义堂谱等,凡是“叔明名下有志高”的吊图都拿出来做证据,否定“叔慎子志高”或“叔慎子高”。
世系吊图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内容,看不出所以然。如沔阳(今仙桃)明朝手抄谱世系“行传”有瓘(灌)→瓖(镶)→阔→檀→旺,如果仅从“吊图”上看,恐怕难以发现问题;若仔细看“行传”,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如载:
灌公生于“唐元(玄)宗开元十六年戊辰(728)生,德宗建中元年(780)任高安县丞;伯宣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初吉,天降神人访公于匡®之居,请以艾草坪易此地作道场”;旺公,“老谱载以唐元(玄)宗开元辛未年(731)迁德安”。对比“祖孙”活动时间,矛盾凸出,这说明其中有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然而武亮宗亲只抓住“叔明子志高”不放并为据而否定“叔慎子志高”,未免草率、主观,还自说“叔明子志高千年流传至今”,“特别是第二次(606年),叔明、叔慎、叔达子侄多已少年或接近成年,对于各自的名讳和传承有相当记忆,而且十二年后,隋朝灭亡,陈氏子弟更有了互通信息和谱系的方便。所以,在叔宝、叔献、叔达等后裔的谱中,不少都记载了对方的谱系”。请问这一遑论有依据吗?你怎么知道“隋朝灭亡,陈氏子弟更有了互通信息和谱系的方便”?是哪部史籍记上的记载?说说容易,要你拿出证据可就难了!
纵览明以来的各地谱书,其实,“叔明子志高”首先出现在明朝嘉靖六年(1527)祁门特峰《江南陈氏大成宗谱》吊图里,见上图。
到了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江州德化“甲寅谱”延续其错误,不过在《凡例》中编者明确告说后人:“旧谱散出,殊多错简,今参互考辑,信固存矣,疑亦仍旧,重其传也。”由于两谱占据时间、地缘之优势,影响到各地,见《陈氏谱考辑要•前言》。
武亮所举谱图,皆为晚清、民国的谱,不是什么“千年流传”的谱。若不信,谁能亮出哪怕是元朝的谱,就算武亮“争赢”了,若有“千年流传谱”,那就更好!
下面就以武亮认为“极具研究价值”的1929年四川荣昌陳氏族譜十八卷来评析。
“宣帝六世子宜都王叔明,王字元(鑑),生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壬申岁受封为王,今江西浔阳道德安县地。辞源曰:陈析置宜都县,隋改为宜昌,今湖北荆南道地,则宜昌又非德安矣。别谱载,王一字子服,王尽节,谥忠烈。生子志高,孙陈才迁福建,入蜀,是为五桂祠之祖。而宋进士陈百龄叙陈氏源流则谓:王字子昭,生子绎。六十二世绎公,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生子定。六十三世定公,官会稽郡司马,生子球。六十四世球公,官晋陵郡参军,生子兼。六十五世兼公,官监察御史,补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生子苌。六十六世苌公,官渭南郡尉,大理评事,妣为河东柳氏,从侄柳宗元为撰墓志,生子京。六十七世京公,子字庆复,由进士累官太子正字,成阳县尉,太常博士左补阙,尚书等,抚子褒。六十八世褒公,官盐官令,生子灌。六十九世灌公,官高安县丞,生子伯宣、伯党。七十世伯宣公,官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世,隐®山,因居江州德安,生子崇。七十一世崇公,官江州长史,置田园,立家法,建书室,唐僖宗旌表其门,南唐时免其徭役,生子衮。七十二世衮公,官江州司户,生子昉。七十三世昉公,官奉礼郎,时已十三世同居,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每岁贷粟米二千石,其侄陈鸿、陈兢、陈旭、陈蕴、陈泰、陈度。七十四世旭公,官江州助教;度公,官太子中舍。又一支,七十世伯党公,生子元史。七十一世元史公,官高安县丞,生子徽。七十二世徽公,一名晖,官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徙家西昌,生子陈逸。七十三世陈逸公,居柳溪园十余代生后嗣陈贽。近代弟(第)一世贽公于元大历时,由柳溪官广东训导,客居兴宁,置业南厢□瓦仓前,生子陈文、陈武,武公八传至参兴。近代第九世参兴公,移居长乐横陂圩,置业建园,至今犹存,生孙弘先。十一世弘先公于前清乾隆时由粤入川,立籍资阳伍隍场,十七世生光翰,近编辑陈氏族谱。”
此谱所披露的资料信息,应该说是“对错参半”。先不说叔明字“元鑑”“子服”是与否,但就“尽节,谥忠烈”一事,有悖史实,《陈书》《南史》没有载,叔明墓志也没有说。还有叔明“生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壬申岁受封为王”也与史书、墓志不合。
宋进士柳溪陈百龄叙陈氏源流这一节,倒有史料价值,除叔明“生子绎”之外,其余基本准确(包括叔明字子昭),与《宋史•陈兢传》《陈书》相符合。按《唐表》“绎”是叔明孙,这里误为子。如果把“绎”纠正为“志能”,那么整个世系就基本理顺(当然,还要纠正“苌生京”、“灌生伯宣伯党”之错误)。其世系:1叔明→2(志能)→3定→4球→5兼→6珰、苌、京、归→7褒→8灌→9镶(镛)→10伯宣、伯党→11崇→12衮→13昉→14兢→15延赏。
从上面吊图里,正是“昉家十三世同居”(《宋史》),“陈兢,十四世同居”(《续资治通鉴长编》),到了陈延赏,义门开始分家,符合史书记载。所以说,任何有价值的谱资料,都不会十全十美,必须剔除错误,留住真实,综合对比分析。
再来分析清光緒十四年陈氏族谱载:“叔明,宜都王,字元德,后居德安开义门派。都昌、湖口、星子……东源等庄。妃蔡氏生子志高,历十七世至崇任江州长史……”
先说叔明,字元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元德”即“玄德”,叔达次子,为避讳改“元”。
再说叔明“妃蔡氏生子志高”,稍微熟悉南朝陈氏历史的人就知道,陈太建十年(578)叔明娶仁威将军黄门郎驸马都尉到郁第三女为妃,谱载娶万氏,是否还娶蔡氏?不好说。反正有“蔡氏生子志高”这一句就行了,武亮可以作“证据”!?至于其它对与错,用武亮的话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
上谱是武亮引光绪八年江苏毗陵陈氏族谱(庆余堂)为例,驳“陈刚等宗亲所持的“定为叔明孙,志能子,大为不同”。
明清以来的谱,有的即使号准了源流脉,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我们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如上谱从叔明到陈兼为四世,即叔明→定→球→兼。对此,《元和姓篆四校记》论“陈京行状”指出:“其间实缺‘高祖’一代。后《唐表》不察, 以‘孙’为‘子’,误矣。夫柳文之书宜都王,重其王孙之后也;缺高祖不书者,未仕或非仕于唐也”。后来到了《宋史•陈兢传》才更正为“叔明五世孙兼”。如果,我们参考他谱补上陈兼高祖“志能”,岂不完美了!这里不能认定“定”就是“叔达子”出继给叔明。认真思考一下,叔明叔达都有子孙,需要过继吗?
最后说说峡江马埠谱。马埠谱是把叔慎子“嵩”一支和“高”一支合在一起,故多出六代人,说明历史上这两支人曾合修过谱,如同义门谱先书叔明的一支,接着书叔慎一支,合二为一,从而多出“檀旺机感蓝青仲”七代人,致使族谱与史书不合。下面就马埠谱吊图辨别世系:
一、叔慎子志高一支:1叔慎→2志高→3才→4蕴玉→5然→6衮→7可二→8增→9鑑→10渣→11熠→12本立→13梁(后分八大房,见新淦谱)
二、叔慎子嵩一支:1叔慎→2嵩→(据毗陵谱考出几世,略)8继荣→9岳→10濬→11乔→12诚、议、诏→13涛(居马埠村)。
上述世系详见《陈氏谱考辑要•岳阳王与燕叙堂 》。
下面我们也晒吉水下白沙上世纪八十年代八修谱,是南唐重臣陈乔之子陈诏的后人,明朝进士罗洪先为其写《白沙陈氏族谱序》(《念庵集》卷十二),供读者参考并结束本文。
20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