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刚

 

陈伯宣,义门显祖,在义门陈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陈义祥的《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及《续考》不惜笔墨,论述陈伯宣“出生年约在公元730740年,卒年约在公元820830年之间。”这个时间与本人考证的陈伯宣生于敬穆(824),卒于大顺初(890)相差甚远。本人在《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里详细论述了陈伯宣六代祖陈兼、高祖陈京的相关生卒。现在再次论述一下陈伯宣生卒兼与陈义祥商榷,来证明本人的观点。

陈义祥两文通篇认为陈伯宣与马总友善,是同时代的人。支持伯宣“与马总友善”这个观点的文献有徐锴《陈氏书堂记》《宋史》等。《陈氏书堂记》记载最早:“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山,遂占籍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再下来就是《宋史》。记载陈伯宣是唐贞元时代(785-805)之人最早的文献是《新唐书·艺文志》:“陈伯宣注《史记》一百三十卷贞元中上。”(《新唐书》卷六十四)这三则史料似乎是陈义祥的致胜法宝,看似固若金汤毫无破绽。那现在我就来抽丝剥茧,将其一一否定。

首先我假设陈伯宣生卒730830是成立的。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江州义门老谱还是“异流同源”说。对于陈伯宣是陈京玄孙基本上没有争议。首要的问题就是陈京(出生约在735后)是贞元时代的人,那么为何其玄孙也是贞元时代的人?这个岂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陈义祥竟然引用族谱陈京为唐高宗开耀二年(683)进士。这样以谱考史的滑稽做法也只能一笑而之。按此,陈京岂不比陈兼还要大三五十岁?(兼,约生于695-700)由此,陈兼好友独孤及、杜甫,陈京外侄柳宗元等文学大家都是酒囊饭袋,都在造假?真是千古奇谈!此为其一。

其二:按义门明清谱所载,陈崇之上世系为伯宣→檀→旺→机→感→蓝→青→仲→崇,即陈崇为陈伯宣九代孙。我就按人类繁衍极限18年一代人(实际一般为28正负4年)来算:以陈伯宣出生于735年,推出陈崇生于879年。《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为第三任家长陈崇立于大顺元年(890)。若按此逻辑,该年陈崇仅12岁。试想一个12岁的小孩能不能做家长?能不能立家法?滑天下之大稽!如果按“异流同源”陈伯宣生于824年,陈伯宣之子陈崇大概生于850年,大顺元年伯宣去世,陈崇大概40岁,官江州长史,接替陈伉家长,岂不相当合理?

陈伯宣与马总友善,是将父辈陈镶(约780年出生)的事件移到了子辈身上。因为当时陈灌被高安当地豪强杀害于官舍,陈镶报杀父之仇后,浪迹仙游,从而结识马总(见《花田谱》)。因为陈家人对陈镶的这段往事刻意隐瞒,致使史书始有此误。因马总官移南康(虔州),陈镶造访不遇,后游®山隐居圣治峰。陈镶的墓,还在南康府®山南麓,(见《颍川陈氏考略》126页)为其来江州之确证。这也可合理解释“陈伯宣注《史记》一百三十卷贞元中上”之疑问。注《史记》实为陈镶之力。 贞元年间陈镶约20余岁,和马总同在仙游。避难闲暇,写书著述,打发时光,也是常有的事。

最后说一下陈义祥在《义门陈源流的纷争,再论【义门陈“异流同源说”之缺陷】》所说:“《唐表》陈旺的介绍: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丁丑科进士(一说宝应元年(762年)进士),敕授承议郎,唐宪宗元和九年甲午(814年)以承议郎知德安;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年)牧江州(一说宝庆十四年牧江州);唐文宗大和六年壬子(832年)夏,率家人始迁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敢于肯定,这在《唐表》是绝对没有的,《唐表》只介绍陈旺,“旺,字野王”四个字,对无中生有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说,如果突破这个底线,与“胡说八道”何异?还望陈义祥悬崖勒马,未为晚也。

附《四库全书》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陈旺的介绍,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