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宋史》与《义门记》的世系比较
- 以《江南录》《义门陈氏书堂记》《通鉴续编》 佐证《宋史• 陈兢传》的正确性
- 前言
- 自序
-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不是徐锴
- 胡旦辨
- 参加九江市义门陈研究视频会有感
- 龙峰谱中的时间矛盾再考
- 从《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推陈京生年
- 德化陈氏故里故居的演化及文德翼序
- 读《陈氏研究论文选》的一点感悟
-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 陈元光籍贯新考
- 果石庄的悲哀:部分人读不懂老谱,对错不分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虞舜简介
- 颍川侯陈轸文化广场
- 也论“其先盖”
- 《唐表》与《宋史》谁更可靠
- 就陈义祥《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一文之点评
- 以古人取名习惯论“异流同源”
-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质疑 ----致《国谱》总编陈峰先生
- 陈志高世系考兼与武亮宗亲商榷
- 再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由唐代避讳三论志高是叔慎之子
- 就《四论“叔明子志高”》同武亮再商榷
- 回复文昌宗亲文
- 驳斥陈义祥代均时间谬论
- 以他姓合族同居的代均来证义门陈是“异流同源”
- 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 关于28±4年的传代常数
- 关于大小陈旺
- 关于义门分庄的几个问题思考
- 罗韬《赠摄邑令陈都干承逸》真伪再考
- 分庄诏的由来
- 究竟是谁错了
- 老谱新论
- 柳溪陈氏与义门陈氏之世次和时间对比分析
- 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史书互参辨证
- 唐宋明清皇帝传世代均时间一览表
- 《义门记》新解
- 关于《由豫章罗氏姻亲新考兼旺同代》的一点补充
- 由豫章罗氏姻亲考兼旺同代
- 综合考证,正确理解义门世系
- 给“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陈德友的一封公开信
- 对于《倡导“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之说者,是否正真秉承“以史为证、以史证谱”?》之点评
- 驳斥铭轩之谬论
- 驳义门总会不学无术,求权求名不求实----以史为据,正确辨析义门世系
- 评《江州义门》一书
- 浅谈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
- 讨论求共识,务实是目的
- 关于考证义门陈旺世系的经过
- 《义门记》新解
- 陈檀非陈旺父、伯宣子
- 义门陈氏因讼析居
- 读《宋代国史修撰考略》而想起
- 讨论求共识,切莫忽悠人
- 这就是“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从上至下梳理分析说
- 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
- 陈兼生平事略新考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
- 陈镛(镶)与伯宣
- 《义门记》新解
- 陈伯宣生卒考兼与陈义祥商榷
- 驳陈义祥《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义门陈世系考证的历史与现实
江州义门陈氏后裔在“伯宣孙旺”这个问题上很纠结,争论不休。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争议已久。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有利于资料的搜集与提供,既有史书记载,也有來自明清族谱。不同观点的人,选择资料不同,前者以史为据,综合考证;后者只信自己的家谱,一条道走到黒。
辩论是件好事,听众可以从双方辩论中分析真伪。当前,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考证情况来看,关于“伯宣孙旺”和“叔慎玄孙陈旺”的观点,两者渐趋明显;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依据的研究者,已占主导地位。
一.先说“伯宣孙旺”。这是自南宋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思维混乱且僵化。考证“伯宣孙旺”的最可靠证据就是要拿出伯宣公的生卒时间,以及他的一脉传承的上下世系,摆上桌面,岂不一目了然?否则就无法把他们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为什么?也就是说,如何定位“伯宣孙旺”,考证时即要与历史事件相符合,又要与伯宣上下代人物的生活时间相符合,同时还要与陈旺731年建庄时间相符合。做到这三符合,坚持“伯宣孙旺”的人,恐怕难以做到。
如果说伯宣公曾在嗣圣年(684)撰“匡山谱序”,那么伯宣公至少生于660年前,请诸位想一想,伯宣的十世祖宜都王陈叔明生于陈天嘉三年(562),岂能在百年内繁衍出十代人!?
若按《®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说伯宣“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即公元824年。这一年正月穆宗薨敬宗继位。《宋史》载伯宣“大顺初(890)卒”。由此,伯宣享年67岁。从叔明到伯宣历时262年,平均代均29年。请想一想,上面哪个时间段合理?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 再来说说“叔慎玄孙旺”世系世次,说清这个问题,无
非运用史证和物证。虽说《陈书》记叙叔慎经湘州一战被俘杀害于汉口,但是峡江马埠陈氏族谱说叔慎在峡江玉笥避难,娶匡大夫女为妻,生子嵩字宗先,唐武德中,宗先三十几岁任吉州别驾,并建庄廖田,后把父坟由大墓迁葬安山,立庙祭祀,时称“岳阳王祠”,又称“岳阳王庙”。这段历史在峡江、吉水、毗陵等地叔慎后裔中,他们只认定自己是叔慎后人,属于宗先这一支系,从而否定《陈书》叔慎被害汉口的事。在这里,现实存在的人和事,恐怕要胜于史书记载。如果《陈书》说陈叔慎在汉口被害是真实的,就不会有如今的峡江、吉水、毗邻等地的叔慎后人。如果那段历史是假的,又如何被姚思廉写进《陈书》?问题挺复杂,成因有多种。但我们必须承认上述这几地陈叔慎次子陈嵩所繁衍的后人,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说完陈叔慎次子宗先的这一支,再来说说陈叔慎长子(志)高的一支世系。
据峡江马埠镇陈家清同治七修族谱“由金陵居玉笥大墓世系”载:叔慎→志高→才→蕴玉→然→衮→可二→增→鑑→渣→梓→焰→本立→梁→嵩→继荣→岳→濬→乔→诚(徙瓜源)、议(徙林城)、诏(留守大墓)。并在右边有一按语:“按叔慎公历隋唐五代至乔祖时共三百九十年,止合十三代,今列十八代,疑后人增入,存以待参。”从按语知,修谱者认为传十三代与时间相合,谱载十八代不知所出,故“存以待参”。
叔慎生于572年,从叔慎到陈梁十四代,若按30年一代,由叔慎到梁需要390年时间,即梁公为北宋初宋太祖朝人。叔慎次子嵩是隋朝初人,怎么能接在梁公的名下?
查新淦燕叙堂老谱,梁公接在“本立”名下,本立是衮公的九世孙。在其一修谱序中说“京公之弟衮公”。这跟九江《义门陈氏宗谱》相一致,并在序中写到衮公由江州迁吉水“土桥瓜源”。
“燕叙堂”六修族谱“纪遗”云:“我族始祖本衮公,后八世分八房,由八房分二十七房……”。世系为衮→可二→增→鑑 →渣→梓→焰→本立、本道、本生→梁兄弟八人,后分为八大房,八大房之后又分为二十七房。(详见《陈氏谱考辑要》第281页)
如果把峡江马埠谱和新淦燕叙堂旧谱对照一下,“按语”中的疑问立刻解决。嵩,字宗先,叔慎之子,马埠谱却接在“燕叙堂”的梁公名下。此处是把两支人合为一支,就像江州义门谱把叔慎后人陈旺接到叔明后人伯宣名下一样,犯同样的错误。由此推知,历史上这两支人曾经在一起合修过谱。因日久岁长字迹不清,后人搞不清,就当作嫡系一支。
义门石首、高安老谱载志高生才,才生蕴珪、蕴玉、蕴璋三兄弟。蕴珪生兼、旺。蕴玉生然,然生衮,衮生可一、可二。并且还有较多的族谱都是这么说的。因此,旺和然是堂兄弟。既然陈然、陈衮是叔慎的后人,陈旺当然也就是陈叔慎的后人,道理即简单又明了,一点也不复杂。
四川古蔺县陈氏《陈氏入蜀记》明确记载:“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其裔世代同居于长乐里,代传孝悌,感化百犬之风。”(详见《陈氏谱考辑要》)第247页),此外,湖南岳阳陈氏族谱也是如此记述。
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客观准确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作者简介
陈永华,男,1970年生,新干人。江西省委党校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在共青城工作。曾经主编《共青故事》《中华义门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