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世系考

类别:文史 选载

《庐山志》

  陈昉,崇之孙,江州司户衮之子,试奉礼郎昉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置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男女异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畜犬 百馀,共一槽贮食饲之,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乡里率化,争讼稀少。开宝初(末),平江南,知州张齐贤上请免其徭役。(《宋史》)

  《德安县志》按云:此条《省志》载,陆游《南唐书》列于陈褒名下,云十世同居。按《宋史》称叔明五世孙兼,兼生京,京嗣子褒,方为七世。徐锴〈陈氏书堂记〉亦同,安得云“十世”乎?且德安之迁,始于伯宣,褒此时尚未至江州,又安得有义门之旌?今依 《宋史》正之。又按:褒为七世,褒生灌,灌孙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衮,衮生昉,与史所称十三世适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独不著,何也?至胡秘监《义门记》世次与此则不合,但既云衮五次长,昉六次长,又云衮,昉皆兄弟,合为一世,其说已自相予盾矣;抑碑经火后,木板错误,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为然耶!

  陈伯宣,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后游庐山,因居德安,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宋史》)

  江州义门陈氏,自唐至宋,聚族三千九百余口,并未分异,朝廷屡次旌表。嘉祐七年(1062),以义门盛大,下矜存保全之诏,江南东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诲,湖口镇巡检范彬,临门监护分析。(《德安县志》引《义门记》)

  摘自《庐山志·纲之七杂识》

自颍川郡至“义门”之陈氏

  从陈胡公一世祖至东汉桓帝时颍川太邱长陈寔已有四十三代。因陈寔有盛德,与同郡荀淑、钟皓、韩照俱为“颍川四长”。陈留人蔡邕为其撰写碑文:“先生讳寔,字仲弓,颍川郡人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之数,兼之九德,总修百行于乡党,则恂恂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少长咸安怀之其为道也。”(明嘉靖《陈氏兆祥宗谱·陈寔》《序》)言陈寔十世孙陈高曾任淮阳令。另一支于唐太宗,贞观三年乙丑(629)以盐官令褒之子为嗣,做过高安县令,娶妻刘氏,生陈瓖,避难于泉州。还有一支是唐高宗时上元进士陈兼,官至秘书少监,生子陈齐迁居瑞州。再一支陈旺、陈昌迁江西德安,起家“义门”。立有《义门碑》记载:“唐大顺元年庚戍(890)至五代南唐衮为江州,司户参军,后赐太常寺奉礼郎,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南唐升元年丁酉(937)。在另一个资料里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因官置产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村,遵祖遗言至庐山而迁居焉。唐乾符(874)(陈)伉为家长,旌表门闾至大顺元年(890)存殁一十一代,(陈)崇初守江州,官至青光禄大夫、检校右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及子衮至江州,司户参军主家时,南唐升元年丁酉诏立义门。免其诸杂科徭盐面钱等”(民国四年淮阳《陈氏族谱、义门碑》)。“陈氏南迁至立义门,又自义门分庄,以星罗棋布于七十余州县,各立门户,支谱日增。”“徙居于江、浙、湖、闽、徽、宁、松等处,约四十余派,亦十分之一、二,未必能尽吾族四海之众也”(明嘉靖《陈氏兆祥宗谱·原谱牒序》)。

  摘自《江州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及参见《百家新源·陈书》。

义门碑考

陈光亨

  清道光六年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光亨考义门碑:谱载《义门碑》云伯宣公孙旺于开元十九年迁居德安(一本无此句),按伯公至南康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若旺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迁居,反在元和前七十余年矣。开元二字或云是开成之误,但文宗开成无十九年,而自元和至开成亦仅三十余年,未知迁德安即在此时否也?故不敢臆说也。

  【按】陈光亨,清道光六年进士,翰林院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