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文史续考前言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陈月海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7000余万,其中就有不少出自江州义门派,故有“陈姓源自胡公满,天下义门出江州”之说。

江州义门,是义门陈氏的发源地,是我国一处历经多朝代帝王旌表、历代颂扬的文化故地。自唐僖宗首次旌表义门陈氏到南唐又为立义门,后经两宋朝廷多次褒奖,以及明朝的再次表扬,引来历代文人墨客、名宦仕子泼墨挥毫,写下许多诗词歌赋与纪事文章。史以文传,文以人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留下一笔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是继《义门陈文史考》之后的又一力作,它一方面对前书的观点作进一步地阐述,另一方面又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为解读、澄清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疑惑或异议,我们几乎跑遍了东南诸省陈姓聚居村落和大小图书馆,搜寻了许多史证和有价值的族谱资料。本书主要考证以下几点。

一是辨析和论述义门同源异流及内部多元结构的相互关系,以及产生“大义门”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但因历史久远,且个中关系错综复杂,为了说清其中的某一点,则往往需要多角度去反映,才能使考证获得多线索、多方面的支持。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与论述,几乎占去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

比如陈旺究竟在什么时侯建庄,史书没有记载,而谱牒又是各执一词。为了证实开元十九年建庄的这件事,最好的办法是用时间标杆去推算、去衡量。谱载从陈旺到嘉祐七年义门分庄主止,传11代人,在这第11代人中年龄悬殊,有的未成年,有的甚至已见曾孙,用平均每代间隔常数去逆推陈旺之大概出生期,大致能够匡算出来。但是为了进一步求得准确性,我们还采取史志书上载陈旺第10世孙陈蕴生于公元944年和陈度生于公元956年的这样具体时间去验证;同时还参考了与之同时代的姻亲罗氏族谱。通过如此三点一线的比较,基本反映出陈旺开元十九年建庄的真实性。确定了这一点,义门内部结构就能够理顺。

至于陈伯宣的出生时间,前人已有推论,并且史书一载再载“大顺初卒”,既成定论。于是,“兼、旺为同时代人,陈伉、伯宣为同时代人,陈兢与陈旭为同时代人,显而易见是两大支派,为义门主流群体。至于陈旺和陈兼是亲兄弟还是从兄弟,是叔明的后人还是从属于叔明、叔慎两兄弟的后裔,本书作了详尽考证,认为在没有新的更确凿的证据出来之前,我们的考证无疑是正确的。

既然义门是多元共同体,可为什么只宗叔明一人呢?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形成这一原因说起。

义门是由多元体组成的大家庭,但对外宣扬总要有个代表人物,叔明在宗室兄弟行第中不仅是长者仁厚、形象好,而且在隋唐时期一直作为“孝子” 为世人传颂与楷模。这是其一:具有良好形象性。

同时这一支又出了“两秘监”,尤其是德宗朝陈京位极人臣,连大文豪韩愈当年想巴结都巴结不上,何等显贵。这是其二:官场可塑性强。

为申报义门和治理义门,伯宣、陈崇父子劳苦功高。这是其三:功不可没。

特别是在义门初、中期,陈伯宣这一支后人连任家长,几乎占义门(8841062时间的三分之二,这是其四:居领先地位。

因此,在那讲究门阀等级社会里,对外宣扬这一支人是自然而然的事。于是,其他支系人就渐渐淡出。以上四点分析,为宗叔明的主要原因。

义门人始终突出一个“义”字。俗话说从小亲兄弟,长大各开门,出了五服不分家的谓之“义”,原本从属于不同支派又重新组合一起“合族同处”,谓之更“义”。江州义门属于后一种“义”。这从《陈氏家法三十三条》第五条款中亦能体现:“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它告诉三个方面:一是按男女出生先后分开登记造册,“自一至十周而复始”,是为了便于统计新生人口,便于今后计划经济和事务安排;惟具有社会性的大家族,才能够事先想到这一点,未雨绸缪。二是“不以孙侄姑叔”,并不是说不要房派和辈份,否则,分家后修「嘉祐谱」中的世系世次是从哪来的?三是体现了义门一大二公的集体精神:“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不分彼此,融为一体。

各宗其祖和各修其谱,是在义门分家后出现的,分家之前没有这种现象。从陈旺的第10世孙陈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等文献中可以看出,上报义门家庭情况,始终是以叔明这一支为代表的整体,呈送史馆和行帖官署。此为后来族谱中各支系人名相互穿插、重叠及遗漏的主要原因。

总之,如今谱中分家世系是系在七大房的名下,已约定俗成,不管其中有没有错,反正是同出一源,即使不是嫡祖,也是宗祖,亲之敬之也无妨。

二是有关岳阳王叔慎,《陈书》、家谱各持一说。本书虽然两说并存,可在某种程度上倾向谱说,因其不但有众多后人,而且谱载甚详,仅就叔慎夫人匡氏,峡江玉笥人,可补史书之缺。

三是有关“三尧”、“盐铁使”、陈端这些人在义门谱中如影随形,有谱说他们是义门人,也有的说不是。究竟他们的先祖是谁?为此,我们专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参考意见。

四是陈国宛丘世系,从胡公满起至湣公越被楚国灭止,究竟传了多少代?若按《史记·陈杞世家》是为20世,但它与班固的《汉书·元后传·自本》载“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一语相抵牾,《史记》是载十世厉公陈佗生陈完。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各种资料并参照同时代其他姓氏所传的代数,对比之下应该以22代为妥当。同时还论证了厉公是陈跃而不是陈佗的这一议题。

五是旧谱习惯把颍川世系与户牖世系合二为一,以陈翔为连接点,把太丘长陈寔接到汉相陈平之下。为理清这一关系,我们先从御史中丞陈翔和太丘长陈寔不是父子关系进行辨析,并断定两者非父子,因此太丘长陈寔与汉相陈平从属于不同支系,不能合二为一。

六是颍川世系上源至颍川侯陈轸,究竟他是齐王建的第三子,还是春秋战国纵横家之陈轸,当前学界存二说:一是坚持《唐表》中的观点,认为颍川侯陈轸是齐王建的第三子;另一则认为颍川侯陈轸应该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陈轸。为此,我们援引了前人考据和隋唐墓志,作了详尽分析和阐述。

另外,在研讨陈朝亡国后,宗室子弟随叔宝押往长安,除晋熙王叔文先投降封官外,其余配往陇右边远地区“劳动改造”,直到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才改变对陈政策,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南陈宗室子弟之所以能有这个机会,是跟陈氏三公主的忍辱负重与努力密不可分的。为了不忘记她们,本书编辑了“三公主异闻录”,以志纪念。

上述几点为本书着重要研究、讨论的问题,秉持“以史为据,参考谱载;广征博采,求实存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即有史可证的则从史,无史可据的则依大多数谱载;但无论是史载还是谱载,都要重新推敲它是否合情理,因为史与史不仅有详略之不同,而且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更何况族谱。

为体现上述原则,我们对史料、谱序、碑文、传记等作了精心整理,并根据需要,有的是全文刊登,有的是部分节录。对其中有错字、缺字的,则以同篇文相校而正之、补之,仍有无从订正的,只好暂时存疑,以俟后考。

对于各类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我们慎重地注了标点,并附上注释与按语,以便更好的阅读、理解,兼以阐述我们的见解和观点。

姓氏学是一门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人口学、伦理学、语言文字学等多学科边缘的一门学科,它有别于族谱“书善不书恶,扬善隐恶”的一贯作法。因此,在收集和编写过程中,我们采取“善恶具载,褒贬并存,贵不攀附,贫不遗弃”的秉笔直录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也只有突破旧有的“框限”,才能够重新审视并正确认识我们的过去。

为了兼听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观点,我们辑录了王夫之《论义门》,同时也编辑了“还历史真相”一章。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十年磨一剑,甘苦我自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陈月海

2011年春于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