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推考义门世次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陈月海

 

  由于历史久远、天灾人祸,致使古谱失传。后人续谱,在“失者补之,乱得序之”的基础上补辑而成,“信固存矣,疑以仍旧,重其传也”(见陈浩《义门重修谱序》及《嘉靖甲寅德化县联宗谱凡例》)。从明嘉靖到现在,又数百年过去,历尽沧桑;传至今日的义门谱牒已是矛盾互出,众说纷纭,令后人无所适从。且其中一些重大记事、世系世次,多与史书方志中的记载不符。近年来,已见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撰文稽考义门史事,各抒己见。笔者认为,江州义门世系、记事的混乱,其根本原因是其内部世次的颠倒,而导致义门史事记载的不一致性。一旦根本问题理清,其它问题会随之而开。下面不妨试用平均每代相隔时间去推证义门世次,谨供参考。

  关于义门主要人物的生卒年及要事发生时间,宗谱上是有记载,但谱云不一,故不能为推理依据。现凭借史书方志中的有关人物、事件的零星记载,参考众谱,综合推理。

  1.义门一世祖陈叔明,据《资治通鉴》载“叔明,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陈书》载叔明同父异母兄太子叔宝生于梁承圣二年(553),又有书载陈宣帝生男42,封王39人中,仅次子叔陵、三子叔英、四子叔坚三人15岁封王外,其余皆16岁以上封王。拟定叔明16岁封王,以此推理叔明生于公元557年。《大冶旧谱》说叔明生于公元555年。两者相差不大。

  2.叔明五世孙陈兼,蕴珪长子。《宋史》只说“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其它未说。而《元和姓纂巻三》则言:“陈兼于天宝十一载(752)以前,曾任封丘县丞。”这就表明陈兼是这一时期的人。另据湖北石首市《义门陈氏德星堂谱·宗祖世系》载:“兼,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官江州,迁至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又江西高安市陈和平在《陈氏宗亲网·义门世系》中亦说兼“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官江州”。而《大冶旧谱》和《太湖谱》则说兼“开元十二年进士”。有些谱则说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有人怀疑前人在续谱时,把老谱中的“唐高宗上元二年生,开元十二年进士”一句,错抄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依拟定陈兼生年为公元675年,即陈兼49岁中进士。

  3.叔明五世孙陈旺,字天相,蕴珪次子。依据有二:一是湖北石首市《义门陈氏德星堂谱·宗祖世系》载:“蕴珪,司功参军,生子二,长子兼,次子旺”。该谱依据《南昌旧谱》,首修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续于清光绪五年(1879),新续于2004年10月。据其主修陈惟林先生说,由于地处偏僻,且又贫穷,很少与外界交流,保持着义门世次的原始原貌。二是高安陈和平先生在《陈氏宗亲网·义门世系》中亦说:“旺,蕴珪次子,随兄兼至江州,开元十九年,因兼迁官别任,故迁至所购置田产之处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此说二者不谋而合,且其中记事亦相同,故信之不疑。另据《义门陈氏大成宗谱·伯宣来庐山时代考》说旺公生于武周久视庚子年(700),开元十九年迁居德安太平乡。既然旺是兼之弟,假设中间隔两胎女性,或其它原因,比兼晚生十几年,结合《时代考》折中,拟定旺生于公元690年,即旺公41岁时来到今日之义门村,开基建庄。

  4.叔明六世孙陈京,兼之三子。据韩愈《与陈京给事书》注云“京,字庆复,大历元年(766)中进士第”。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亦说“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女)妻公,由是名闻……公自为博士补阙尚书郎给事中,凡二十年……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多)室无子”,以仲兄大理评事陈苌次子陈褒为嗣。这同《唐书·卷二百·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儒学下》“贞元十九年(803),将禘祭,(陈)京复奏禘祭大合祖宗必尊太祖位,正昭穆……(后)罢为秘书少监,卒。”的记载是一致的。假定陈京40岁左右进京城(不能再大,否则杨司农不会将其女嫁给他)中进士,推其生年为公元725年。

  5.叔明十世孙阔,字伯宣,京之玄孙。《宋史·陈兢传》将伯宣上下世次交待得很清楚,说他在“大顺初(890)卒”。又据《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陈姓历代世系图》载“七十二世阔,寿66岁”。以此推理伯宣生于公元824年。这个推理同《庐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说伯宣“计其生当在敬穆(820—826)之间”相符。列表如下,看伯宣上下世次之间相隔时间数字的变化,推伯宣之生年。

   表一

世系代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世次名称

叔明

志高

蕴圭

伯宣

推理生年

557

584

614

644

675

725

743

769

794

824

  表一中1—6栏平均每代为33.6年。又因陈褒是陈京仲兄之子,故只间隔18年,又伯宣是瓖之五子,算瓖20岁生子,每隔二年一胎,伯宣也要排到824年前后出生,如果不是一母所生,也提前不了几年。且7—10栏,平均每代只27年。以此推证《宋史》关于伯宣“大顺初卒”及《庐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计其生当在敬、穆(820—826)之间”的记载是正确的。

  从表中前后平均数字的差异,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历史社会问题:即从南北朝到隋及唐初期,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口存活率低,故平均每代间隔时间延长;唐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故平均每代间隔时间缩短。

  6.叔明十一世孙陈崇,其生卒时间志书无记载。湖北阳新果石庄谱说崇公“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五月初二亥时,僖宗乾符元年(874)甲午举人。”大冶兴村庄谱说崇公“生于太和壬子年(832)五月初二亥时。”高安赤土官庄《郭台陈氏宗谱》说“崇生于懿宗咸通壬午年(862)五月初七日午时。”考此三种说法,看谁正确。

  参考旁证,依据江西《武宁县县志·人物》及该县《卢氏宗谱·世系》记载:“卢俦,字世美,生于唐懿宗咸通庚辰年(860)九月初九日。娶德安陈伯宣女,生子一,名绛。续娶熊氏,生女一,名妙鸾。俦原范阳人,南(后)唐李氏正议大夫知制诰兵部侍郎,封尚书。出为守边将,屯武宁南岸,大兴水利……南(后)唐亡,遂家于武宁。今武宁卢氏悉俦后裔。邑人感俦德,立庙祀之。”既然陈崇妹子嫁给卢俦,且崇又中甲午举,应以果石庄谱记载为准。即伯宣28岁左右生陈崇;崇23岁中举,乾符四年(877)因江州失陷,26岁始由德化迁居德安合族同处,884年(伉殁)接任伉公为家长,39岁(890)立家法,40岁(大顺中)任江州长史。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与他的年龄适相宜。因此,陈崇生于公元852年一说成立。

  7.叔明十四世孙陈蕴,五房伟公之长房孙。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载“癸亥(1023),而蕴八十,且有行义”。其生年应在公元943年。

  8.叔明十四世孙陈度,六房伸公之长房孙。据同治《九江府志·人物·文苑》载“年五十,景德三年(1006)始登进士,仕终太子中舍卒,年七十有三。”又《宋太子中舍致仕陈公讳度墓志铭》载“景德二年(1005)春于御前擢第……天圣六年(1028)五月二十五日终,享年七十有三。”两说仅相差一年。这里舍谱从志,陈度生于公元956年。列表如下。

   表二

世系代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世次名称

叔明

 

 

 

 

 

 

伯宣

 

 

生年

557

 

 

 

675

690

 

 

 

 

824

852

 

 

943

956

 

  平均每代相隔时间:
一、叔明同其后裔两支总比。
1、叔明同陈兼(675—557)÷4=29.5
2、叔明同陈旺(690—557)÷4≈33.3
3、叔明同陈京(725—557)÷5=33.6
4、叔明同伯宣(824-557)÷9≈29.7
5、叔明同陈崇(852-557)÷10=29.5
6、叔明同陈蕴(943-557)÷13≈29.7
7、叔明同陈度(956-557)÷13≈30.7
二、陈兼一支单线比
1、陈兼同伯宣(824—675)÷5=29.8?
2、陈京同伯宣(824—725)÷4≈24.8
3、陈兼同陈崇(825-675)÷6=29.5
4、陈京同陈崇(825-725)÷5=25.4
三、陈旺一支单线比
1、陈旺同陈蕴(943—690)÷9≈28.1
2、陈旺同陈度(956-690)÷9≈29.6
事实终归事实,通过上述之比较,其世次成立。

  下面再以“伯宣孙旺”合二为一的世次来比较

  表三

   世系代数

1

……

6

……

10

……

21

世次名称

叔明

……

……

伯宣

……

生年

557

……

725

……

824

……

943

  1、叔明同陈蕴(943—557)÷20=19.3

  2、陈京同陈蕴(943—725)÷15=14.5

  3、伯宣同陈蕴(943—824)÷11=10.8

  通过表二、表三两组相比较、持“伯宣孙旺”的世次说法明显错误,不能成立。

  若依目前多数义门宗谱所载伯宣孙陈旺于唐明皇(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建庄德安义门村(后称义门村),那么伯宣就应出生在公元700年以前,即以安徽宿松宗谱所载伯宣于嗣圣元年撰《匡山谱序》,假定其20岁撰谱序,其生年是公元664年,且伯宣是叔明王的十世孙,这是所有的史书方志、义门宗谱所共同认定的事实。那么,叔明至伯宣,平均每代仅间隔10.8年,显然不能成立。通过多项比较,从而有力证明《宋史· 陈兢传》关于伯宣一支上下世次及湖北石首《义门陈氏德星堂谱·宗祖世系》载“蕴珪生子二,长子兼,次子旺”的真实、可靠性。

  江州义门史是指叔明于太建五年(573)受封宜都王起(因分立门户),至宋嘉祐七年奉旨分庄止,历时489年的家族发展史。其中义门合族义聚同居历史只有332年。既然叔明不是义门同居时代的人,为什么尊其为义门的一世祖呢?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历史的存因。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每一发展时期有其转折点。后人根据其转折点,将陈氏世系分为宛丘派、山阳派、户牅派、颍川派、长城派(即南陈朝)、义门派等等。长城派发展到武帝霸先时,已达到鼎盛时期,公元557年建立陈朝,定都金陵。公元589年被隋吞并后,这一支陈姓人四处逃散,各奔前程。约在140年后,义门开基祖陈旺于公元731年来到常乐里永清村建庄;又一百年以后,陈兼的后裔伯宣又来到义门,两支“合族同处”,共创“义门”。而叔明正是这一时代的承上启下人物,所以尊其为义门派的一世祖。

  二是义门人本是同源异流。“同源”到叔明,“异流”为义门内部的两大支系(甚至还有其它支系,如开元十九年,同来者还有陈昌,陈昌后人去了何处?现从谱中找不到陈昌的后人,待考)。所以,以叔明为义门一世祖,才能统领义门各支派。

  三是尊叔明为义门派的一世祖,是向人们展示义门人是王族的后裔,非同一般人家。

  近日中央4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义门同居230年分庄”。我知道它是依据《中华姓氏通史·陈姓源流》一书编写的。该书说“伯宣之孙陈旺在唐文宗太和元年(832)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以此之说,义门只有230年的合族同居史。

  义门分庄虽以第15代人为户长作阄参分,其时在这十五代人中,有的还未成人,有的早已作古义门了.作古的则由其子、孙替父代祖分庄,如湖北永兴果石庄思成、思洪就是代替祖父宗俞、宗臣拈阄分庄的。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即在义门分庄时,某些长房第十八、九代人已相继出世,为数不少。从这十八、九代中减去义门同居前四代,即义门同居了十四、五代。试问,仅有230年的历史能够繁衍如此之多的代数?哪一家能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