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谱考辑要目录
- 宋乾道二年族谱原序
- 都氏源流考
- 庐陵衡塘陈氏族谱序
- 义门谱中记事存疑
- 陈氏入蜀记
- 陈氏谱考辑要总论
- 陈氏谱考辑要前言
- 陈氏谱考辑要序
- 《义门陈文史考》目录
- 第一章 陈姓源流考(新考)
- 《颍川陈氏考略》目录
- 义门陈文史考第二版编委
- 义门陈文史考第二版封面
- 唐代江州的陈氏家族
- 史书互参辨证
- 陈叔荣墓志铭
- 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并序
- 前陈沅陵王故陈府君(叔兴)之墓志
- 陈临贺王国⑴太妃(施氏)墓志铭
- 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叔明)之墓志铭
- 陈寔子孙考
- 读书偶得
- 读者陈江波来信
- 读者陈军来信
- 义门陈文史续考
- 义门陈文史考
- 《义门陈文史续考》跋语
- 义门陈文史续考后记
- 义门陈文史续考前言
- 义门陈文史续考序
- 义门陈文史续考目录
- 后记
- 避兵记
- 李成匪毁义门故居
- 九里殿
- 德安义门陈村考察记
- 附二:凡例与译文
- 回义门累朝事迹状(节)
- 义门家范十二则
- 义门陈氏世系考
- 家祭与官祭
- 从九江联宗谱序看义门世系世次的演绎
- 用时间推考义门世次
- 陈伯宣迁庐年考
- 义门世次歧异成因探析
- 义 门 考 异
- 江州义门宗谱考
- 史志文摘
- 义门纪事
- 研究与考辨
- 序二
- 序一
- 义门陈文史考书讯
陈氏谱考辑要总论
一、关于陈氏上古世系的几处说明
陈氏是中华姓氏受姓最早,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着3000余年的灿烂辉煌历史,所经历程,大致分为陈氏上古世系(自虞舜至妫满)、中古世系(自妫满到南朝陈诸王)、近古世系(自南朝陈亡后到唐宋)、近代世系(自南宋后到明清)、现代世系(民国至今)。
《陈氏谱考辑要》主要依据《颍川陈氏考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义门陈文史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及参考其他史籍以及新出土的墓志,与旧谱中的世系源流形成鲜明对比。下面就明清以来族谱中的世系之主要舛误,逐一辨析和考证。
黄帝与虞舜虽有联系,但有部落区别。陈氏血缘祖为虞舜,东夷族人,后来与其他氏族部落逐渐融合。从黄帝时期起,东夷族一部分由燕山一带经山东向西(另一部分继续南迁,即后来融入华夏的淮夷)与黄帝部族相融合。东夷部落融入黄帝族当在颛顼高阳称帝时,故《左传》有“陈,颛顼之族”的记载。东夷部族和炎黄部族共同构成华夏氏族的主体,这是远古时代氏族发展的轨迹,虽无确证,但有些传说,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亦属言之有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古世系,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从这远古传说开始的。
黄帝至虞舜世系,《世本》《史记》均载为九世,《汉书·元后传·自本》亦载“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也是九世。但是《左传·昭公八年》注曰:“幕,舜之先,瞽叟舜父,从幕至瞽叟无违(天)命。”又《史记·五帝本纪》考证云:“路史余论曰‘吕梁碑,刘耽作’,碑中叙纪虞帝之世系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瞽叟生舜’。”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增加“幕”一代,以明有虞氏之源。但是,近人著名史学家朱芳圃却认为虞幕就是句芒,即五方帝中的东帝之佐。又据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关于虞朝的世系考证,他说要分为两个系统来叙述,一个是有虞氏君王世系(颛顼→…→幕…→舜),另一个则是舜的先祖世系(穷禅→敬康→句芒→牛→瞽叟→重华),等等。旧谱多采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虞舜祖黄帝之说,其实,黄帝并非某一个人,指的是朝代,详见王大有《中华远古帝王世系》。因此,虞舜以上的世系,本书不录。
舜帝至胡公满这一段世系,史书中倒有零星记载。如《左传·昭公八年》注,晋太史赵曰:“陈,颛顼之族……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天)命。舜重之于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春秋左传正义·昭八》杜预亦曰:“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后而封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又曰:“胡公满,遂之后也。事周武王,赐姓曰妫,封诸陈,绍舜后。”《世本》宋忠云:“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史记索隐》:“遏父为周陶正。遏父,遂之后。”《左传·昭公三年》晏婴论齐国:“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胡公、大姬,已在齐矣。”因此,据上述文献,在舜帝至胡公妫满的世系中应该有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等人。
舜帝三十二传至虞阏父(遏父)为周陶正,中经夏、商两代。这一阶段世系也只能是粗线条描述,因史料缺失,不能细推细敲。
世系为:1虞舜→2商均→3夷伯→4强余→5虞颉→6梦熊、虞思→7汶(梦熊子)、友龙(虞思子)→8寿肸(友龙子)→9叔义→10康伯、康仲→11箕伯(康仲长子)、宗石(康仲次子)→12直柄(箕伯子)、期忠(宗石子)→13虞遂(直柄子)→14伯戏→15维→16寿固→17敖→18胜→19元捷→20偃→21姑獈→22允→23蔺→24填叔→25野→26无斁→27菑→28叔正→29献子→30亚寿→31原寿→32梦延→33阏父→34妫满。
据《史记》卷二十四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礼记注疏》亦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皇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因此,武王封胡公妫满为陈侯当在公元前1046年,并以元女大姬配妫满,以奉舜祀,备之三恪。卒后谥“胡”,史称陈胡公。子孙以国为氏。
《唐表》说“……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有误。正确的是,“武王妻以元女大姬于妫满,封之于陈。”不是“大姬生满”。
二、关于陈氏中古世系的几处考证说明
陈氏中古世系始自公元前1046年妫满建国,终至公元589年南朝陈亡于隋,历时1635年的家族史。传世61代,代均间隔约为27年,是在正常传代范围内。
这一阶段世系是由陈国世系中分派出来的,其脉络要分四个部分,即陈国世系、陈齐世系、颍川世系、南朝陈氏世系等。
武王封妫满于陈,成为陈氏的得姓始祖,由此,宛丘陈国就成为陈氏发源地、总源头。
西周时期,宛丘陈国与周王室互为姻亲,为十二诸侯之一。但由于春秋时期国势不张,内忧外患,几经灭国。这固然是陈氏的不幸,然而,正是由于陈国的多灾多难,迫使子孙迁徙、星散各地,在异地他乡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崇德行义,从而磨砺出陈氏子孙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毅力。
春秋时期,公子陈完避难去齐国。其后裔发扬祖德,亲民乐施,家族益盛。战国时期,陈完后裔得政,万民归心,最终取代姜氏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陈齐宗室陈轸事楚有功,封侯颍川。陈寔厚德,誉满朝野,父子俱贤,时号“三君”。2000多年来,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之后的南朝陈氏、太傅陈氏、南院陈氏、开漳陈氏,等等,皆为颍川陈氏在各地的重要分支派系。
另一重要支系即户牖支系,是从胡公起到湣公越亡国后,其子陈剑避难于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兰考境内),改名陈衍,开创基业,繁衍子孙。这一支旧谱称户牖世系。
还有一支为齐国陈氏太公和子嫡系,其世系脉络是从胡公到公子完再到齐王建,失国后,这一支后人有改田姓、王姓等,如济北王田安、新朝王莽等,是齐王建之嫡裔。
自妫满受封陈侯及其子孙以国为氏,绵绵3000余年,繁衍千枝万派,不可胜记。陈姓聚散盛衰,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坚毅自强、奋斗不息史!陈姓子孙承袭先祖大德,生生不息,一如江河滔滔不尽,万世不绝!
然而世传谱系,失之于简、失之于真者甚多。经广采博集,悉心考证,今建起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科学、接近真实的谱系。为此,我们戮力了20多年。目前,世系族源虽基本明晰,但不足之处仍存,望各位同仁志士同心协力,继续努力,予以完善。
(一)陈国世系
《史记·陈杞世家》关于陈国世系的记载,主要存在两大错误。
一是陈胡公妫满于公元前1046年建国,到共和元年(前841)即陈幽公妫宁即位第十四年,历时205年下传4代,平均每代间隔约51年,代数与时间严重不符。
二是陈完非陈佗之子。“佗为厉公生子完,跃为利公”,实为太史公之误。
辨析如下:
1.依据2000年11月9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到共和元年(前841)即幽公宁即位第十四年,历时205年。设幽公宁即位十四年与当年胡公封侯的年龄相仿,那么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841年下传四代人,平均每代间隔约51年,严重失真。
当历史进入西周共和元年,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文字记载,幽公宁以前的历史,太史公也是多采集民间传说追记的,错©难免。我们查周成王至共和元年的周厉王为八代。考大姬与周成王姬诵为姐弟,同时又考虑到大姬得子晚,相比之下,陈国至少要©记两代。因此,我们在幽公宁之前加进两代人,即胡公到幽公为七代人,则(1046—841)÷6≈34年,平均每代间隔约34年,还能勉强说得过去。在《颍川陈氏考略》中,这两代名讳空着,用□□表示。近期,我们从都氏宗谱里查到这两代人的名讳,可补《史记》和族谱之©记。
从公元前1046年建国到公元前479年湣公越亡国,历时568年,陈国传22世25君,平均每代间隔约27年,这个匡算是在正常合理范围内,符合时空进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考班固《汉书·元后传》记载:“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并由此,陈完当为陈胡公十四世孙。在胡公后增加二代人,正好陈完是胡公第十四代孙。而《史记》载十世“佗生子完”,即陈完为胡公十一世孙。此为太史公之误。
2.陈完非陈佗之子。《史记》说“佗为厉公,生子完;跃为利公”。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并无“利公”年号;查《左传》,有“厉公跃,生子完;佗即五父”的记载。《春秋左传正义》亦曰:“跃为厉公,《世本》文也。”因此,我们要遵从《左传》说,理由:一是《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无“利公”年号。二是《春秋公羊传》及《左传》及《世本》中有关佗、跃的卒年记载。《左传》:“鲁桓公六年(前706)秋八月壬午,大阅。蔡人杀陈佗。”即陈佗死于公元前706年。又“桓公十二年(前700)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即跃在位7年病逝。所以,厉公跃生子完为史实,非佗之子。
旧谱中陈国世系,是按《史记》录为20世,今考证为22世。详见《颍川陈氏考略》有关章节。
考证后的陈国世系:
1妫满→2简公→3谦公→4申公犀羊→5孝公突→6慎公圉戎→7幽公宁→8釐公孝→9武公灵→10平公燮→11文公圉→12桓公鲍→13宣公杵臼(厉公跃、庄公林)→14穆公款、陈完→15共公朔→16灵公平国→17成公午→18哀公弱→19悼太子偃师→20惠公吴→21怀公柳→22湣公越。
《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五载:“陈,自周武王元年胡公满受封至湣公越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而亡。”若按此推算,妫满建国在公元前1124年,这与现代研究《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间不符。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是年周武王大封贤君后裔。因此,陈国世系要从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公元前479年湣公越被楚灭止,历时568年传22代,平均每代间隔约27年。
(二)陈(田)齐世系
陈齐世系,《史记》称田齐,当从陈完奔齐开始。这一世系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武子开与釐子乞,他俩实为父子,非兄弟。二是“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之传位次序问题。
1.武子开与釐子乞
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卒,子常(恒子)代立,是为田成子”。据《世本》,开,谥武子。“武子开与釐子乞”非兄弟,辨析如下。
(1)既然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釐子乞”,则武子开与釐子乞是兄弟,且武子开在前,釐子乞在后,显然开的年岁长于乞。但后来为什么长子开不继其位,而由次子乞继位呢?对此,《史记》未做任何说明。
(2)考之《左传》,桓子无宇活动的年代在鲁襄公六年(前567)至鲁昭公十年(前532);而禧子(即釐子)乞活动的年代是在鲁哀公四年(前491)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从公元前532年桓子无宇殁,到公元前491年釐子乞继爵位,中间约有40年的间隔没有记载,为空白。这一时期正值宋国大夫向戌弭兵之后的相对和平时期。显然,桓子无宇与釐子乞不是父子,在他们中间应该还有一代人。
(3)《春秋左传注疏》卷八载敬仲初婚时,其妻父懿氏占卜辞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前一句“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已应验,按《史记》从敬仲到桓子无宇正是“五世其昌”。后一句“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是说至“成子始得政”。若按《史记》从敬仲至成子田常,只有七世,比“八世”则少了一世。
(4)《汉书·元后传》载:“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若武子开与釐子乞改为父子,则太公和正好为陈完十一世孙。
(5)《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成子,陈常也,敬仲八世孙。”而《史记》却误“成子常为敬仲七世孙”,两说正好相差一世。
从以上五点分析可知,《史记》所述春秋齐国陈氏世系有误。这条记载应该更正为“桓子无宇生武子开,武子开生釐子乞”。把武子开与釐子乞改为父子,在桓子无宇与釐子乞中间增加武子开一代。这样一来,不但传位次序合情合理,而且活动时间及世系代数与《左传》“成子,陈常也,敬仲八世孙”相符合。
2.纪年与传位次序误
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而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载:“齐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方诗铭、王修龄校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引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五论“齐宣公十五年”实为“齐宣公四十五年”。此载与《史记》同,从之。
庄子白卒于齐宣公四十五年(前411),接替相位的是悼子,而不是太公和子。公元前410—前405年,悼子在位;继位次年改元,在位前后七年,卒于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关于悼子在位,《史记》©记了。
“悼子卒,乃次立田和”,兄终弟及,轮流执政。到了太公和子卒后,接位的不是午子,而是和子之长子“剡”,在位十年。十年后(前375),午子弑剡而夺位,既如《春秋后传》所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孺子喜死,喜之弟外奔,生颍川侯陈轸。因陈午篡夺的缘故,后来齐国抹灭了这一纪录,导致《史记》失记。陈齐世系,旧谱从《史记》为16代;今增武子开一代,为17代。
下列陈完嫡系世系简表(限王室一脉),其行传见后,此略。
1陈完(胡公十四世孙)→2稺→3湣→4文子须无→5桓子无宇→6武子开→7釐子乞→8成子常→9襄子盘→10庄子白→11太公和→12桓公午→13威王因齐→14宣王辟彊→15湣王地→16襄王法章→17齐王建。
到了公元前201年,齐国被秦所灭,齐王建被囚于共城,活活饿死,子孙纷纷外逃。
(三)颍川世系
关于颍川世系,有三个问题必须要说清楚:一是颍川侯陈轸;二是陈轸之子陈应与西汉堂邑侯陈婴;三是陈翔与陈寔的所谓父子关系。这三个问题若不搞清楚,直接导致陈氏世系世次的的混乱与误接。
1.颍川世系,应从颍川侯陈轸居颍川起算
陈轸,《史记》称田轸,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之一,其事迹多见于《战国策》《史记》《韩非子》诸书,司马迁还特为他写过一篇小传,但语焉不详。由于《战国策》诸书载其事迹分歧错乱,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所以近代学者研究很少。随着马王堆帛书别本《战国策》的出土,使陈轸的史迹露出一线端倪,因而我们在《颍川陈氏考略》中不惜笔墨,研讨取得突破。详见《颍川陈氏考略》有关章节。
《史记》中的田轸,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称陈轸;在其他古籍中,田轸、陈轸并用。由于各国书籍受到秦焚,留下的资料甚少,尤其是楚国史书。陈轸何时因功受封颍川侯、他的生卒时间以及他是陈完的几代裔孙,《颍川陈氏考略》已作了详尽的探讨和阐述。
陈轸比张仪小而比苏秦大,《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载苏秦称陈轸为“公”。根据陈轸的行事,其生年推在公元前354年,即齐威王因齐继位的第二年。陈轸一生从事外交活动,奔走于秦楚齐魏之间,公元前298年—前296年,三晋联齐抗秦,是陈轸政治活动的最后年代,之后未见其身影。按时间推算,陈轸或为陈完的十三代孙或十四代孙。但《汉书·元后传》“自本”说“胡公十三世生完”,南朝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载“胡公二十六世孙轸为楚相”,由此,定为十三世孙。但是,若推陈轸是田侯(剡)次子出逃禹州生轸的话,就应为陈完十四世孙。这里考虑到古人计算世次有两种方法,一是含自己,二是不含自己,详见《义门陈文史考》(二版)第252页。
到公元前221年陈齐国亡,又下传2代,也就是说陈馀之后有3代名讳不显,正处于社会底层,之后接上《唐表》世系中的“规”,“自规而下无论”。仅如此而已。
2.陈轸之子名陈譍
陈譍(譍,古同应),见《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由于陈应与陈婴的音相同,导致《唐表》误陈应为陈婴。
汉唐邑侯陈婴,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市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末农民起义时,东阳少年小伙们推他为首举事,以自定东阳为将。后从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年,项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归属西汉。故汉高祖六年(前201)十二月封他为堂邑侯(堂邑属临淮郡),食禄六百户。卒后谥安侯。婴子禄,孙午。陈午有一女即孝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
然而《唐表》误说“……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厉公他(佗)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十五世孙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封颍川侯,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馀,馀生规,规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三子:寔、则、邃……”
《唐表》中的这段话,被明清大多数旧谱所采纳,真假参半。一误“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二误“九世孙厉公他(佗)生敬仲完,奔齐”;三误“(轸)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馀,馀生规”。其错误不必多说,读史者自明。清代史学家沈炳震《新唐书》卷七十一下《考证》说:“陈氏,(按《唐表》)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封颍川侯。按陈轸与张仪同事秦惠王,后仪相秦而陈轸遂奔楚。在秦灭楚前100余年,今反以陈轸相楚在秦灭齐之后,缪甚矣。婴生成安君馀,馀生轨。沈炳震曰:《史记·陈馀传》不言馀父婴祖轸。诸家注亦无及之者。观于轸为建子,则馀之祖父及子,皆不足信矣。自轨而下无论也。”对于《唐表》中的这段世系,前人早有论证,有理有据,说得够清楚的了。
3.陈翔与陈寔的关系
翔与寔,部分颍川陈氏族谱说“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寔为父子关系”。而根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推断,翔不但不是寔父,而其年龄要比陈寔小。辨析如下:
(1)在《后汉书》中翔与寔的列传没有说翔与寔是父子关系。在《后汉书》及一般史书中,凡是父子为官者,其父子事迹均编辑于同一篇文中载传。在《后汉书·陈翔传》里不言其子“寔”,而言其“祖父珍,司隶校尉”;在《后汉书·陈寔传》里未言其父“翔”,而言及其子元方和季方。可见翔与寔没有任何关系。倘若陈寔真为陈翔之子,则两传中总有一传会说的。再则,《后汉书·陈寔传》中载陈寔“出身卑微”“家贫”,既已跟《后汉书·陈翔传》所载不符了。
(2)从陈寔陈翔受党锢之祸株连这一事件看,能够了解寔与翔在年龄上相差不大,因此翔与寔不可能是父子关系。
东汉党锢之祸共有三次,《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说:“延熹九年(166)……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陈寔、范滂之徒二百余人。”并由此知翔、寔是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同时入狱的。《陈翔传》未载翔的生年,而《后汉书·陈寔传》却载寔“中平四年(187),年八十四,卒于家”,即陈寔生于公元104年。按平均每代间隔28年来推算,翔应该生于公元75年前后,也就是说,陈翔在第一次受党锢之祸时已经有90岁的高龄。试想,一个90岁的老人还能够从事党事活动而入狱?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子关系,又同时受党锢之祸入狱,岂不是天大奇闻?史书岂有不载之理?这就说明他们俩不是父子关系。
再以同时坐党事件中一些人的生年作比较,陈翔不应生于公元75年前后。如:司棣校尉李膺(110—169),与李膺齐名的杜密(?—169),光禄勋主事范滂(137—169),太学生首领郭泰(128—169),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司徒王允(137—192),荆州刺史刘表(142—208),司空荀爽(128—190),太常赵岐(108—201),太丘长陈寔(104—187)等。在以上坐党事件10人中,竟无一人生于公元75年前后,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太丘长陈寔,生于公元104年,党锢之祸时,陈寔60余岁,已成为宗师级的名士,像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经向他问过学。在涉及党锢之祸、株连陈寔之徒200余人,作为老师陈寔,无怪乎他呼出“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之壮语。因他是老师,勇于承担责任。时间证明翔与寔不是父子关系。
(3)从翔与寔生长不同的地方,间接地证实翔与寔非父子关系。
《后汉书·陈翔传》载:“陈翔,字子麟,汝南邵陵人也。”汝南邵陵,即今召陵,在河南省平舆县北。而部分颍川陈氏族谱又载:翔,字子麟,山阳瑕丘人。山阳瑕丘,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同一个御史中丞陈翔生长地,《后汉书》与部分颍川陈氏族谱所载却不同。
《后汉书·陈寔传》载“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即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
颍川许昌与汝南召陵相距100多公里,与山阳瑕丘相距数百公里。假如翔与寔真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生长地竟相隔如此之远?
(4)根据《后汉书·陈翔传》载翔之“祖父珍”,而《唐表》载陈寔曾祖父是“齐”,既已经证明翔与寔不是父子关系。但是,也有宗谱说陈寔曾祖父也为“珍”,那是后人套《陈翔传》而造出来的。
(5)更为直接的证据是《后汉书·陈寔传》载陈寔家贫,“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假如陈寔真是御史中丞陈翔之子的话,还需要一个地方官来提携读书吗?
总而言之,陈翔与陈寔不是父子关系,为明摆的事。部分族谱说翔生寔,其目的是要将颍川陈氏世系接到户牖派陈平名下。今当据史纠正,把颍川陈氏与户牖陈氏分开。
(四)南朝陈氏世系
南朝陈氏,始于西晋八王之乱,匈奴、羯、鲜卑、氐、羌五胡起兵乱中华,中原士族纷纷渡江避乱。建兴四年湣帝被俘,西晋亡。次年南方官僚与南逃士族拥立司马睿为晋王,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西晋永嘉中南迁,太丘长陈寔七世孙陈达以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下若里。尝谓所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孙必钟斯运”。后来陈霸先称帝,果如所言。陈达为南朝陈氏一世祖,到公元589年南朝陈亡于隋,历时280余年。
这一世系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伯眕与匡非父子关系。二是长城令是达而非逵。辨析如下:
1.伯眕与匡非父子
《唐表》说“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二子,赤松、世达”。由此,则“赤松、世达”为陈准之曾孙,这与史书相悖。《陈书·本纪》作“准生匡,匡生达”,则达为准孙;《元和姓纂》亦作“准孙达,晋长城令”。另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九》云:“永兴初,左卫将军陈眕……眕二弟匡、规自邺赴王师,云‘邺中皆已离散’,由是不甚设备。”此与《陈书·本纪》及裴注吻合。因此,眕与匡、规是兄弟,《唐表》误为父子。
《唐表》中的“世达”即“达”。旧谱多依《唐表》说,“准生眕,眕生匡”,从而多出一代人,今当据史更正。《唐表》中的伯眕、匡,即《陈书·本记》《晋书·列传》中的眕、匡。
2.长城令是达而非逵。
由《元和姓纂》知,长城令是达而非逵。陈逵,字赤松,陈眕之子。少有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中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逵进据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锋,不断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南渡士人中,有誉江左,时人比于谢安、谢弈。他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由上所述,长城令是达而非逵,明矣。明清以来的大部分旧谱均载逵为长城令,今当据史纠正。
三、近古世系
(一)江州义门陈氏
这一世系大多数来自明清族谱,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一是义门世系世次与时间矛盾。二是伯宣与陈崇的关系差错。三是陈旺与伯宣之间的称谓混乱。四是江州义门实为多元一体,异流同源。辨析如下:
1.义门世系世次与时间的矛盾
义门谱世系,错讹已久。早在绍熙五年(1194)益国公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文忠集》卷四十六)既已指出:“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意思是:老百姓说是当官的搞错了,当官的怀疑是后来碑刻错了。南宋淳祐七年(1247),江州德化进士陈有宗在至元十四年(1277)《重建地主祠记》中也说:“兵火屡更,家无完牒,不敢效(郭)崇韬祖汾阳以为公羞。”清乾隆《德安县志》卷十一“人物·孝友·按语”亦说:“褒为七世,褒生灌,灌孙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衮,衮生昉,与史所称十三世,适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独不著,何也?至胡秘监《义门记》世次与此则不合。但既云衮五次长,昉六次长;又云衮昉皆兄弟合为一世。其说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经火后,本版错误,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为然耶!”宋元明兵燹屡更,《义门碑》历尽灾难,数竖数毁。各地义门宗谱亦遭厄运。明嘉靖三十三年德化修甲寅谱在其“凡例”中明说:“旧谱散出,殊多错简,今参互考辑,信固存矣,疑亦仍旧,重其传也。”
如今所见族谱,其创修时间皆始于明,多在嘉靖年间,历经清朝、民国至今。纵览各地义门宗谱中的错误,主要在世次上的紊乱而影响到其他事件、时间记载的一致性。谱与谱、谱与志、谱与史、史与史亦存在着相互矛盾;即使同一个庄谱,上卷与下卷、前修与后续也存在诸多相悖之处。且看下表。
附: 义门世系世次对照表
世次 谱源 | 《宋史·陈兢传》 | 陈氏宗亲网 (《高安旧谱》) | 湖北石首(《义门陈氏谱》) | 湖南益阳《四甲陈氏族谱》 | 石首藉池 《陈公桥族谱》 | 《义门碑记》 |
第一世 | 叔明 | 叔明 | 叔明 | 叔明 | 叔明 | 叔明 |
第二世 |
| 志高 | 志高 | 志高 | 志高 |
|
第三世 |
| 才 | 才 | 才 | 才 |
|
第四世 |
| 蕴珪 | 蕴珪 | 蕴珪 | 蕴珪 |
|
第五世 | 陈兼 | 陈旺 | 陈旺 | 陈兼 | 陈铎 | 陈兼 |
第六世 | 陈京 | 陈机 | 陈机 | 陈京 | 陈爵 | 陈京 |
第七世 | 陈褒 | 陈感 | 陈感 | 陈褒 | 陈兼 | 陈褒 |
第八世 | 陈灌 | 陈蓝 | 陈蓝 | 陈灌 | 陈京 | 陈灌 |
第九世 |
| 陈青 | 陈青 | 陈钰 | 陈褒 | 伯宣 |
第十世 | 伯宣 | 陈伉 | 陈伟 | 陈瓖 | 陈灌 | 陈旺 |
第十一世 | 陈崇 | 沂、崇 | 陈的 | 伯宣 | 陈瓖 | 陈机 |
第十二世 | 陈衮 | 陈衮 | 陈衮 | 陈檀 | 伯宣 | 陈感 |
第十三世 | 陈昉 | 陈昉 | 陈胜 | 陈旺 | 陈檀 | 陈蓝 |
第十四世 | 陈兢 | 陈兢 | 陈锡 | 陈机 | 陈旺 | 陈青 |
第十五世 | 延赏 | 陈衍 | 思升 | 陈感 | 陈机 | 陈仲 |
第十六世 |
|
|
| 陈蓝 | 陈感 | 陈崇 |
第十七世 |
|
|
| 陈青 | 陈蓝 | 陈衮 |
第十八世 |
|
|
| 陈仲 | 陈青 | 陈昉 |
第十九世 |
|
|
| 陈崇 | 陈伟 | 陈衍 |
第二十世 |
|
|
| 陈衮 | 陈礼 | 延赏 |
第二十一世 |
|
|
| 陈昉 | 陈缪 |
|
第二十二世 |
|
|
| 昉侄兢 | 陈鉴 |
|
第二十三世 |
|
|
| 公迁 | 陈位 |
|
第二十四世 |
|
|
|
| 宗先 |
|
如何看待上表中的史与谱、谱与谱的世次混乱?以什么为标准来
辨析是与非?当然是以史为据,以时空为准绳,参考族谱,综合考证。这是我们历来所坚持的研究原则,一以贯之。
《宋史•陈兢传》交代了陈兼一支前后15代人的名讳:即1世叔明→5兼→6京→7褒(裒)→8灌→9镛(镶)→10伯宣→11崇→12衮→13昉→14兢→15延赏。
到了延赏这一代,义门开始分家,延赏及家人因官居高安县陈家湖。
先来把这15代人的生卒时间作一梳理:
叔明,按《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叔明)之墓志铭》载:生于天嘉三年(562),卒于大业十年(614),春秋五十三。(注:明清谱皆说555年)
陈兼,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另据《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知,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据其行事推,约生于695~700年之间,折中取697年。
陈京,兼之三子,大历中始来京师,大历六年(771)进士及第。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推其生约在735年。
陈褒(裒),京之继子,原系其兄陈当之子,盐官令,晚年携灌由浙江婺州金华迁居江西武宁蒿溪,曾经来过德安,卒葬蒿港,后迁葬龙峰洞之蜈蚣钳。据江西修水《龙峰陈氏宗谱》,推其生约在740年。
陈灌,唐德宗时(780—804)任高安县丞,在官四年,夫妇同卒于官舍。
陈镶,据《龙峰谱》载,原名镛,建中元年庚申(780)生。后为避仇而改名并潜逃福建仙游生伯宣。《宋史•陈兢传》仅云“灌孙伯宣”,未云灌子名讳,后人据谱补入。
伯宣,据《®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4)”,《宋史》云其“大顺初卒”。享年67岁。
陈崇,义门第三任家长。湖北阳新果石庄谱载其“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唐乾符元年甲午(874)举人”,大顺初(890)立义门家法。
陈延赏,《江西通志•历代进士名录》载其“淳化三年(992)壬辰孙何榜进士”。另据高安陈家湖延赏后裔谱说他生于建隆元年(960),南昌赤岗庄宗成公后裔谱亦载建隆元年生。
计算他们的代均间隔时间:
⑴叔明至陈兼即(697﹣562)÷4﹦33.7
⑵叔明至陈京即(735﹣562)÷5﹦34.6
⑶叔明至陈褒即(740﹣562)÷6﹦29.6
⑷叔明至陈镶即(780﹣562)÷8﹦27.3
⑸叔明至伯宣即(824﹣562)÷9﹦29.1
⑹叔明至陈崇即(852﹣562)÷10﹦29
⑺叔明至延赏即(960﹣562)÷14﹦28.4
《宋史》中的代均间隔时间,符合28±4年这个传代常数,亦合义门事件与时间的记载,世次能够成立。
若按明清义门谱中世系,在上述世系伯宣和陈崇之间还要插进“钰、檀、旺、机、感、蓝、青、伉”这八代人。由此,陈崇要顺延为伯宣9世孙即叔明19世孙;延赏顺延为伯宣13世孙即叔明23世孙。见上表《湖南益阳族谱》世系。
计其代均间隔时间:
⑴叔明至崇,即:(852﹣562)÷18﹦16.1
⑵叔明至延赏,即:(960﹣562)÷22﹦18.1
⑶伯宣至崇,即:(852﹣824)÷8﹦3.5
⑷伯宣至延赏,即:(960﹣824)÷12﹦11.3
用时间来验证,明清族谱中的世系世次不能成立。
义门实为“异流同源,合族同处”,其性质是由多支派合族义聚,共创义门。主要人口是叔明、叔慎这两大支系;此外还有义阳王叔达、后主叔宝、浔阳王叔俨等兄弟后人参加义聚。甚至还有从河南颍川过来的其他支系人,这从义门分庄之广而不难看出。2018年10月,九
江都昌出土一方宋碑,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再说岳阳王五世孙陈旺这一支系。由于旺、机、感、蓝、青一连几代务农,史书不载;若无胡旦《义门记》,恐连名字都难以留下。今经多谱梳理考征,陈旺世系始浮出水面。详见《颍川陈氏考略》有关章节。
岳阳王陈叔慎生于572年。陈旺,推其生约在692年。
义门记》,恐连人名都难以留下,概被历史所人,这从义门析庄分散地陈旺的生年,是依据其子孙及其姻亲来推算的。开元十九陈旺建庄义门,第10代孙大部分在1000年前出生,即使按平均每代28年计算,陈旺也该生于700年之前。另据西昌《罗氏族谱》载陈旺亲家翁罗宏元“开元中(713~740)举帖试”,亦能推出陈旺之大概生年。就以旺公的第10代孙陈蕴、陈度的生年来推算,也能推出陈旺的生年。
陈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载:“癸亥(1023),江州民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义……甲子授蕴本州助教。”即蕴生于944年。
陈度,据《江西历代进士录》及《九江府志》载:“年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进士第。”即度生于956年。
列世系表如下:
1世叔慎→2高→3才→4蕴珪→5旺→6机→7感→8蓝→9青→10伉六兄弟→11奇→12逵→13俦→14蕴、度→15继守(分迁浙江建德。此处仅列一支)。
算其代均间隔时间:
⑴叔慎至陈旺:(692﹣572)÷4﹦30
⑵叔慎至陈蕴:(944﹣572)÷13﹦28.6
⑶叔慎至陈度:(956﹣572)÷13﹦29.5
⑷陈旺至陈蕴:(944﹣692)÷9﹦28
⑸陈旺至陈度:(956﹣692)÷9﹦29.3
推算结果,符合28±4年之传代常数。若按义门二合一谱系,其时间与代数严重不符。
陈蕴、陈度在义门“二合一”谱系中排次为叔明22世孙即伯宣12世孙。不妨也来算一算代均时间,看结果如何。
⑴叔明至陈度(956﹣562)÷21﹦18.7
⑵叔明至陈蕴(944﹣562)÷21﹦18.1
⑶伯宣至陈度(956﹣824)÷11﹦12
⑷伯宣至陈蕴(944﹣824)÷11﹦10.9
由上面几组数字来对比验证:《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卷四)中的义门世系世次能够成立,符合28±4年这个传代常数。相反,明清以来的义门谱世系世次显然不能够成立。究其原因,自南宋之后,义门故居屡遭兵燹,所遗宗谱资料残缺不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修谱,误义门为一派所传,于是将旺、机、感、蓝、青、伉等人整体下移到伯宣位下,造成世系世次的混乱,今当据史纠错,拨乱反正。
2.伯宣与陈崇的关系:伯宣与陈崇实为父子,《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山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等史、志、书都有记载,唯独部分义门谱误陈崇为伯宣九代孙。详见《颍川陈氏考略》和《义门陈文史考(二版)》相关考述。
3. 陈旺与伯宣之间的关系:“伯宣孙旺”或“其孙旺”,在明清部分义门谱中屡见不鲜,它来自《义门碑》。而《义门碑》早在南宋时期既已“碑误”,“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时至今日,仍有人坚持“其孙旺”的观点。明朝崇祯七年进士文德翼,江西德化人,其母陈氏,文德翼在撰《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中说:“陈有伯宣者,游®山乐之,卜居焉。子崇为江州长史,至僖宗时,衮始以六世同爨得旌。至南唐时,兢始得以其子孙益多得立义门。延于宋初,垂十三世矣。”(《®山志•纲之六•艺文•历代文存》)。文德翼为其娘舅家族撰谱序,岂能有误?并由此,又何来“其孙旺”?有关“其孙旺”的考证,详见《颍川陈氏考略•义门记解读》。
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开基建庄德安,叔明五世孙陈兼开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初官江州,旺、兼是同时代人;伯宣是陈兼的六世孙,何来“伯宣孙旺”?据考,陈旺是蕴珪之子,岳阳王叔慎五世孙,是伯宣的六世从祖。
4.江州义门实为多元一体,异流同源;并非某一派嫡传。
江州义门陈氏,自唐开元十九年(731)陈旺建庄开始,至宋嘉祐七年(1062)义门分家止,历时332年。义门陈氏内部人员结构很复杂,并非明清以来的族谱所说:自宜都王叔明起到五世孙陈兼,再到十世孙伯宣,再到旺、机、感、蓝、青、伉,一派传承。义门第三任家长陈崇在《家范十二则》“联族党”中早就明白告诉后人:“江州一族,异流同源。”既已阐明了义门人“合族同处”的性质。但是,明清大多数义门族谱误为“一派嫡传”,将“旺、机、感、蓝、青、伉”整体下移,造成义门“二合一”的谱系,贻误至今。
以史为据,以时空为准绳,参考族谱,综合辨析义门世系,这在《义门陈文史考》《颍川陈氏考略》中已经反复论证,敬请读者见原著,认真推敲。
㈡ 福建南院陈氏
南院陈氏,明清以来的族谱把福州陈忠和厦门陈承这两支人混杂
一起,编成南院陈氏族谱,严重违背史实。今依据史料及新出土的墓志,予以纠正,以正视听。
《厦门墓志铭荟萃》收编了《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元
通)墓志铭并序》《唐故歙州婺源县令陈府君(元通)夫人(汪氏)墓志铭并序》《唐故颍川陈夫人墓志》,这三方墓志,为研究南院陈氏,提供史证。
《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元通)墓志铭并序》记述陈元通卒于唐大中九年(855),寿七十五,即出生于公元781年。
福州陈忠之孙陈夷行,唐元和七年(812)登进士第。据《新唐书•陈夷行传》载:“武宗即位(840),召为御史大夫,俄还门下侍郎平章事,进位尚书左仆射。”据此,推陈夷行约生于公元780年。
但是,明清以来的族谱却载陈元通是陈夷则的七世孙。据上所知,夷行约生于公元780年,推其兄夷则至多为770年所生,而元通则生于781年,他怎能是夷则的七世孙?由此可见,所谓明清以来的南院族谱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本书依据新出土的唐代三方墓志及《新唐书·陈夷行传》,将南院旧谱中不相属的两支人分开单列。暂名为《南院陈氏承公世系》和《福州陈氏忠公世系》。
四、总 结
综上考述,陈氏颍川世系从一世祖陈胡公于公元前1046年建国始,到公元前672年十四世孙陈完奔齐,再到东汉时期四十二世孙太丘长陈寔,再到东晋元年(317)四十八世孙陈逹任长城令,再到祯明三年(589)南朝陈亡于隋,六十一世孙后主叔宝及众兄弟被俘入长安止,历时1651年的家族发展史。代均约为27.1年,符合传代常
数。下列考证后的颍川陈氏总世系表。
1世胡公妫满→2简公→3谦公→4申公犀羊→5孝公突→6慎公圉戎→7幽公宁→8釐公孝→9武公灵→10世平公燮→11文公圉→12桓公鲍→13厉公跃→14敬仲完→15穉→16湣→17文子须无→18桓子无宇→19武子开→20釐子乞→21成子常→22襄子盘→23庄子白→24悼子→25剡→26□□→27颍川侯陈轸→28陈应→29□□→30陈嚣(约前275年)→31馀(约前246年)→32(约公元前221年)→33□□→34□□→35轨→36审→37安→38恒→39愿→40齐→41源→42寔→43谌→44忠→45佐→46准→47匡、眕→48达→49康→50英→51公弼→52鼎→53安→54高→55咏→56猛→57道巨→58文赞→59谈先→60蒨、顼→61叔宝众兄弟。
以上世系的世次与名讳,有的是据史补辑;有的是按时间推算;有的名讳暂缺,留待后考,宁缺勿滥。
本书世系行传的考证过程及考据,详见《颍川陈氏考略》《义门陈文史考》(二版),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