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文史续考序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陈国灿

 

          

 

陈氏肇源于舜帝之后,为我中华著姓之一,对其氏族的繁衍、迁徙、发展;人物的事迹、活动、贡献;文化的遗迹、传承、影响等的研究,是对中华民族发展昌盛史研究的一部分。而在历史上聚族而居,累世不分家达三百余年的“江州义门陈氏”,则是此昌盛史中闪烁异彩的一章。往事虽越千年,但其历史影响、家族传统、文化遗迹尚存,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和总结。

南朝陈族裔月海先生,以其对义门崇敬景仰之心,寻根思祖之情,倾毕身之力,十多年来,一直以“挖掘、整理、考证义门历史文化并澄清其内部史实”为要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年前,他主编出版了《义门陈文史考》一书,既有义门陈族源及文化的概述;也有学界对义门陈的学术研究和考辨;还有义门陈留下的文化遗产及文物资料的集。如果说五年前的这部《义门陈文史考》重点在于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上,则现在这部在他主编写成的《义门陈文史续考》,已是超越了义门陈的界限,转而对陈姓迁徙发展史中诸多重大有异议课题进行务实求真地学术性研究,成果斐然。例如本书“陈姓源流考述”及“颍川陈氏世系辨证”等章节,对陈姓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发现。就以义门史事来说,宋咸平五年户部侍郎胡旦撰写的《义门记》,历来作为研究义门历史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原碑早毁,后经诸谱、志转抄,使其内容文字,多存歧异。月海先生一直关注于此,在《文史考》中,他以《江西通志》(卷一二三)所载《义门记》作了节选转录,并参照诸志、谱作了考证。而在此次《文史续考》中,又列“义门记解读”,以迄今为最早的版本即明嘉靖六年《九江府志•义门记》为底本,对照《永乐大典•(卷六千七百一)•义门陈氏》中的《义门碑》有关记事,再比对原德化陈氏《宋咸平壬寅岁原序》等文献,对《义门记》文字作出再整理和解读的同时,并对其中的歧异,作了辨析;对其错讹,作了纠正;对其缺漏,作了补充。使这篇历史文献,尽可能以其真实面貌呈现出来。

《义门陈文史续考》,不论在谱系源流分支、人物生平传记上,还是谱志文献的整理上,始终贯彻了上述这种务实求真精神,使对陈姓史的研究,在学术上提高了很大一个层次。综观《续考》这部四十万言的力作,呈现出了多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以史为据,广征博采:纵观陈姓史事,自胡公妫满受封陈侯以来,己逾三千多年,有上千种陈氏宗谱所记,常常是一事多样,莫衷一是;或者是有人缺事,张冠李戴。《续考》则以史籍记载为基础,结合碑刻墓志及时人相关著述,再参之以诸谱所载接近真实者,加以考证而定准之,如本书第八章“颍川陈氏世系辨证”中的诸考证内容,论之有据,客观严谨。又如南朝陈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唐右补阙、翰林学士陈兼,其事迹史载甚少,而《续考》在“陈兼生平事略”中除了引用《元和姓纂四校记》及《新表》外,还从陈兼友人高适、杜甫、贾至、独孤及等人的诗文著述中,从唐人李华、裴霸、柳宗元等作品中的相关记载,再参以《锡邑毗陵陈氏宗谱》、湖北石首及江西高安旧谱、以及西昌《柏林罗氏族谱》等,勾沉出了陈兼的生平事迹,列出陈兼生平年表,其征引广博,考证至精,发前人之所未发。类似的勾沉发微之作,累累见于《义门陈文史续考》之中,叹为观止!

二是为取真,上下求索:为了寻找史证和有价值的谱牒资料及旁证,揭示历史真相,月海先生与新起之秀陈刚不但跑遍了全国各大图书馆,同时还跑遍了大江南北的陈姓集居地,查询老谱,拜访耆老,考察历史遗迹与文物,用实地遗存与文字记载相参证,去伪存真,以求得事物原貌与真。如在“‘三尧’之研究”中,对北宋著名的辅佐大臣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事迹,史载虽详,然对其祖源、迁徙、籍贯,其说各异。四川阆中《陈氏族谱》谓其祖志能因“避隋难迁居阆中西水” 欧阳修《陈尧佐碑》则云其“五世以上,为博州人,至高祖翔,当五代时,弃官,家于阆州之西水”;《宋史•陈尧佐传》称“为阆州阆中人”然《续考》则依据阆中河溪乡新出《宋陈安祖墓》所载“王建入蜀,辟为从事。为建陈逆顺,忤建意,出为阆中新井令,因弃官居西水”。纠正了族谱中的错误。又如阆中《陈氏族谱》和明嘉靖《保宁府志》均载三尧的墓葬在“南部”(元以后西水属南部县),而河南新郑城北又有“三宰坟”,其地又名“陈宰相村”, 月海先生亲临其地调查,按史籍所记,此地有“三尧”父子及后裔九座墓,“今仅见其七。其中文惠公尧佐墓原碑尚存,从碑石中依稀可见其文”,同时还考察了宋真宗为“三尧”之父省华墓区敕建的“崇孝寺” 及陈尧佐在滑县境内的“陈公堤”。由此可证“三尧”墓在新郑为实,在阆中是虚。尤为可贵者是,作者尽可能将求索所得成果,用图片加以展示,与读者共享,这无疑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三是标准客观,判断科学:陈氏宗支发展,因年代久远,在诸谱中常出现世系缺续、甚至一代相隔四、五十年,显然不实。面对此,《续考》在“陈姓源流考述”中提出“以史为据,运用时间这一标杆考证空间”,来审视旧谱中各派世系表。这个时间标杆的标准就是平均每代间隔在28±4年之间,这是“符合生命传代规律”的,也是一种自然客观的标准,他们用这个标准考证了陈国世系、阳武户牖(含山阳瑕丘派)、田齐、颍川、南朝陈(即长城派)诸派的源流承袭,条析辨误,并重新排列出诸派世系表,使数千年的陈氏宗族诸世系面貌更为清晰,也更接近事实与科学。对于世系辈份,《续考》还提出了一个带规律性的标准,即古人取名以派行为定,如陈朝后主陈叔宝,诸弟均名叔×,其字号均为子×;如果是单字名,兄弟之间的名字都会用相同偏旁或部首作派行,如“镛”和“锽”;“伉”和“侍”等;而且其字号也共有一字,如陈旺字天相,陈曦字天升,一看就知其为兄弟辈。用这个标准去鉴别诸谱中的辈份,也可以纠正许多谬误、还原真相。这些标准符合客观实际,也是科学的。

四是分清是非,去伪存真:陈氏宗支遍布海内外,自宋以后,留存至今的总谱、分支谱,不下上千种,其中良莠不齐,优劣并呈,以致是是而非者有之,错乱失真者亦有之。《续考》通过谱、史比对考证,做了大量的分清是非,去伪存真的工作。如对义门显祖伯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宣有一弟名伯党,而《义门谱》则载伯宣有兄四人,《续考》的作者们经过实地考查,基本阅遍福建各地族谱,却未曾发现福建有伯宣四兄长的后裔。经刨根究底,始知此说来自讹误较多的明代《祁门大成宗谱》,指出“祁门大成谱将陈珏及其子的名讳穿插在伯宣祖父和其兄弟行中,造成世系混乱,影响了多数义门谱”。在对诸谱的比较中,发现《泰和柳溪谱》、《江苏无锡谱》、《毗陵谱》、《修水龙峰陈氏凤山支谱》、《无锡报本堂谱》等所载与《新表》一致,足证《新表》及诸谱为是,义门谱、祁门大成谱所记为非(参见《伯宣与伯党关系考》)。在史与谱之比对中,是否一切都以史为准?也不尽然。《续考》尊重的是真正的事实,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宣子旺,字野王”,《续考》便提出了异议。对于陈旺为何时人?谁之子?《续考》列举了五说,有云伯宣孙者,亦有云伯宣为旺孙者,诸谱各云其是,乱象环生,真伪莫辨。经多方查证,始知陈旺是叔慎的五世孙,由颍川来,“浪迹匡庐,遂定居义门”( 永定《同口陈氏七修族谱》),与叔明五世孙兼为从兄弟,由此表明义门为“异流同源”所组成的多元共同体。而伯宣是陈兼六世孙,据史志及部分族谱载“伯宣之子崇”,《新表》却将“崇”写作旺,其误远矣!虽为欧阳修《新唐书》所云,乃不足为据。惟有如此条分缕析,才能从众多乱象中找出真相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参见本书第四章“史志谱文献解读”等章节内容)

五是搜集繁富,注解精当:《续考》归纳了十四章,比之此前的《义门陈文史考》七篇在结构上扩大了一倍,这是由于《续考》从文史角度搜集了许多原来未曾涉猎的内容,如“陈氏墓志辑录”一章乃为新增者,录有墓志27方、墓葬42座,对每方墓志,除录出全文、作出标校外,还以注释与按语形式,随文解读,不仅集结了一批珍贵的史料,还为阅读、研究陈姓原始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又如“陈姓源流考述”、“颍川陈氏世系辨证”、“义门内部多元结构辨析”、“还历史真相”等都是新增的对陈姓以及义门陈历史文献的搜集,除整理标校外,还对其内容作出分析、评论,渗透着作者们的考证、研究与心得。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看,《义门陈文史续考》确是一部力作,可称得上陈姓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代表了迄今为止对陈姓史以及义门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它不仅是当代陈氏宗支重修谱牒的必备之书,而且也是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人口学、伦理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知识于考证中之重要参考书。

作为义门后裔而又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我,对月海等诸位先生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研究之执著精神,极为欣佩。从其考证和研究中,也深受其教益和感动。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凡月海有所诉示时,我总是尽力以支持。而今硕果新成,当欣然为之再一序。

 

族裔  陈国灿

二○一一年五月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编者按:陈国灿,19331024生于湖北省鄂城县,义门陈武昌庄后裔,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敦煌吐鲁番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学术委员。 

陈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态度谦和的长者,每当编者向他请教,他总是放下自己的活来给予帮助和支持,还亲为本书《墓志》校对和撰写其中一些章节。今《续考》告成,含有他的一份辛劳。右边这帧照片是2006年在《文史考》出版不久合影于武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