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先生曾经说过:“读书须破其后壁。”这句话用在读书人身上固然振聋发聩,用在

写书人身上也颇有警醒之功,所以我们愿意把编著本书的经历写出来分享给读者。

2019 年 9 月,《陈氏谱考辑要》出版了,本想就此封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树欲

静而风不止。2019 年 12 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而来,接着居家隔离防疫。因此,大家有足够时间微信闲聊。当聊及义门陈氏“异流同源”时像炸开了锅似的,一发而不可收。对于义门人“异流同源”的观点,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形成对峙,“火药”味甚浓。

争论,本是件好事,百家争鸣。希望通过争论、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学识认同感。

然而,反对者始终抱住明清谱不放,以谱为据跟你争辩,开口不离“宗谱”,闭口不离《义

门记》。任凭你费尽口舌讲《义门记》早在绍熙五年(1194)之前就已经发现内容有误,不

能作为依据。但他不信,坚持己见,能奈他何?记得有位物理学家做了个实验,证明不在

同一频道上的物件,任你反复敲打,永远产生不了共鸣!人性亦如此,不在一个频道上,

永远叫不醒他。

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客观准确的认

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从《义门陈文史考》到《颍川陈氏考略》,再到《陈氏谱考辑要》以及本书,无不以史为据,以时空为准绳,参考族谱及旁证,综合分析,小心求证。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毕竟,研究是有一个探索过程,往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虚而实,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书既有对过去研究的总结,又对其不足之处进而补正、堵缺,以备万分。凡所改更,皆

有证可稽,毫厘不爽。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是越辩越明。这场争论持续三年多,时断时续。直到 2022 年 11 月

18 日,九江学院®山文化研究中心和九江市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一场跨省际视频研讨会,双方各自拿出论文进行辩论。大约在此之后,渐趋和缓。

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最早写进《义门家范》是义门第三任家长陈崇在“联族党”

中说:“义门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对此,从未见有人去讨论去探究。反

倒是我们多方引经据典、援引旁证来证实这件事时却遭到非议甚或人身攻击,咄咄怪事,

不可理!

对于坚持“义门为一派嫡系直传”的人,争到最后可能也乏味了,自知站不住脚,但仍

有人强辩 “伯宣公到分家时的世系,历来都清楚明白。而伯宣公以前的世系,就是历来争

论的焦点。我的观点是,伯宣以前的世系,我弄不清,也不去弄。江州义门陈,就从伯宣

公开始,一直到分家。”说出这种话的人,代表一类既无奈且又糊涂的人群。恰恰相反,

“伯宣公以前的世系”清楚无误,从叔明到伯宣十代人,史与谱高度一致,到陈崇为十一

代。义门谱错就错在伯宣陈崇之间硬生生插进七代人(檀、旺、机、感、蓝、青、伉公六

兄弟),多出几近两百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伯宣是人不是神,不会生活在时间的真空中,他上有高祖父、曾祖父下有子孙,其

上下代的生卒时间和活动时间史书都有记载,从而把伯宣锁定在一个时间区域,不能随意移动。

据史志和墓志铭记载,伯宣生于唐敬穆之间(824),大顺初卒;其十世祖陈叔明生于公

562 年,卒于大业十年(614);其六世孙陈延赏生于建隆元年(960),“淳化三年(992)

壬辰孙何榜进士”。即便通过这些记载,也能推出伯宣大概的生活时空。

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人为地“合二为一”,当然会导致谱与谱、谱与史志、史志与

史志之间的相互矛盾。所以,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考证义门“异流同源”“合族

同处”的历史,尊重历史。

我们为什么不遗余力地考证义门世系源流,因为源不清则“宗不明 祖不正,而为其患

”。(《传法正宗记》)也就是说,祖源不清则子孙不明不白,如断线的风筝,没有历史定位。

本书初始拟名《庚子文选》,收集了正反两方文章百余篇(部分刊载陈氏研究网“庚子

文选”栏)。本想全部录入本书,让不同意见者尽其所能地表现,一并交与读者自辨是非。

但是,如果那样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一本书里,不同意见者交相辩驳,你一句

我一言地呛怼,岂不闹哄哄的不成体统?况且,有些言语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当书稿送到江西人民出版社编审魏如祥手里,他看后也是一头雾水, 一时找不出南北。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精简篇章,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主题,不可东一锤西一棒,让读者不知所云。

于是我们重新调整篇幅,把具名驳论的文章给省却,同时取消“不同声音”这一章。但是,

不同观点依旧保留在不同的文章里。

如此处理,则彰显研究者的责任和自信。写书不光给今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看,不

与他人争一时口舌之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非得失,后人自有评说。

除上述内容之外,本书后章是“史海拾贝”“墓 志考录”“世系考与序及堂记”,涵盖

不同时期的陈姓人,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纪事。有些内容还是首次公开,以飨读者。

我们不敢妄称这本书有多少创新,但成书过程确实是用心的,也竭力在原路处找新路,

并走出路来。负重前行之苦和累,尽在书中。

绠短汲深,才短思涩。尽管我们已尽百倍努力,但书中仍然有不足之处,甚至讹误,诚

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是我们的收山之作,回想这二十多年以来,历尽艰辛,一路走来,有不少人在背后

默默地支持我们,方得勇气走到今天。藉此,谨向一贯支持我们的各位陈氏宗亲,以及向

我们提供史料的他姓学者朋友致敬,衷心感谢你们!尤其要感谢宜宾的陈浩、固始的陈心

巨、观澜的陈玉昌、禹州的陈国军、泗洪的陈长风、新干的陈育儿、武夷山的陈墩水、浦

江的陈一飞、南京的陈尚庭、金溪的陈卫良和陈伯跃、茅台镇的陈果、金寨的陈明松等宗

亲,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不可能完成我们的研究使命。在此,谨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你们的芳名将与本书长存,流传后世!

 

                                                                                                                                                                                                                                    

 2023 年 11 月 30日

 

 

 

 

 

 

 

 

 

 

 

 

 

 

 

 

 

 

 



 

本书是对我们多年研究的一个总结,把此前几书中所考述的零散内容做了系统性的总结与补充,使之思路更清晰,观点更鲜明;把该表明的态度都表达出来,直奔义门人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这个主题,为本书内容之一。

本书分为七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章节的组成概况。

第一章“史证与研究”,选录 13 篇文章。以史为据,以时间为准绳,参考族谱,综合分析。重论据和研究方法。

首先阐述姜海军的《宋代国史修撰考略》关于《宋史》的史学地位由此奠定我们的研究基石。接着通过《江南录》《宋史》《通鉴续编》确定“伯宣子崇”这个基本事实;再以《〈宋史 · 陈兢传〉与〈义门记〉世系比较》《史书互参辨证义门世系》等, 进一步辨析义门异流同源的史实 ;再从《义门陈氏书堂记》中的“占籍”“合族同处”等关键词语表明在义门最早的文献中既有“异流同源”的记述 ;同时以代均时间“28±4”之传代常数来推证源流世系。这个“常数”,是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常识规律并运用数十个案例来推证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最后以唐宋明清帝王世系、南朝陈皇族世系以及他姓合族同居世系等具体实例,证实代均常数“28±4”的合理性、准确性。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探究真相。这就是我们在探索研究中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章“异流同源”考论, 选录 18 篇文章。主要就义门陈“异流同源”展开辨析与论述。江西师范大学陈凌教授从明代德化德安“义门之争”,到“奉敕改谱”以及对唐代世系世次等方面的辨析论述,有理有据,见解独到;同时他从儒家文化层面对义门东佳书院做出专题论述。

此外,本章内容还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1.通过新发现的义门《广信庄乾隆丁未谱》解决了从叔明到陈兼中间三代人的名讳问题,从而坐实了《宋史·陈兢传》中的“伯宣子崇”的记载。

尤其是《广信庄乾隆丁未谱》和《陈氏入蜀记》的出现,被视为江州义门陈氏异流同源的代表作:一个代表宜都王陈叔明后裔,一个代表岳阳王陈叔慎后裔。

2.论述《宋史 · 陈兢传》之“从”的用意,揭示义门人异流同源的本质。

3.通过对豫章罗氏、古人取名习惯、唐代避讳,以及对《马埠谱》《下白沙陈氏宗谱序》《新淦燕叙堂陈氏宗谱》等综合考证,进一步证实陈旺是陈叔慎的玄孙。

4.从《论〈义门“异流同源说”质疑〉》《义门考证必须以理服人》等文 , 多角度分析义门人“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基本事实。

 

第三章“散记”,选录 21 篇文章。首先介绍义门陈旺世系的研考经过,毫无保留,如实地把调研过程和盘托出,供研究者考。

其次是陈褒、陈灌、陈镛、陈伯宣祖孙四代人的生活年代及事迹,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尤其重新推证陈京、陈褒的出生时间,结果推算出陈褒比陈京大。过去我们一直停留在“父子”层面,总觉 得“父”龄一定要大于“子”龄。另从湖南道县仙子脚镇何家坪光绪丙子年司马堂《颍川陈氏续修族谱》及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道光八年《重修呤溪山前新居陈氏房谱》得知,陈褒是陈苌的第三子,过继给陈京为嗣。

这一章内容比较丰富,观点鲜明。尤其是那一事一议的小论文所透出的历史讯息,值得读者思考。

 

“人物钩沉与轶事”,选录 21 篇文章。主要运用考据方法对陈氏先祖的辨证考索,再现历史人物。如《陈兼生平事略新考》《陈求道传记》等文,几近于历史真相。

对于陈叔达、陈叔慎的相关考证,由其世居地族人陈吉文、陈文初、陈和根自行考述。

 

“史海拾贝”,选录9篇文章,从历史的海洋里捡拾起一串串发亮的贝壳。如《过石塘留言》《陈氏同宗义约序》《书临川陈氏谱后》《江州义门陈氏》等传递的历史信息,从不同的视角,佐证并补充了我们的研究。

 

第六章“墓志考录”,选载了15篇墓志。墓志是刻在石头上埋在土里的历史文献,最具考据价值。所以,本书继续整理、考录南朝陈诸王的墓志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南朝陈亡国后诸王的生存空间以及大业二年“随才叙用”的局部情况,窥斑见豹。

关于“楚相”陈轸,可从陈范墓志铭中的“喜愠不形无惭于楚相”,到《颍川陈氏考略》中的《唐故左威卫左中侯内闲厩长上上骑都卫陈府君(牟少)墓志》的“齐卿五世,楚相三知 ;盛德无绝, 风流在斯”,则昭示颍川陈氏始祖即战国时期策士陈轸。这项研究, 可补史书之缺。

另外,通过陈木墓志铭,可证义门琯溪庄谱关于“公升”之伪说 ;通过陈积中夫人墓志铭,可证丹阳庄谱关于陈凤之伪说;通过陈梓圹志,可证江西都昌县南桥庄谱关于“继铭”之伪说;并通过陈继墓志佐证了《云门陈氏家谱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云门序”, 详见《陈氏谱考辑要》第 240 页)。

 

第七章“世系考与序及堂记”, 选录 15 篇文章。继续整理并考录名门望族世系,如福建贡川陈氏祖源及世系问题、苏州的陈赞明家族、都昌南桥庄的陈邺家族、四川青神陈希亮家族、丹阳陈东家族等。这些家族,历来崇尚儒学治家、忠义孝道、文治武功,为当时的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另从《九江太守童侯纂修府志重修义门陈氏碑谱记》《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序》《先代旧谱序引》以及章衡的《重修宗谱序》所揭示的信息来看,在明清早期仍有资料能够说得清江州义门陈氏异流同源这个问题,但无人做此研究有的仅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已。

《雁门堂之由来》一文的出现,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亮如白昼, 对于义门陈氏内部组成结构,清晰明了。

以上为本书简要内容,愿你静下心来细读,并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正。

 

                                                                                                                                                                                                                                                                                                                              编者写于 2023 年仲夏

 

 

 

严复先生曾经说过:“读书须破其后壁。”这句话用在读书人身上固然振聋发聩,用在

写书人身上也颇有警醒之功,所以我们愿意把编著本书的经历写出来分享给读者。

2019 年 9 月,《陈氏谱考辑要》出版了,本想就此封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树欲

静而风不止。2019 年 12 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而来,接着居家隔离防疫。因此,大家有足够时间微信闲聊。当聊及义门陈氏“异流同源”时像炸开了锅似的,一发而不可收。对于义门人“异流同源”的观点,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形成对峙,“火药”味甚浓。

争论,本是件好事,百家争鸣。希望通过争论、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学识认同感。

然而,反对者始终抱住明清谱不放,以谱为据跟你争辩,开口不离“宗谱”,闭口不离《义

门记》。任凭你费尽口舌讲《义门记》早在绍熙五年(1194)之前就已经发现内容有误,不

能作为依据。但他不信,坚持己见,能奈他何?记得有位物理学家做了个实验,证明不在

同一频道上的物件,任你反复敲打,永远产生不了共鸣!人性亦如此,不在一个频道上,

永远叫不醒他。

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客观准确的认

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从《义门陈文史考》到《颍川陈氏考略》,再到《陈氏谱考辑要》以及本书,无不以史为据,以时空为准绳,参考族谱及旁证,综合分析,小心求证。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毕竟,研究是有一个探索过程,往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虚而实,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书既有对过去研究的总结,又对其不足之处进而补正、堵缺,以备万分。凡所改更,皆

有证可稽,毫厘不爽。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是越辩越明。这场争论持续三年多,时断时续。直到 2022 年 11 月

18 日,九江学院®山文化研究中心和九江市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一场跨省际视频研讨会,双方各自拿出论文进行辩论。大约在此之后,渐趋和缓。

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最早写进《义门家范》是义门第三任家长陈崇在“联族党”

中说:“义门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对此,从未见有人去讨论去探究。反

倒是我们多方引经据典、援引旁证来证实这件事时却遭到非议甚或人身攻击,咄咄怪事,

不可理!

对于坚持“义门为一派嫡系直传”的人,争到最后可能也乏味了,自知站不住脚,但仍

有人强辩 “伯宣公到分家时的世系,历来都清楚明白。而伯宣公以前的世系,就是历来争

论的焦点。我的观点是,伯宣以前的世系,我弄不清,也不去弄。江州义门陈,就从伯宣

公开始,一直到分家。”说出这种话的人,代表一类既无奈且又糊涂的人群。恰恰相反,

“伯宣公以前的世系”清楚无误,从叔明到伯宣十代人,史与谱高度一致,到陈崇为十一

代。义门谱错就错在伯宣陈崇之间硬生生插进七代人(檀、旺、机、感、蓝、青、伉公六

兄弟),多出几近两百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伯宣是人不是神,不会生活在时间的真空中,他上有高祖父、曾祖父下有子孙,其

上下代的生卒时间和活动时间史书都有记载,从而把伯宣锁定在一个时间区域,不能随意移动。

据史志和墓志铭记载,伯宣生于唐敬穆之间(824),大顺初卒;其十世祖陈叔明生于公

562 年,卒于大业十年(614);其六世孙陈延赏生于建隆元年(960),“淳化三年(992)

壬辰孙何榜进士”。即便通过这些记载,也能推出伯宣大概的生活时空。

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人为地“合二为一”,当然会导致谱与谱、谱与史志、史志与

史志之间的相互矛盾。所以,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考证义门“异流同源”“合族

同处”的历史,尊重历史。

我们为什么不遗余力地考证义门世系源流,因为源不清则“宗不明 祖不正,而为其患

”。(《传法正宗记》)也就是说,祖源不清则子孙不明不白,如断线的风筝,没有历史定位。

本书初始拟名《庚子文选》,收集了正反两方文章百余篇(部分刊载陈氏研究网“庚子

文选”栏)。本想全部录入本书,让不同意见者尽其所能地表现,一并交与读者自辨是非。

但是,如果那样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一本书里,不同意见者交相辩驳,你一句

我一言地呛怼,岂不闹哄哄的不成体统?况且,有些言语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当书稿送到江西人民出版社编审魏如祥手里,他看后也是一头雾水, 一时找不出南北。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精简篇章,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主题,不可东一锤西一棒,让读者不知所云。

于是我们重新调整篇幅,把具名驳论的文章给省却,同时取消“不同声音”这一章。但是,

不同观点依旧保留在不同的文章里。

如此处理,则彰显研究者的责任和自信。写书不光给今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看,不

与他人争一时口舌之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非得失,后人自有评说。

除上述内容之外,本书后章是“史海拾贝”“墓 志考录”“世系考与序及堂记”,涵盖

不同时期的陈姓人,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纪事。有些内容还是首次公开,以飨读者。

我们不敢妄称这本书有多少创新,但成书过程确实是用心的,也竭力在原路处找新路,

并走出路来。负重前行之苦和累,尽在书中。

绠短汲深,才短思涩。尽管我们已尽百倍努力,但书中仍然有不足之处,甚至讹误,诚

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是我们的收山之作,回想这二十多年以来,历尽艰辛,一路走来,有不少人在背后

默默地支持我们,方得勇气走到今天。藉此,谨向一贯支持我们的各位陈氏宗亲,以及向

我们提供史料的他姓学者朋友致敬,衷心感谢你们!尤其要感谢宜宾的陈浩、固始的陈心

巨、观澜的陈玉昌、禹州的陈国军、泗洪的陈长风、新干的陈育儿、武夷山的陈墩水、浦

江的陈一飞、南京的陈尚庭、金溪的陈卫良和陈伯跃、茅台镇的陈果、金寨的陈明松等宗

亲,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不可能完成我们的研究使命。在此,谨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你们的芳名将与本书长存,流传后世!

 

                                                                                                                                                                                                                                    

 2023 年 11 月 30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花谢花开的季节,几经努力,《陈氏研究论文选》终于临近杀青时,既兴奋且又五味杂陈。

2008 年 6 月我族修谱,我和陈昆族长前往德安寻根问祖,并特意拜访了义门陈研究专家月海老师。那时他的处女作《义门陈文史考》已经问世两年,我俩彻夜长谈,一见如故。月海老师当即诚邀我参与研究,我欣然答应了。在此后的研究中,我和月海老师大致有分工 :我主要通过线上互联网查阅陈姓史料及族谱线索,月海老师负责线下联络、取证与编辑。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三年后的 2011 年出版了《义门陈文史续考》。

《义门陈文史续考》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对陈叔明玄孙、陈兼胞弟陈旺重新考证,通过各种史料及族谱的梳理,推证出陈旺实为陈叔慎的玄孙。这个结论,在当时虽然得到某些专家学者的支持,但内心难免有点惴惴不安。

由于《义门陈文史续考》从考证到出版仅花三年的时间,十分仓促。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月海老师建议对其重新修正编撰,于是在前两书的基础上变动篇幅、梳理增改,于2015 年出版了《颍 川陈氏考略》和《义门陈文史考》第二版。

《颍川陈氏考略》去繁从简,对每一篇文章都能精心推敲,比如对“三尧”、陈恕等家族世系的重新考证。

关于义门陈兼支系,由于有《宋史》《通鉴续编》等很多相关的史料支撑,其结论自然不会有多大异议,倒是义门陈旺为陈叔慎玄孙这个结论,确实需要寻找更多的直接证据来支撑。

无巧不成书,在《颍川陈氏考略》出版一年之后,奇迹竟然出现了。贵州织金县陈文杰宗亲传来了《陈氏入蜀记》一文,直接将陈叔慎玄孙陈旺这个结论给坐实了。另外,我们还通过《陈三墓志铭》《唐故左威卫左中侯内闲厩长上上骑都威陈府君(牟少)墓志》 等出土资料,进一步考证南朝陈的祖源是来自陈完奔齐这一支系,从颍川侯陈轸到太丘长陈寔,再到南朝陈霸先的这一脉相传的历史传承,并非如明清族谱将南朝陈世系接到户牖支系之陈平名下,于是在 2019 年 9 月,我们又出版了《陈氏谱考辑要》。

庚子年新冠病毒肆虐全国,大家都不得已居家隔离抗疫,于是便有充足的时间看书学习,兼与广大读者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陈姓族史,其中关于义门陈的讨论达到了高潮,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也有“火药”味。关于义门人“异流同源”的观点,支持者众多 ;反对者也不少。这不奇怪,但凡出现一个新观点,认同总需要时间的。

从庚子年到癸卯年,我和月海老师又花了三年的时间搜集、挖掘相关史料、名人著述、墓志铭以及有价值的族谱,一事一议、小心求证,聚沙成塔,终成《陈氏研究论文选》一书。它不但总结了 我们过去的研究成果,而且更多的是勘误校正、查©补缺、补遗及博采众长。

在勘误校正、查©补缺方面 :我们则依据新发现的史料纠正以往的不当之处。例如《钦定全唐文 ·陈氏书堂记》的作者,过去一直认定是徐锴,其实不然,而是其兄徐铉,原名为《义门陈氏书堂记》。 后人竟连名家及文章标题都能出错,可见岁月的无情,更何况于民间宗谱? 因此,我们再次慎重推证了陈京的生年,发现陈褒比陈京大,过去却疏忽了。关于陈褒到底是谁之子,从唐代宗法的角度又论证了亲房之间的过继问题。同时还考证了江西修水龙峰谱中的人物与时间的矛盾,等等。

关于陈兼,则依据最新发现的史料得知,他与名相张九龄和李华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并就他是否中进士以及其生卒时间进行重新考证。同时还考证了胡旦《义门记》中的人物时间与《义门记》成文时间不相符,给出了新的解读。

在补遗和博采众长方面 :我们补辑了《豫章罗氏姻亲考》、《陈旺史料综合考》、《归仙岭人物补考》、《“三尧”近支都昌陈邺家族考》、九江知府陈谦《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序》,等等,扩展并充实了研究领域。另外关于义门分庄数及分迁地域范围、人数统计等方面,做了科学的论证和推导。尤其发现了义门广信庄乾隆丁未谱世系, 感觉特别珍贵,它比《宋史 ·陈兢传》还要翔实,以实际的人物世次、事件,印证《宋史 ·陈兢传》的准确性,证实了义门人“异流同源”的事实。

参与本书研究的有陈世奎、陈先富、陈美光、陈昌勤、闵清忠、蒋伯良等人,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实事求是,为本书增添了不少光彩,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

最为给力的还是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凌教授的《江州义门陈“异流同源”考》和《东佳书院考》,从多层面和不同视角论述了义门人本是“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一个共同生活群体。说理透彻,论述严谨,见解独到。

还有姜海军教授关于《宋史》成因的论述,也是非常有分量的。他认为宋朝国史在亡国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抵就宋朝国史旧本稍做编次,旋而立就。这个论述跟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宋史》的成因相一致,由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

本书收录的多为平时发表过的文章。文章署名,各自担责

“慎终如始,终始如一”,我们走过了漫长的研究之路,虽有斩获,但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今考虑到月海老师年事渐高,本人也忙于工作,无非必要,本书将作为我俩对陈姓族史研究的收官之作。在此, 我和月海老师向诸位专家、学者及读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一贯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我们的拙作能为大家带去陈姓族史研究的新思路,抛砖引玉!

    我受月海老师的委托,直抒胸臆为序。

 

                                                                                                                                                                                                                                                                                                                  陈刚

癸卯年五一节于姑苏

 

 

 

 

 

 

 



江西省历史学会陈氏研究专业委员会自2017年成立至今已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我们的工作重点始终以陈氏研究为宗旨、为各地陈氏宗亲寻根问祖服务。在以陈月海、陈刚宗贤的引领下联系各地宗亲对族史感兴趣且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人参与研究共同探讨,笔耕不辍。2019 年出版的《陈氏谱考辑要》,我为之撰序;今为《陈氏研究论文选》再序,一以贯之地给予支持和鼓励。

本书约有四十六万字,近一百张图片,图文并茂。从内容上大致归纳为七章,前三章为本书的论证部分,观点明确,逻辑严谨, 说理充分, 层次清晰, 文字通畅; 后四章多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平常不被人所熟知的内容,但它对研究很重要。

对于旧有的资料,无论是史还是谱,作者都要严格甄别分析,取长补短。尤其对于族谱中的存疑点本书基本给予厘清和说明。于无疑处存疑,于有疑处解疑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本书以史为据、史籍互证、参考族谱,博采传记杂说,肯定正确,辨析谬误,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对于文献资料与族谱中的不同点作者秉持客观审慎的态度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对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不采纳无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对于同一庄谱的上篇与下篇前修与后续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作者在寻求史证资料之外,参阅不同地域族谱中的类似记载,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本书资料繁杂、内容各具特点,在整个考证过程中所采取的体例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按“原文转载或节录”“释评”等方式进行阐述、挖掘、剖析其内涵 ;环环相扣,给人以清晰、整体的认知。同时,作者也不避讳书中的不足之处,因资料的缺失而导致一些推论有待深入;甚至有的仅为表象,需要进一步去透析表象背后的故事,因而作者殷切地期望后续研究者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渐趋完善。

通读全书,给我的感觉:从修谱来看它是一部指导性的实用书;从姓氏研究来看,它既是陈氏研究的代表之作又是阶段性的总结之作。希望此书能在修谱领域匡正因袭陋习,实事求是为振兴姓氏学,开一代新风。

是为序。

 

陈伯程

甲辰春月于新余仙女湖陈伯程艺术馆

 


《陈氏谱考辑要》综合各种史志记载,参考最新考古发现,以史为据,小心求证。全书结构合理,观点鲜明,资料丰富,论证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廓清了明清以来各地陈姓族谱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舛误,梳理整理出一部客观、可靠的陈姓源流世系。

现有存书若干,书价98元/本,有意购者请联系作者,联系电话137 5528 5547 /  189 5184 6665



最近有不法分子攻击网站,发布不当言论,所以留言暂时关闭,请各位宗亲见谅,可以在首页扫码关注陈氏研究网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