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谱造假现象剖析

类别:研究与讨论 作者:曹氏文昭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

    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对于这种旧谱散失的情况,宋代人曾有过很多令人信服的论断,如被誉为新式“苏欧体”家谱奠基人之一的苏洵就曾指出“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另一位奠基人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无不指出了当时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

    同样,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但情况也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由上可见,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而人们又有把自己与很早以前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习惯,于是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便成为经常使用的办法,从而使家谱所反映的血统次序并非都那么真实可靠。对此,钱大昕也指出家谱“支离附会,纷纭蹭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并无多少事实可信。当然,这种做法如果追根求源,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

    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举不胜举。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称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此兴盛。事实上,白居易的这些自述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白乙丙生活时代要早白公胜一百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后代。因此,后来曾有人针对家谱的这种妄相攀附而对其进行尖锐批评,并说它“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我国古代许多家族拉名人作祖先,并把他们记录在家谱中,其做法实际上是十分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发展过程中又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十分复杂。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为复杂。如向称“圣人之姓”的孔姓,虽有自孔子以来连绵不断的世系可考,但如果认为天下所有的孔姓人都与孔子有关,或者只有这一单一的血统则不合事实。从有关记载上可以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而在当时,卫国也有孔姓,源出姓;陈国有孔姓,源于妫姓;郑国有孔姓,出自姬姓。

上述4支孔姓人后来都有子孙传世,但由于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余三支为了抬高自己,后来也都自称是孔子的后代,从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血统。特别是清代时,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用共同的字辈作为辈序,使本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从此,要想区分哪些人与孔子有关,哪些人与孔子无关,就更加困难了。至于那些人口相对较小的姓氏,也未必都有完全纯正的血统。

古代家谱的造假之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古代家谱的造假之二: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

    古代家谱的造假之三:

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家谱)

族谱可信度有多大

导演们可以说:“我的摄影机不说谎”,可是,决不会有人敢说,“我的家谱不说谎”。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虽是史类文献,事实上,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要隐恶扬善,蒙蔽真相。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来自鲜卑的地主豪强李世民为了附会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立为唐代国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而且,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而历史上的坏人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裔的。

  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出来的家谱几乎一个面孔,所出现的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不了解真相的人还将其视为祖传之宝。

  如果家族历史上出过什么著名人物,受过何种褒奖,为家族争光者,家谱纂修都要大写特写。妇女在家谱中没有地位,但如果是节妇、烈女,受到政府褒奖,立了牌坊,则被视为全家族的光荣,家谱上要专辟一处详细书写。如果家族中有不肖子孙,则一般采用除名的方式。可见,修家谱,也只是话挑好听的说,柿子拣软的捏。不过,正像作家纪伯伦所说的:“我说的话有一半是没有意义的,我把它说出来,为的是也许会让你听到其他的一半。”即使有虚假,但是,它记载和镌刻了太多历史的片断和细节,记载下来,是因为我们毕竟可以能通过它看到不撒谎的那50%。这非常重要。

  是否可以通过修家谱来起到一个粘合剂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多一种相亲近、相攀认的理由,多一个与更多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毕竟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多一些都是炎黄子孙的心理暗示,也未尝不可。可是,也仅限于此。13亿人的最上游都与炎帝、黄帝、蚩尤有关,每个人的同宗都几百万上千万人,那么,这种同宗对于真正的连接人际关系的意义也就被无限稀释了。再通过同宗来攀亲,未免就是一场闹剧了。

族谱可信度有多大

     有资料说,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已经几乎丧失殆尽了!到了宋代,社会上是很少见到有什么人家能够捧出旧家谱来的。因此,许多家族的世系早已断了线、失了传。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

     世上早有“盛世修谱”的说法。明清两代,都出现过纷纷修谱的时期。为了一些家族修谱方便,明清两代都还有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的“谱匠”。这些替人修谱的“捉刀”手,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不写具体姓氏的通用家谱世系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就填上延请人的姓氏,再稍作修改,令修谱者心满意足。“谱匠”大功告成,银子也就顺利到手。这样修出来的家谱,常常就是好几个家族同一个面孔。而且,家谱之首都煌煌然写有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这些东东也都是“谱匠”的杰作。对于这样的家谱,不了解真相的人将其视为祖传之宝,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了解情况的,而且嘴又不紧牢,不免有时©风,传出了一些关于“买家谱”、“偷祖宗”的秘密。这种事,本博友就亲耳听到一位朋友讲过。这位朋友说,他爷爷告诉他爸,他爸又告诉他,他家家谱上的祖宗就是“偷”来的。

     像修家谱这种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事,请人“捉刀”是很自然的,只要稍稍了解一些旧时社会的常识,就不会感到奇怪。大多数已经失传了的“家族世系”,只是一朝工夫,却又家家都恢复如初,其中奥妙是可以想像的。不然,在旧时社会,“捉刀”何以能成为一行呢?

     再说,近年一些小报登载的家谱“发现”,判断其真伪其实也并不费难。就说上面提到的某皇帝的宗谱吧,据小报说,那已经是“第八次重修本”了,只要其中一次作了假,就完全失去了可信性。小报能够一次一次去考查核实其真伪吗?再说,消息本身就有原李氏宗谱“现已无存”之说,现今“发现”的,还要说它“详实可信”,其真实程度究竟存有几分呢?

       族谱可信度有多大?

   承平日久,修家谱之风又盛。家谱不仅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在凝聚家庭、鼓舞族群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作和专业的关系,笔者阅读了几部家谱,我发现有一股不好的风气,就是喜欢攀龙附凤,无视事实,把毫无关系的同姓中有名气的古人,奉为嫡祖,四处炫耀。

   实际上这个风气由来已久,帝王之家也未能免俗,三国曹魏就曾三换祖宗。三国时的曹魏皇族自认是汉相曹参的后代,这在《三国志》里有明确的交待。但曹参又是谁的后代?也就是他们的远祖是谁,却更换再三。

     曹操在世时,亲笔撰写了一部《家传》,说曹家的祖宗是后稷,就是尧时代教导人民耕田、种地的那位农神,后稷的后代周文王,然后是周文王的儿子姬振铎,一脉相承。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姬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为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姬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铎即为曹氏的受姓始祖。

     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追遵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大臣蒋济议定郊礼(郊礼为古代最重要的礼制之一,圜丘在南郊,方丘在北郊,故天地之祀称郊礼),又援引曹腾碑文中的“曹氏出于邾”,也就是说根据碑文曹家祖先是封于邾国(今山东邹县)的曹安的后人。曹安是古帝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的后代,经过皇帝认可,曹魏的祖宗就用高阳氏取代了后稷。

 

   没多长时间,儒生高堂隆考订说,“魏皇是帝舜的后代。”文章说说的头头是道,尽管蒋济也写文章论争,但这事也就这么定了。直到末代皇帝曹奂被迫禅让退伍,还是沿称:昔我皇祖有虞。

    这几次变更祖宗,都是和古代帝王接了轨,无非就是给自己的统治粘点灵光而已。《三国志》的裴松之注中援引吴人作《曹瞒传》就揭了点曹氏的老底: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姓曹!曹操的爷爷是个宦官,为了传宗接代,从夏侯家过继了个孩子改姓曹,这就是曹操之父曹嵩!

     但不管祖宗是谁,曹魏的江山也是不可挽救了,只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中又添了一个笑料而已。不过曹家毕竟出过三个文坛巨匠,文史家底深厚,就是后代子孙不肖,还有文臣们忙活,这是个笑话,但还不算大。但不是每个人冒认祖宗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有的人就闹出了大笑话。

    南宋有一个人名叫林可山,擅诗文,着有《西湖衣钵集》、《文房图赞》。他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着有《山家清事》一卷、《山家清供》二卷,其著述常被后人引述,现在的火锅最早最为详尽的介绍就是来自《山家清供》。就是这么一个颇有成就的人士,为了抬高自己身份,不走正路,玩起了花花肠子。他抬出了北宋时期的林逋,宣称自己是林逋的第七代嫡孙。这么一折腾,笑话就出来了,而且还是个大笑话。

     要说好这个笑话,还得先介绍一下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人,“性恬淡好古,不及荣利”,死后赐谥和靖先生。根据《梦溪笔谈》所载,林逋为人豪迈洒脱,多才多艺,善行书,工诗词,风格淡远、婉丽,尤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两句被视作千古绝唱。

    但林逋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终身未仕未娶,自然也就没有子孙。他住处遍植梅花,家中畜养丹顶鹤,人们说他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

    这在《宋史林逋传》里有明确记载:“不娶,无子”。北宋梅尧臣的《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也有相同的记载,原文云: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侄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

    林可山自以为家谱藏在自己屋里,外人无法看到,不管自己怎么胡说,真伪别人也难以判断。殊不知,梅尧臣所作《林和靖先生诗集序》早已流传人间,只要读过的人,恐怕都能毫不费力地识破这个作伪者的手法,人们背后纷纷讥笑。有位作诗对他的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和靖当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孙儿?若非鹤种并梅种,定是瓜皮搭李皮!”时有无名子也做了一首类似的诗嘲之曰:“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其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无赖嘴脸真可谓跃然纸上,结果却只能是演了一场丑剧,贻笑后世。

 “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这样的讽刺,真是够辛辣的!但愿这样的事情不再出现,就是做伪,也该动动脑筋,下点功夫,多看几本书,提高一下做伪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不要再成为人们嘲讽和讪笑的对象吧!

造假有说不出的苦衷,在宋以前,世谱的作用对个人以及家族很重要,为了自己表示出身显贵,附名人为祖的现象很普遍。偷拼的事不奇怪,所以同一名人在不同的世系会以不同的世代出现,就是这一说的最好注脚。

家谱上造假,也许用普遍现象来概括不算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