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历史简介

类别:研究与讨论 作者:陈月海 陈刚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7000余万,其中就有不少人口为义门派系。

陈姓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起大落,曾先后建立了陈国、田齐国、南陈朝等朝代,久经磨炼。公元557年十月,陈武帝霸先接受梁禅,以姓为国,建都建邺,史称南朝陈,传三世五帝,于589年正月被隋灭。之后,宗室后裔各奔东西与大江南北。到了唐开元十九年(731),有陈旺陈昌者,自颍川南迁江州,购田置庄于德安太平乡(即今之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一连四代单传,世为耕农。至陈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伟、伸,继而六生十七,十七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

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十世孙陈伯宣由闽隐庐,初居庐山圣治峰前龙潭窝,次居庐山太平宫,后迁居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后名齐集里,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明朝于此敕建“义门遗址”牌坊,故名牌楼村)。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详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为避兵乱,陈伯宣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的后人“合族同处”。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即众谱所说的“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自陈崇始,义门历任家长皆由民主推选。陈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且“辞著作郎不受”,饶有名气;而其子陈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举人”,父子俩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在唐朝有个规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获旌表。”此时义门人从陈旺建庄算起,到家庭最小辈成员,已是八代未分家,加之陈伯宣一支并入,人口百余。在伯宣父子的努力下,官府申报,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义门首获旌表。

大顺初(890年)义门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岁。是年陈崇遵照父亲的贻训,立《家法三十三条》,以图家族长治久安。《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并规定家族内部在管理上用人标准“唯贤唯能”,对于少数不守规矩的人,则运用家法的手段去惩治、教育,以期改正。这部家法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其民主成分很浓,它不是一般空洞的说教,而是以“财产共有,共同生活”的民生为前提;以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的人伦为基础;以期达到“人无间言而守义法”,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繁荣为目的。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义门聚居人口300余,义风愈加昌著,经济愈加发展,南唐主李昪诏立“义门”,其仪式十分隆重。官差于门前竖立两条乌头石柱(乌头,即刻有太阳的图案),高二丈余,左镌“门”,右镌“义”,“义门”即立,以彰显一国之表率。及至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义门老幼700余口,十世同居,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击鼓传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生活和睦,其乐融融。“百婴待哺”、“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是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照。此时义门养犬百余,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异类尚能调教如此,何况人乎!故“乡邻化德,狱讼稀少”,乡人和谐相处。“百犬同槽”,不仅是中华文化奇观,而且在世界人文史上也是千古一绝。所以,当时官府把义门陈家作为“忠孝敦睦”文化的一块活样板,以期风化四方。

宋开宝二年(969),义门人口增至千余。早在大顺初期,为解决义门子弟读书的问题,在家族经济还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义门就先后创办了“书屋”、“书堂”两级学校。这在《家法三十三条》的第七、八条款中有明确规定:“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深造,为应举入仕培养人才。东佳书堂置学田二十顷,作为办学的专用经费,每年“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起先,义门陈氏创办学堂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本族子弟入学问题,可是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就开始向外姓招生,并资助他们在东佳书堂完成学业。“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湘山野录》、《五代史》都是这样记载的。详情另见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

在整个南唐(938-975)期,是义门发展的最好时期。这时义门家长是陈崇的孙子陈昉,官至南唐奉礼郎,为义门第六任家长,主家政35年,家业旺盛。南唐时期,义门子弟在朝野任职的最多,如谱、志所载:“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一十八人(即人们常说的十八朝官),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所以,当时的义门人非常效忠南唐。如开宝七年(974年),宋将曹瀚率兵伐南唐,包围江州城,义门子弟帮助守将胡德、宋德明奋力守城,坚持五个月而江州失陷,“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而义门子弟一无所伤,皆“义”之所感也(因宋兵不杀义门人)。当宋朝乾坤即定,为推行孝义治天下,宋太祖、宋太宗继续树立“义门”这块活样板,这就是义门忠孝仁义文化的价值所在。

宋咸平三年(1000年),义门人口增至1478人。此时,义门庄田已有数十处。应该说,义门的发展是离不开统治者的扶持,入宋以后,为弘扬孝义,风化乡邦,宋朝几代帝王仿效南唐,相继免徭役、赐御书、贷粟、敕封官秩,多次御笔题赠,褒崇义门。义门先后出现“八文龙,九才子”、“同朝三进士”,北宋初,义门再次显荣。“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在德安义丰山下有义门接官厅,其柱联写着:“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这虽是艺文,免不了要夸张,但也反映了那时候义门的荣耀。据各地义门宗谱记载,庆历四年有一个统计:“东佳书堂学子参加应举者四百零三,登科四十有五”(应含外姓学子在内),为国家先后培养了大批人才。所以,后来文彦博在吟诗赞义门陈时,非常敏感地写道:“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其意是说义门太盛了。

到了天圣五年(1027年),义门人口2700余,将近翻了一番。由于义门地狭人多,在天圣三年(1025),蒙知江州李原颖疏请,特敕义门从便置买田产。

义门人在外地购田设置分庄,是按其大小分派房族去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划拨的。如《家法》规定:各庄“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待考课,并出库司检点。”但规定父子不能同庄,“远嫌疑也”。“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正是反映那一时期义门的生产规模及竞学向上的风气。“耕读传家”是义门的优良传统。

义门人本是同源异流,多元一体,合族义聚。其中主要人口是陈旺这一支系,所以在乾兴元年(1022)十月,仁宗皇帝御览了家长陈旭进呈的家谱、家谱表以及《家法》后赞叹不已:“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不禁呼出了当年宋太宗的感言。次年改元天圣,适逢仁宗大赦天下和隆表前朝报功之典,追赠义门先祖五世公爵:一世祖陈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许国公,四世祖陈蓝吴国公,五世祖陈青齐国公。“锡之祠以祭祀,咸化同堂之义”。

义门家族是一个集家、国于一体的典型氏族公社,具有国家性质的多种功能,其人权、财权高度集中;生活物质统一划拨,平均分配。这种大锅饭的共产体制有其优越性,也有局限性。

优越性的一面是全体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家族能够集中财力搞建设,人多力量大。因此,到了嘉祐年间(1056-1063),经过30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以“义门陈氏议事厅”为中心的方圆二十多里内,建有街坊、铺行、御书楼、德星楼、旌表台、廨宇、接官厅、都蚕院、寿安堂、哺婴堂、永清寺、秋千院、嬉戏亭、百柱塘、碑亭、刑杖厅、百犬牢、五祖祠、东皋书屋、东佳书堂等建筑群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呈现一派“亭台楼阁,耸延四方;廨宇庭院,古朴恢弘”之景观。这种规模,在当时任何人家都是望尘莫及的。不利的因素主要是家族统得过死,极容易产生消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无怪乎后来一些“不肖”子孙,擅自典卖田产,不告知家长。当历史进入淳化年间(990-994),义门陈家连吃饭都成问题,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尚能维持温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庄稼歉收,“举宗啜粥,杂以藻菜”以度岁月,“每岁春首却于乡闾剩余人家借贷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费二千斛息利。”以此长往,何以生活?不能生活又何以义聚?为了继续树立这块样板,后来官府只好每岁春首接济义门陈家,借给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不要利息,遇到荒年,允许拖欠。

从公元731年建庄,到公元1062年奉旨分庄,历时332年的陈氏义聚史;其中从唐中和四年(884)首获旌表起,到嘉祐七年(1062)分家止的这179年,为“义门”发展史。这一时期有14位任义门家长,分别是陈伉、陈崇、陈让、陈衮、陈昉、陈鸿、陈逵、陈兢、陈肱、陈袭、陈旭、陈蕴、陈泰、陈延矩。他们之间有父子相继任家长的,也有叔侄,然多数为堂兄弟或从兄弟,真正体现了《家法》“推功任能,不以长少”之精神。

有聚就有散,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人口增至3900余,同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当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开始议定分家事宜:即按宋太宗御赐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大意为希望你们守住祖宗的产业,继承义门风范)为派行,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按派取新名(即在原来名字中间嵌入字派),分析大小291庄,依派拈阄,迁往各地。所分田庄:计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90庄;其中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20份。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全国七十二州县,从现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等省份。

分迁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其门首皆悬挂“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姓出义门”之说(此说是带区域性的,如福建、台湾“陈林半天下”即同一意思)。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这些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子孙。这种忠孝念祖之情,具有强大凝聚力,无疑是一笔深厚的宝贵遗产。

今天,义门陈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千年,但他所创下的灿烂文化却留存了下来。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归纳如下七个方面:

1、创建了聚族3900余口、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天下第一家。

2、树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辉典范。

3、制定了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4、创造家族式的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600多年。

5、创办两级学校,对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外推行助学金,创下我国民办教育之最。

6、创办了中华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托儿所育婴堂。

7、“百犬同槽”可列为世界文化奇观。

以上仅为义门陈历史的一个侧面,是以时间、人口为主线来阐述的。要想全面、详细地了解义门陈历史,请看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门陈文史考》《义门陈文史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