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述陈氏源流与迁徙
- 中国的家谱造假现象剖析
- 论陈氏代齐
- 用周代文献说陈论田1
- 用周代文献说陈论田2
- 用周代文献说陈论田3(完)
- 义门陈历史简介
- 陈友谅考略
- 研究陈史心得
- 伯宣与陈崇——“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辨析
-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义门)
-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叔宝)
- 吴兴蓝田源流序(节)
- 毗陵谱载伯宣公四子
- 德化谱原序 021(自伯宣来徙江州,越三世以义闻于上)
- 德化谱原序 006(唐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旌表)
- 宋黄山谷义井义门谱序(古谱重载)
- 义门伯宣倡议南陈朝后人重聚江州
- 义门伯宣倡议南陈朝后人重聚江州
- 仙游谱载临海令陈环
- 安溪姓氏志临海令陈钰
- 天门大成谱陈钰即陈镶
- 楚黄谱陈钰即陈镶
- 修水姓氏志之龙峰陈
- 明正德丙寅序
- 明万历二十五年正讹论重辑
- 宋元佑三年序重辑
- 唐始祖灌公序辨及嘉庆甲子序及始祖灌公正讹序
- 清甲申序
- 龙峰谱之始祖灌公自题及分关说
- 龙峰谱之世系
- 龙峰谱黄庭坚序
- 毗陵谱先祖墓地
- 九江谱瓖即钰
- 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
- 江州义门陈氏一族历490年累传19代义门世系14代
- 由湖北竹溪义门陈氏世系序而想起
- (敦睦堂)花田陈氏三修族谱(卷三)//“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
- 义门世系辨析
- 汉王陈友谅身世浅探
- 族谱常用名词小释
- 试论“陈氏首姓始祖”
- 元和姓纂·陈姓·之四
- 元和姓纂·陈姓·之三
- 元和姓纂·陈姓·之二
- 元和姓纂·陈姓·之一
- 续资志通鉴长编
- 唐书·陈京传
- 唐书·马总传
- 唐刺史考·马总
- 宋史·陈兢传
- 全唐文·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 武宁县志中关于卢俦的记载
- 武宁卢氏宗谱,谱载卢俦娶伯宣女
- 庐山志·义门陈世系考
- 庐山志·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
- 庐山志·山川胜迹·伯宣捐宅
- 全唐文-陈氏书堂记
- 明代中期徽州的乡约与宗族的关系
- “伯宣子崇”的考证
- 义门传代知多少
- 厉公是跃不是佗
- 从《九江府志》看义门陈世系
- 《宋史·陈兢传》与《唐表》之辨证
- “奉文改谱”者曲笔救谱
- “义门史考”的原则与方法
- 陈厉公辨析
- 再论“陈氏得姓始祖”
- 陈氏文史研究之杂记

简述陈氏源流与迁徙
陈姓是一个大姓,起先以国为氏,之后以姓为国,人口占汉族总人口4.53%,约5440万(不含海外,但含异姓改陈),是汉姓的第五大姓。
陈姓传承,一源万流,上下几千年。自虞舜禅位夏禹,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迨至夏朝,封国或失或续。商朝初,为“存舜后而封遂”,二十传至阏父为周陶正。周武王灭商后,复求舜裔,得妫满而封之于陈,以奉舜祀。由是,妫满成为陈姓得姓始祖,子孙以国为氏。
西周时,陈国与周王室互为姻亲,十二诸侯之一。然而进入春秋时期,国势不张,内忧外患,几经灭国。这固然是陈国的不幸,但正是由于陈国的多灾多难,子孙被迫迁徙、星散各地,在异地他乡筚路褴褛开基创业,向善行义,繁衍生息,磨砺了陈氏子孙坚韧不屈的性格和毅力。
例如春秋前期,陈国内乱,公子完避难于齐国,为人谦虚谨慎,低调行事。后之子孙发扬祖德,亲民乐施,家族日盛。最终陈氏得政,万民归心,取代姜姓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陈姓齐国,桓午政变,陈轸逃亡在外,后仕楚国有功,封侯颍川,迁居禹州,开派颍川陈氏,尊为颍川陈氏始祖。
东汉名士陈寔厚德,誉满朝野;与其子元芳、季方俱贤,时号“三君”,尊为颍川陈氏中兴之祖。
西晋后期,八王混战,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大量南迁,陈寔六世孙陈眕迁居新丰湖,七世孙陈逹出任长城(今长兴)县令,遂居长城,开派长城陈氏。
公元557年,陈霸先受南朝梁禅让,开始以姓为国,建立南朝陈,建都南京,传三世五帝,子孙遍天下。
早在唐代,既有很多支派入闽,如陈润、陈雍、陈忠、陈政、陈元光父子等;广东陈氏,多从闵地迁来;加上宋代江州义门大分析,于是形成陈姓人口散居全国,且南多北少的格局。
明朝前期实边实荒的大移民及其之后的播迁,奠立国内今天姓氏分布的基本情况。明清以来,很多闽、粤人去南洋谋生,因此定居海外的陈姓华人,遍布世界各地。
淮阳老陈户,即户牖系,从陈胡公到湣公陈越亡国,其子陈剑避难于阳武县户牖乡开创基业,繁衍子孙。这一支谓之陈国正统嫡系。
此外还有齐国陈氏太公和子嫡系,其脉络是从陈胡公到公子完再到齐王建;失国后,这一支后人有改田姓、王姓等,如济北王田安、新朝王莽便是齐王建之嫡裔。
如今陈姓千支万派,不可胜记。由陈姓一脉派生的姓氏更多,如胡氏、田氏、王氏、孙氏、袁氏等数十个姓氏。详见《陈氏谱考辑要》第305页。
陈姓聚散盛衰,是一部饱含血泪与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陈氏子孙承袭先祖大德,生生不息;一如江河汩汩不尽,万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