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陈氏宗祠记

类别:人文&采风 作者:陈洪宪

 
——关于宗祠 檀香树 蟒蛇的故事


 
 
民国二十年,阜宁县沟墩区东圩地界有一块风景胜地—— 陈氏宗祠。据老人说,此风景胜地开发约有六百年历史。
陈氏宗祠风景区占地二百多亩,南临东圩伯盟公陈家大院,距沟墩镇小街七里地;东距范(仲淹)公堤、串场河约30米;西临窎沟帮、渔深河;北枕番身河、中陈庄古渡口。风景区内,南有库墩——烽火台,高出地面约1米,面积数十平方米,是古代劳动人民防水灾、海啸的避难地;
烽火台向北250米有一个占地约五亩的池塘,夏天塘内长满菱角,栽有河藕,蛙声阵阵,荷香袭人;
池塘向北是陈氏先祖墓地:兴一公二世孙彦刚公,三世孙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四世孙文整公是中门始祖,五世孙松窗公是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著名的抗倭英雄等人在此安息。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常年郁郁葱葱;这是以松柏为主的古树林,占地三、四亩,松树有笆斗粗细,高耸入云。树林内有一株檀香树,在红豆、相思树、女贞子、无花果等寄生树木中鹤立鸡群。当人走近陈氏宗祠,会感到悠悠凉风伴随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松柏、檀香树传说是明朝永乐年间彦刚公与其子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所栽;檀香树下,常有一条巨蟒(笆斗粗细,约三至四丈长)在休闲纳凉,据说栽种檀香树时就引来巨蟒,树蟒常年相伴。巨蟒蛰伏林间、池塘,从不伤人,也未见它伤害家禽、家畜,非常温顺,与人类和谐相处数百年。有人说檀香树和巨蟒是陈氏家族的保护神,保佑族兴家旺,子孙蕃昌。
传说清朝末年,串场河东有一姓吴的老汉,家中要办喜事,天未亮,吴老汉欲到沟墩挑干面(阜宁人称面粉为干面),从中陈庄乘渡船来到串场河西,上岸后被疑是“黑乎乎的圆木段”所拌,跌了一跤,爬起来埋怨道:“谁家把树段放在路口害人!”手一摸“树段”冰凉。定睛一瞧,是一条笆头粗细的巨蟒,蟒头埋在串场河里呼隆呼隆的喝水,蛇身和尾巴在岸上,一动也不动,丝毫没有伤人的意思。吴老汉吃了一惊,忙躲到高处。只见巨蟒喝足水,慢慢蠕动,掉头向西边檀香树方向而去。古时串场河川流不息,运盐、运红草、运农副产品主要靠船运输,河水未受污染。巨蟒不喝池塘水,来回一百多米,半夜到串场河喝河水,这是动物保健的长寿之道,故与吴老汉有此一遇。吴老汉看到巨蟒,毫发未伤,是福气,活到七十多岁,这是后话。
陈氏先祖墓地东边是陈氏宗祠,紧靠马路,马路边古桑树排列成行,是北门陈人所栽。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初年,由兴一公十一世孙维均公等人初创,并由兴一公十世孙楚南公等创置公产维持,历经多次修建、扩大,如六修谱图示(1877年)二进两厢四合院,前有围墙,前厅门房门楣上书写“陈氏宗祠”四个大字;中厅为议事厅,是办公、开会、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厅中高悬“孝义格天”牌匾,是明朝廷对五世孙松窗公抗倭功劳的奖赏。第二进后厅是“德星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平时是子弟读书的陈氏学堂。前厅、后厅没有砖墙,四周用木结构相隔。宗祠两厢是仓库、宿舍。宗祠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四梁八柱,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民国八年初,兴一公十五世孙伯盟公主持族务,扩建宗祠,形成三进两厢格式,见七修谱图示。
据中门十八世孙子安族叔(现年81岁,教师)说,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宗祠德星堂内读私塾,老师是前清举人东门雨霖公,第一堂课是做(文言文)作文,题目是孝,雨霖公修改作文后,要求子安背诵,至今记忆犹新。雨霖公是兴一公十七世孙,当时70多岁,曾参与编辑《阜宁县志》(民国庞友兰版),是有学问的人。宗祠看门叫陈大龙的人,在后进东厢房住,开个门朝东,经营杂货店,兼营园艺,种植花草树苗出售。
民国二十年秋祭,1000多陈氏宗亲汇聚宗祠,六门共祭先祖,场面十分隆重。据先祖母成太夫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我讲,她当年不到三十岁,全家坐船到陈氏宗祠祭祖,串场河数里长的河面停满船只,岸上停满轿子、马车、马匹、驴子,还有轿车。参祭的人个个穿戴整洁,如沐春风,笑容满面,欢聚一堂,颂扬先祖功德,交流亲情。祭毕,摆酒宴七、八十桌,吃喝不要钱,用祭产公款开支,临了,每人还带走三个馍以示吉庆。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日寇101旅团侵犯沟墩,国民党政府89军33师、57军111师奋勇阻截三昼夜,以伤亡1000多人代价,打死打伤日寇数百人,终因实力悬殊,沟墩沦陷。1938年5月的一天,日寇下乡扫荡,在串场河东南坎村河边,打死村民陈士金,烧毁牛车棚,射杀耕牛,激起民愤。附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上海小刀会成员杨四率领下,以保家师、“活线(神枪)手”为骨干,用土炮、鸟枪袭击、炸毁日寇小汽艇,打死打伤日寇数人。为防日寇报复,乡民安全撤退西官滩(今天的白水塘)芦苇荡。同年六月初三,日寇组织100多人下乡打荡,烧毁了陈氏宗祠东厢房、东圩陈如祝等人的房屋,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串场河两岸一片火海,老百姓损失惨重。
1939年3月4日,日本鬼子北支那部队世川旅团1000多人第二次侵占阜宁,并派兵驻扎沟墩,这批日本鬼子,奸淫烧杀,见物就抢,无恶不作。日本鬼子发现陈氏宗祠西边松树林内有棵檀香树,如获至宝。他们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珍稀树种,在佛教领域里被誉为“神圣之树”,在风水学里被誉为“招财之树”,在澳大利亚被称为“摇钱树”,在日本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皇室之树”。同时他们知道檀香木具有防腐作用,是仅次于象牙的贵重木材,叶、根、碎材,可以提炼檀香精油,俗称“液体黄金”,是做高档香水的原料。于是,日本鬼子公开抢劫,将这株古檀香树连根挖走,临走放火烧毁了陈氏宗祠和古松、古柏树林。巨蟒见檀香树没了,失去依靠,盘桓数日,悄悄地走了。据当地老百姓传说,有天夜里,巨蟒恋恋不舍,东下串场河,向北经射阳河东归大海,向东海龙王控告日本鬼子的暴行。
陈氏宗祠、檀香树、巨蟒从此消失。文革中彦刚公及其子孙古墓被毁坏,抗倭英雄松窗公“孝义格天”匾额也不知踪迹,但陈氏宗祠、檀香树、巨蟒的故事在陈氏宗亲口中、心里代代相传,告诫子孙要不忘国耻家恨,努力工作、学习,精忠报国。


 
 
 英公陵园被毁记

 

    陈氏东门始祖英公陵园原址位于阜宁县沟墩镇南坎村海岗路西,南邻南舍庄,北毗中陈庄,占地约四亩,墩台高于地面一米以上,1877年六修谱图记载,东西长十六弓、南北宽十五弓。葬有英公祖孙三代,三座大坟从东向西分别是:英公墓、釜公墓(英公长子)、贯公墓(釜公三子,六也祭、三达祭始祖)。祖训云:积善之家松柏连云,不善之家荆榛礙道,陈氏先人邱墓只求高厂幽洁之处不求福荫,为人后者,慎勿侈谈地理而不循乎天理也。古坟周围遍植松柏、冬青、紫荆、梧桐等树种,坟前各立石碑,高1.2米,宽约80公分,刻有阴文正楷字。
    英公,字文泰,友敬公三子,彦刚公孙子,兴一公曾孙,明朝景泰、成化年间人,生卒不详。陈氏宗谱初修谱(公元1619年)对英公的评价很高:“公光前裕后积德累仁,承新灶之贻谋,藉先畴而扩大,生平重实际,戒虚荣,笃行尚义,汛爱亲仁,凡关名教善举,知无不为,为无不力,至今流风余韵闾里。犹钦其子孙之蕃昌,以为修德之报云。”原配高孺人,继配程孺人,生子二:釜、谷。英公是陈氏东门始祖,与四弟贤公(中门始祖)是当时陈氏六大门的领袖人物,前陈庄中陈庄创始人,兄弟一文一武,造福乡闾。昔日盐碱地,只长盐蒿,太阳一晒,遍地冒盐肖,不长庄稼。苏州阊门移民兴一公的长子彦刚才识过人,率领其长子友昂、次子友忠、三子友敬、四子友信、孙子数人采取开深沟爽碱,或引河水冲碱,或抬高垦田高度,四周夯实成围堰,中间田用淡水泡,施以青草等草料成沤田,置办风车、水车,一年一熟长水稻,亩产达600斤以上,在前陈庄、中陈庄成功推广。
    釜公,英公长子、字国章,兴一公五世孙。原配戴孺人,继配张孺人,生子六:班、珏、贯、住、库、湖。釜公是明正德年间人,生卒不详,晚年正值倭寇侵犯庙湾烧杀抢掠。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在堂弟松窗公(时58岁)率领下,散私财,募乡勇,兄弟子侄团结一心,准备抵抗倭寇。同年六月,釜公率儿孙在松窗公领导下,协助官军在蛤蜊港大破倭寇,用鸟枪土炮打沉贼船二十余艘,歼灭倭贼三千余人,救出被掠妇女,残寇数百人遁去,逃入大海。此战此事阜宁县志有载,四子住因战功迁外。
   贯公:釜公三子,字邦翼,兴一公六世孙。配李孺人。生卒年月不详。
    据中门子安族叔讲,英公陵园有近五百年历史。春秋二祭,东门族亲亲临陵园祭祖焚香、非常隆重。民国二十年,东门续修支谱告峻之前,昭告列祖列宗,祭文见东门续修支谱,由陈氏族长十五世祖伯盟公(中华民国众议员)主持,对英公陵园重修,扛土筑台,并砌了三间土墙草盖房屋,派六也祭族亲陈德水一家看墓管理,费用由东门筹集,德水耕种附近祭产贴补家用。德水生三子:长子必伍、次子必仟、三子必例。今年81岁的子安族叔孩童时,秋天常到英公陵园采集紫荆树红色花粉。
    1938年5月1日,日寇占领沟墩、阜城,时常下乡扫荡,小汽艇常驻南坎村旁串场河里,烧杀抢掠,在串场河边打死南坎村村民陈士金,射杀耕牛,烧毁牛车棚、激起民愤。1938年农历5月,附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用土炸弹、土炮袭击日寇汽艇,打死打伤日本鬼子多人,炸毁小鬼子汽艇。同年六月初三,日寇对小马庄、南坎村扫荡报复,在串场河西烧毁包括陈氏祠堂东厢房、东圩陈伯盟、如祝兄弟等人的房子,串场河东也未能幸免,陈德水家三间房子、草堆、车棚(提水灌溉用)等都被烧毁,德水一家向东逃难避灾,英公陵园虽未被日寇毁坏,但从此无人管理。土改时德水长子必伍在本村村东分得田亩,在村东安家,必伍职业是地理先生,生三子,活到86岁。
   “文革”中,大约在1967年秋,中国大地掀起挖古坟阴风,包括包拯、岳飞、海瑞、炎帝、孔子等人的坟墓被挖毁,焚棺焚骨扬灰,惨不能堵。世上最坏的人莫过于挖人家祖坟,英公陵园也未能幸免。当时阜宁县、乡、村政权陷于瘫痪,少数坏蛋打“造反派”旗号胡作非为。据调查,先是串场河西的“造反派”毁了彦刚公及其四子友昂、友忠、友敬、友信的坟,毁了中门始祖贤公、抗倭英雄仓公的坟;串场河东的“造反派”也掘开英公陵园的三座古坟,挑出数十担白石灰,棺材板厚约十公分,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有村民将三公的骨殖移埋到村东梨园内,没留标志,即现在南坎村医务卫生室东北约80米杨树林内。墓碑被村民移到南舍庄南河边码头,字朝下,作挑水码头,现仍存在。
   笔者当时十三、四岁,1967年秋曾亲历目堵戴红袖章的农民在沟墩北大墩苗圃,挖掘陈氏中门的二座古坟,直径约5米,深约3米,棺材已朽,只掘出几条鳗鱼。
   上述古坟,是阜宁(庙湾)陈氏先祖的坟墓,他们生活在明朝前期插草为标、开垦盐滩荒地的年代,在黄海边艰苦创业,是开发阜宁有功的先民。
   现在各地正为文革中愚蠢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古迹旧貌,供人参观怀旧。喝水不忘掘井人,陈氏后裔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努力修复彦刚公、英公陵园,不忘先祖功德,为开发阜宁的有功先民竖碑立传。

                                         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