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市黄宅镇姓陈村根溪陈氏简介
姓陈村,顾名思义就是姓陈人的村庄。全村共150余户农户,600多人口,都是陈姓后代。从《根溪陈氏宗谱》和江州义门陈氏有关史料来看,姓陈村陈氏与江州义门陈氏为同源共祖、一脉相传的宗亲关系。
唐朝末年,刑部尚书湖州刺史陈光忠从江州迁往湖州,其孙髟为避黄巢之乱,转徙浙江永康尚书堂,髟次子琼又迁居吴宁瑞山乡根溪(今磐安),称根溪陈氏,子孙以木为号,衍分八派,遍布根溪,根校,梅枝,罗松,横樱,桑早,林岩,上柑,马宅石樚,李宅樟村(横山派),浦江柑塘,临安於潜,永康,诸暨,天台,温岭,杭州等地。
元朝末年,光忠公第十八代孙陈樵(谱名德樵,字居采),又迁居浙江东阳县东白山,因喜欢穿鹿皮号称鹿
明成化年间,根溪陈氏第廿五代孙陈仕裕,字希济,号淡斋,官福建建宁府太守,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智勇双全,为朝廷平定海盗之乱时立下汗马功劳,后因家道变故,辞官退隐。成化丁酉年春,仕裕公去浦江郑义门访友,途中见浦阳江北边有口大水塘(即柑塘),柑塘周围地势平整、田地肥沃,实乃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欣然决定迁居于此。定居后,秉承根溪陈氏世代以“儒学为宗,耕读为本”的祖训,礼义待人、勤俭持家,村民安居乐业,家族日渐壮大。有诗《白石春耕》为证:“皎洁南山石,根从陇畔生。晨驱篱外犊,儿打柳中莺。数亩连云湿,一犁带雨耕。春塘资灌溉,静听桔棒鸣。”从《白石春耕》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当年姓陈村男耕女织的和谐生活。
一口柑塘竟吸引陈仕裕定居浦阳江,为了纪念这份特殊的感情,即以塘名为村名,取名柑塘村。解放后才改为如今的姓陈村。
一个祠堂 ,一方文化。一进村口,就能看见长方形的大柑塘,碧波粼粼。位于村子中央的尚志堂、修齐堂、燕诒堂建于乾隆年间,古朴中透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尚志堂、修齐堂、燕诒堂前的明堂用大小均匀的长方形条石铺成;明堂前面的大门是木制的八字台门;八字台门两边放着外圆内方的旗杆石,这些看似普通的陈设,实际上并不寻常,因为在古代只有家族中出了科举及第和入仕的人,才有权利建八字台门,才有资格立旌表旗杆。
然而,尽管柑塘、尚志堂、修齐堂、燕诒堂、条石明堂、八字台门、旗杆石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陈村的人文特色,但在姓陈村的村民心中最重要的还是位于村子以南、浦柑塘阳江以北的陈氏宗祠。在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中,祠堂是家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和家族的团结,家族组织通过建祠、修谱等来实现敬宗、尊祖、睦族的目的。
为了家族的长治久安,始迁祖陈仕裕还创立了祠规13条,堂规32条,家规45条。依照宗法及其制度,祭祖是一件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涉及到祭祀的类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内容、有关人员的职责、祭礼的程序、祭后的宴会等。祭祀类型有时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为春、秋二祭,分别在阴历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礼为全猪、全羊、全鹅等三牲;祭仪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时有祭文,仪式隆重,祭毕,祠中设宴,分发胙肉,让子孙得到祖宗的恩惠。通过祭祀活动,达到后辈跟祖先在精神上的沟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员团结在一起,正如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写的那样:“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
正因为陈氏宗祠是一个宗族教化的圣地,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很讲究。不仅在建筑风格上追求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以适应宗族祭祀时的隆重场面;而且祠内的斗拱、背吻、檐椽、梁枋,雀替、拉础等均系精雕细琢,见过它的人都喜欢叫它“花祠堂”。“花祠堂”位于公路边,当时义乌、诸暨等地的客人来我县白马镇嵩溪村挑石灰都必须经过此地,每次经过都要到祠堂里喝茶、歇息,免不了对“花祠堂”赞叹一番。可惜,这么个美丽的祠堂在文革期间也难逃噩运,如今只剩下旧围墙里的几间旧平房。
崇学尚教,书香传家。在我国古代以科举取士的社会里,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常以该家族科举及第和入仕的人数以及入仕者官阶大小为衡量标准。所以,科举入仕是陈氏家族教育的热点。为推动族人积极参加科考,让本族子弟“读书明大义,识道理,即经营生理,明白者自不至于受人之愚”等,姓陈村从两个方面制订了奖学措施。一方面以捐资、集资等形式创办青云书楼,使本族子弟(包括乡邻子弟)能够接受教育。如诗《青云晓诵》就当时陈村崇学尚教的真实写照:“栏外天光碧,阶前草色青。潜心方得趣,余味在研经。砚冷涵残月,帷束映晓星。尘缘无所累,翘首望高旻。”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本族子弟刻苦读书,家族设置“贤田”若干,学业有成者可得“贤田”一份,以激发村民的学习进取精神。如现年80多岁的陈金土、陈兴栋等,曾因学业有成而获得过“贤田”,如今提及此事仍兴奋不已。据不完全统计,自从显祖陈仕裕迁居浦江以来姓陈村文人辈出,“父子经元”、“兄弟同朝为官”等现象屡见不鲜,历代府、郡、县以上仕子达60余人,村内的八字台门、旗杆石等就是最好的见证。
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宗族文化一样,已定格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根溪陈氏的尚学之风一直没变,祖辈们勤奋好学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子孙后代,并将代代相传。
根溪陈氏横山派大康支裔孙一飞撰
201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