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事迹简介
陈蕃(?-168), 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大臣。桓帝时,为太尉,与李膺等一起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桓帝建和元年(147),陈蕃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后出任豫章太守。在任豫章太守时,对南昌贤士徐孺倍加爱重。
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徐孺例外。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又放下来。故唐人王勃在那篇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中写到:“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简括地勾勒出陈蕃礼贤下士的高尚风范。想当年,南朝宋人临川王刘义庆也是十分敬重陈蕃的礼贤之德,于是便将这段轶事编入《世说新语》之卷首。这便是“徐孺子下陈藩之榻”的典故来历。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南朝宋人范晔(ye《后汉书》作者)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
范晔的这段话,虽是一家之言,但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驻马店别名)先贤的风范。
灵帝时陈蕃任太傅,封高阳候。建宁二年(169),陈藩和外戚窦武谋诛宦官,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入宫门,事败被杀。
在陈蕃、窦武被杀后,此二人的宗亲宾客姻属,也全部被处死。过去曾被陈、窦二人举荐的门生故吏,也皆免官入狱。惟一幸免的是陈蕃的儿子陈逸。当时,陈蕃有位老朋友朱震,他听到陈蕃死讯后弃官而哭,先是冒着杀头危险偷偷掩埋了陈蕃的尸首,然后将陈逸藏匿在甘陵边界,而他和他的家人被发觉后,全部入狱,朱震受到严刑拷打,却誓死不言,陈逸得以生还。几年后,黄巾军起义,汉灵帝大赦党人,陈逸才走出深山,后官至鲁相。
在《江西通志稿》中有这么一则记载:“丰城长宁乡田西陈氏,溯自后汉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其后复分处于广丰乡赤郭社及尧巷。”另有湖北沙洋县后港镇郭场村五组陈信华收藏的清朝族谱手抄本载之更详:“陈蕃(?-168年),素位之子,字仲举,后汉桓帝(143-167)时人。先为(江西)乐安守,后为豫章太守,灵帝时(168-188)录尚书事加太傅。封高阳侯,固辞不受。宦官曹节、王甫等弄权,与窦武谋诛之,谋泄,反为所害。留一子在豫章,南昌之有陈氏自为焉。逸,因宦官杀其父,藏友朱震家,官究,震誓死不言,遂遁身潜至长沙府马头市居之”。这一记载与史志基本相符。
有关陈蕃及陈蕃后人的史料迅息,史书、族谱多有记载,《义门陈文史续考》中多处提及,此处不再赘叙。
(此文为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及驻马店市陈氏文化研究会2011年年会撰稿,《舜裔春秋》2012年第一期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