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马陈氏
类别:人文&采风
据《绩溪县志》载“修文乡陈氏:南朝陈文帝第四子伯固封新安王,居家新安。陈亡,伯固子陈鉴避难居上溪山(今上金山上庄镇)。唐末,其裔迁蜀马。陈姓今分布蜀马、蜀水、高山、沙坝等十余村”。历史上,这支人一直守护着先祖猛公陵墓,而现在上庄镇陈姓人寥寥无几。蜀马为新安王伯固后裔迁徙点之一,距修文乡大约30里左右,唐末,由修文乡迁此,居住至今。村中至今仍保存后梁时期庙宇——觉乘寺。寺庙内存有清晰可辨的五块碑文,记载着蜀马村历史的辉煌与文明。
现蜀马为行政村,全村约18平方公里,村民基本姓陈,约一千四百多人,村寨坐落于山间盆地,四周山高险阻,仅有一条通道,崎岖蜿蜒,实为避乱的好地方。进入村口,过一石拱桥,桥头有一亭子,亭内面积约10平方米,两边墙上安装于柱子上的条凳,可并排坐四人,供来往行人歇脚;亭子脊梁上写着“龙辰年光绪十三年(1888)巧月颍川郡重建”字样;亭口两山墙虽然仅三米多高,但仍然精心建成马头墙格式;墙口面上的楹联隐约可见“路转峰回,比蜀道易难几许;山桥野店,看马蹄迎送如何”。路过此地,人们不禁为古道艰险而感慨万千,由此,蜀马村的村名也不难理解了。清乾隆年前,该村村名曾经一度称“失马”,传说,有官员在此走失了坐骑,而称村为“失马”。后改称蜀马,既取谐音,又含该村道路艰险如蜀道之意,蜀马村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蜀马村陈氏,自唐末由修文乡迁来,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风雨雨,然而“耕读传家”不迭,人文蔚起。远史不详,明后有载。嘉庆《绩溪县志》载:陈于泰,字大来,号谦如,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今绩溪蜀马村人。
陈于泰少时聪明,倜傥不群,胸有大志,15岁时便精通经史。明天启七年(1627)中举之后,买宅京师,攻读三载。崇祯四年(1631)三月五日,“辛未科”殿试中,崇祯皇帝御批陈于泰“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代历史上第八十五名状元。陈于泰中状元之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其时,陈于泰的弟弟陈于鼎亦供奉翰林,兄弟并居翰林。陈于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时政,被革去了官职。崇祯十三年,谕史部开列天下废官进览,而唯独少了陈于泰的名字,经过交涉也没有结果。明亡后,回乡不再外出。清世祖顺治六年去世。
从板桥头往玉台方向到岭头,在通往蜀马村的逶迤石板路上,清康熙年间,蜀马村人曾打着旗幡,抬着轿子,雇了八个吹鼓手,敲锣打鼓,吹奏“喜迎门”,放响三门铳,来到村头山岭,迎接陈宏谟荣归故里。陈宏谟是蜀马人,“由岁贡选扬州训导……博洽经史百家,为文千稿万状,尤精诗古文辞。尝试万寿诗,倾刻成百韵,乃一代名贤。”(嘉庆《绩溪县志》)蜀马人为这偏僻小山村出了这么一位名贯江南的大文儒而自豪。从此,这普通的山岭便有了一个雅号——“接贤岭”。
王明,在现代史上为众人熟知的人物,原名陈绍禹,字露清,安徽金寨县梅山人。2011年秋,梅山镇的陈绍普、陈绍坤宗亲来蜀马寻根问祖时说:不久前王明次子王丹丁从俄罗斯回来(梅山镇)省亲、祭祖,临别时嘱咐我们一定要来蜀马祖居地看一看……
据梅山镇陈氏族谱记载:梅山镇陈氏,新安王伯固后裔,元末,六六公因经商由蜀马外迁泾县;清朝晚期,其后人又断断续续来到金寨县梅山镇落籍。至今,这里陈姓人口甚多,谱修多届,忠孝传家,耕读为本,亦先后出了很多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