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子孙考

类别:人物 考略 作者:陈月海 陈刚

颍川陈寔以下世系,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我们把东汉至南朝陈这一时期的有关陈寔子孙世系的史书检出来,从中探寻并力图勾勒一幅陈寔子孙接近真实的世系图,请颍川系读者,不妨对照自家族谱,看有哪些异同点。

《后汉书》卷六十二载:“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有六子,纪、谌最贤。纪,字元方……子群,为魏司空……弟谌,字季方……谌早终。”

《三国志注》卷二十二载:“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祖父寔,父纪,叔父谌,皆有盛名……(群)青龙四年薨,谥曰靖侯。子泰嗣……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景元元年薨,追赠司空,谥曰穆侯。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泰著勋前朝,改封温为慎子。(按陈氏谱:群之后,名位遂微。谌孙佐,官至青州刺史。佐弟坦,廷尉。佐子准,太尉,封广陵郡公。准弟戴、徵及从弟堪,并至大位。准孙逵,字林道,有誉江左,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

裴松之为南北朝时人,刘宋文帝元嘉六年(429)作《三国志注》告成。此时离西晋永嘉未远,仅一百多年,所援引颍川谱应该是可信的。

《晋书》卷五十九载:“永兴初,左卫将军陈眕,殿中中郎褾苞、成辅及长沙故将上官巳等,奉大驾讨颖……眕二弟匡、规自邺赴王师。”

《宋书·列传第二十》载:“颍川陈茂先亦上表曰:‘祠部郎荀伯子表臣七世祖太尉淮(即准)祸加淮南,不应滥赏。’寻先臣以剪除贾谧,封海陵公,事在淮南遇祸之前。后广陵虽在扰攘之际,臣祖乃始蒙殊遇,历位元、凯。后被远外,乃作平州,而犹不至除国。良以先勋深重,百世不泯,故也。圣明御世,英辅系兴,曾无疑议。以为滥赏,臣以微弱,未齿人伦,加始勉视息,封爵兼嗣。伏愿陛下远录旧勋,特垂矜察。诏皆付门下,并不施行。”其中“历位元、凯”句,是指陈茂先七世祖太尉陈准封爵位次,《唐表》则载“准,字道基,晋太尉、广陵元公”,《宋书》则说“封海陵公”。

南朝梁刘峻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注曰:“陈氏谱曰:‘谌子忠,字孝先,州辟不就。’”又在《品藻第九》中注曰:“《陈逵别传》曰:‘ 逵字林道,颍川许昌人。祖淮(即准),太尉。父畛(即眕),光禄大夫。逵少有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黄门郎、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

《陈书·高祖本纪》载:“寔玄孙准,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长城令……”

依据上述六则史料记载,可整理世系如下:

                      陈恂

 陈纪→ 陈群→ 陈泰

                               陈温 (史载:恂薨,无嗣。弟温绍封。)

陈寔                 陈坦(佐弟)(后嗣不详)

陈谌→ 陈忠                   陈眕 陈逵(西中郎将)……陈茂先

                      陈凖    陈匡 陈达(长城令)……陈霸先

陈佐            陈规 (后嗣不详)

        陈戴 (后嗣不详)

        (后嗣不详)

 

至于福建仙游族谱载陈忠还有一子名陈和,陈和生陈台,陈台生陈润,陈润因中原板荡,于西晋永嘉二年(308)由河南固始县衣冠南迁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始祖,曾经撰《闽中草寓记》,至今繁衍子孙甚众。但是这一说,史书未载,仅作参考。

谌子忠(字孝先)在《后汉书》《三国志》中虽未见载,但《世说新语》及《三国志注》中却有明确记载,唯一没有充分依据的是谌孙佐是否即陈忠的儿子,前期志书虽无载,但是后来的典籍有“忠子佐”之载,如周必大《直秘阁陈公从古墓志铭》载“谌生忠,忠生佐,佐生伯眕”,其他人物全部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世说新语》,并且可以相互印证,没有任何冲突。与之晚出的《陈书》《南史》以及唐肃宗朝许嵩著《建康实录》卷十九《高祖武皇帝》皆载“准生匡,匡生达”,也不发生任何冲突。只是《唐表》记为:“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世达”,把眕、匡本是兄弟而误为父子。可见在北宋以后族谱中的世次,已经开始走样了。现在,相当一部分族谱还在延续《唐表》的这一说法, 须当慎重!该纠正的则要纠正,不能再以讹传讹。

 

 

  闽中草寓记

 

国家盛衰聚散,理数相寻所不能免者,惟有子孙生于其间,扶植之,则文献足,而祚命可延矣。

我陈氏自妫分而为虞,至思、遂二公世承舜祀,历夏而商千年,至公⑴国废祀坠周启运索满公,再⑵封为陈国。实故虞封内三百里颍川郡也。子孙以陈为氏,历二十三世。至闵公六年,为楚公子申所灭。族属遂散处为陈留、为汝南、为下邳、为临颍。若长葛,则我十六世祖孤立所择辟地也。至太丘以文行功业,范于世,裔后仕魏、仕晋,皆修家法,无一毫可指议。奈何物盛而衰,刘石入寇,司马倒戈,无一尺净土可居。颍川衣冠旧族周伯仁、王茂弘⑶辈同渡江者八百余家。或住石头之豫章、之会稽。以暂偷安一时之性命。我宦游江表七载,痛荆棘载途,不能携抱以归见颍川族人,复不能支赋役,又转而之闽者。呜呼!闽自汉武帝虚其地,至今几五百年,山峭水险,藤木参天,民居寂寥,岂吾辈帝王衣冠之族所宜居?顾时势至此姑雷同⑷,披草莽、削木为堂,取茨⑸为盖。遣童仆垦荒为食,暇教子孙读礼。少待天下之清,归祀陈州铁墓,修长葛故庐,添郾城⑹土,重续颍川大德,使陈祀不终坠,则吾愿足矣。

然犹恐至此复不能安,将更何之耶?闻晋安郡有太平山莲花峰,与壶公山对峙,水秀山明,舟车不至,可以远遁。此又在子孙之自择焉!吾今年已耄,恐不得归故土,可择彼胜地,暂藏衣冠。

吾生于泰始元年(265)庚申,与室林氏偕八十有三,创业不成,首末无一足纪,但书所见,俾后世玩之,知所感而兴起耳!

 

晋咸和六年岁次辛卯八月望日 润书于闽中草寓

 

注 释

⑴希公:来自江苏泰县姜堰镇陈氏族谱,仙游谱载为“幕公”。考“幕”为舜之先祖,这里当以“希公”。

⑵ 再:是说此陈地在夏商期即已封给舜裔,由于亲商,所以到了周武王再次封给另一舜裔,叫他继续管理这块土地。

⑶ 周伯仁、王茂弘:周伯仁,即周269322),字伯仁,晋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渡江后,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导,字茂弘。瑯玡人。官太傅。封始兴公。

⑷ 姑雷同:姑,暂且。雷同,这里指附和着。

⑸ 茨:用茅或苇覆盖房子,如茅茨。

⑹ 郾城:旧县名,隋开皇五年建制。原地现分属漯河市郾城区。

 

 

撰记者陈润,据仙游谱载:陈润,字文奋,父名台,仕晋,任南海郡守迁散骑常侍,西晋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入闽,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始祖。他生于西晋泰始元年乙酉岁(265),妣林氏,生二子,谭、谨。咸和六年作《闽中草寓记》时67岁。按记述,当年共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即《闽中草寓记》中所述的“颍川衣冠旧族周伯仁、王茂弘辈同渡江者八百余家”这件事。

本文《草寓记》为仙游版本,与江苏泰县姜堰镇民国三年版本雷同,二者都有缺词掉字,今相互参照考订。

就行文落款为咸和六年岁次辛卯(331),时陈润67岁,而文中竟书“八十有三”,这是一矛盾。再就文风看,语繁气弱,似无晋代之简洁。由此可知,该文为早期修谱的一种假托之辞。或许据当时的残碑断碣所辑,希望后人能记住这些内容。

若从“陈州”一词可推,此文撰写时间晚于北周武帝年间(561577),因此时始建“陈州”;而从“郾城”一词可推,撰写时间更晚于隋开皇五年(585),因此时始建制“郾城”。

尽管它是后人的一种假托之辞吧,但毕竟还是早期作品,对历史的了解远胜今人。如文中:

1.“自妫分而为虞,至思、遂二公世承舜祀,历夏而商凡千年至希公,始国废祀坠”,交代得很有分寸。

2.“子孙以陈为氏,历二十三世。至闵公六年,为楚公子申所灭”。按《史记》自陈胡公至公亡于楚所传二十世,这里谓之“历二十三世至闵公”为楚灭,比较接近历史。详见本书第一章“陈姓源流考述”。“公”,《左传》作“闵公”。

3.从陈润生于泰始元年乙酉岁(265),以每代间隔28年向上推,则其“十六世祖孤立”择长葛居住是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应为太丘长之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