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生平事迹简述
陈轸,齐国临淄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陈齐宗室,颍川陈氏始祖。
陈轸生卒年代,史籍无载,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50年代中期,卒于公元前三世纪初期。一般认为他和张仪、犀首(即公孙衍)是同代人,细考之,老道输于张仪而苏秦称其为“公”⑴,其生年,本书推定在公元前354年即威王因齐继位二年之后。考陈轸非王室嫡系,因此,陈轸为威王同代,陈完十三世孙。卒年推定在最后一次活动即公元前298~296年三晋联齐抗秦之后,享年约60岁。
陈轸祖籍生地,史载不详,但并非无迹可寻。《史记》本传虽未明,然而在《田完世家》“苏代谓田轸”的对话中“陈轸”、“田轸”并用,这无疑透露出陈轸为“陈完改氏”一族,生于临淄,王室直系。《战国策•楚策一》说:“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并未确指陈轸之出生地,不排除陈轸是齐人。至于《秦策二》秦王对陈轸所说“子,秦人也”,姚宏已注明是因“先仕于秦,故言秦人也”,犹如今人言第二故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陈轸,虽然代际关系错位,但却指明他出自齐国宗室,还是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指出“轸盖齐人”,凌氏所论是承接前人的观点,而且更为明确。
公元前329年,出仕秦国。陈轸、张仪共事秦惠王,贵重争宠。张仪数度向秦惠王进谗言,说陈轸“自为而不为国也”,“常以国情输楚,……愿王杀之”。秦惠王怒而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⑵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⑶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⑷者,良妇也。’吾不忠
公元前328年,陈轸离开秦国来到楚国。由于张仪的游说,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秦国。张仪因功拜相,陈轸居秦期年而奔楚。此后陈轸主要任事楚国,并常行走于楚、齐、秦、魏之间。
公元前323年,劝退昭阳攻齐之兵。楚国派大司马昭阳领兵伐魏,覆军杀将,破襄陵⑹,得八邑。而后移兵攻齐。此时,陈轸为秦使齐,齐威王向他问计。陈轸身为齐人,宗国被兵,毅然挺身而出,愿为齐王出使,面见昭阳,说服其退兵。来到昭阳军营,再拜祝贺战胜,曰:“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加焉。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故君之攻齐,乃画蛇添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⑺。”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同年,陈轸至魏。时值张仪为魏相,又在魏惠王面前中伤陈轸说:“轸尤善楚,为求地甚力。”陈轸将计就计,“因使人以仪之言闻于楚,楚王喜,欲复之⑻。”陈轸回楚。
公元前322年,谏止楚王逐张仪于魏国。陈轸曰:“王何逐张子?”曰:“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无以为臣;不信,王勿以为约。且魏臣不忠不信于王何伤?忠且信于王何益?逐而听则可,若不听,是王令困也。且使万乘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⑼。”
按:《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收入的缪文远《陈轸事迹考述》认为陈轸与张仪素为政敌,不可能为张仪游说。笔者认为,陈轸所论,基于国家优先的大义和审时度势的权衡,未必不可信。况且从古至今,外交皆受时事利害所使然。
公元前319年,出使过魏,为犀首献复相主事之策。犀首遵行,告之魏王后,陈车于庭,明言之燕、赵。齐闻之,恐后天下而得魏,故以事属犀首。燕、赵、楚三国先后以国事属犀首。犀首复相魏,主天下事。翌年,魏、燕、韩、赵、楚五国共攻秦。这是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合纵抗秦。
按:犀首为魏相,主天下事,载于《魏策一•陈轸为秦使于齐章》,这与《史记·陈轸传》有出入。《史记》说陈轸自楚使秦,这里应从《史记》。缪文远文联系五国相王、楚魏襄陵之战论述,得出为晚出伪作的结论。《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将其系在公元前319年,此时各国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时魏相张仪、犀首赋闲在家,以酒解闷;以陈轸与二人的关系援手支招是在情理之中。此后魏逐张仪回秦,公孙衍复相,惠施归魏。事实也许正是犀首接受陈轸建议,才有主天下事的机缘,进而才能发起次年的五国攻秦。
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建议秦王抚慰义渠。陈轸曰:“义渠蛮夷之贤者也,不如赂之以抚其志⑽。”然而因犀首设预在先,义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伯之下。次年,因五国攻秦失败,秦反攻,败韩、赵、魏于修鱼⑾。
公元前314年,向楚王献救韩存楚之策。秦攻魏,取曲沃⑿,降焦⒀。魏将犀首走岸门,秦、韩岸门之战在即。韩国危急,欲献地和秦共攻楚。楚怀王闻讯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韩并兵南乡(向)楚,……王听臣为之,警四竟(境)之内,兴师救韩,名(命)占(战)车,盈夏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史(使)信王之救己也⒁。”于是楚怀王虚张声势以救韩,实行反间、缓兵之计以存楚。韩信楚,绝秦和,与秦战于浊泽,败于岸门⒂。“轸为楚相,封颍川侯⒃”,当在其时。
公元前313年,谏楚王不要与齐绝交。《秦策二•齐助楚攻秦章》载,秦欲伐齐,而齐楚邦交正睦,便以献地为诱饵离间齐楚。陈轸谏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怀王不听,终招兵祸。
公元前312年,秦楚交兵,楚国失汉中,败蓝田。韩、魏趁楚之困而攻楚。同年,据《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云:“襄王七年,韩倗率师伐襄丘⒄”,韩、魏相攻,久而不解。秦惠王正为是否出兵而犹豫,恰遇陈轸使秦,便向陈轸问计,陈轸对以卞庄刺虎之计⒅。秦惠王依计,坐观成败,一举而服韩、魏⒆。是年,楚攻韩,围雍氏,继而秦助韩攻楚。《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记载,苏秦劝陈轸促楚怀王与秦、韩讲和,结好秦、韩。楚怀王采纳陈轸建议,“东解于齐,西讲于秦⒇”。
公元前310年,陈轸适魏而之齐。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圄之。将行,其子陈应止之曰“夫秦欲绝楚、齐,必重迎公。……公至宋,道称疾而勿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宣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21)。
公元前307年,谏楚王勿救宜阳。《楚策三•秦伐宜阳章》载,秦伐韩之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倗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勿据也。以韩倗之智,于此困焉。……”宜阳果拔。陈轸见事之明,又避免一次秦兵压境。
公元前298年,陈轸仕魏,力劝齐国与三晋联合抗秦。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pǐ)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今三晋已合矣,约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三晋(22)。齐、魏、韩联合抗秦,历时三年,攻入函谷关,危及咸阳,迫使秦国归还所侵韩、魏之地。公元前298~296年,是陈轸政治活动的最后年代。
据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志•文物古迹》载,陈轸墓在渠村庄东殷家湾(又名沟子底)南。
纵观陈轸一生,倾向于关东诸国合纵,尤其致力于楚齐交好。不仅在楚国建功立业,对秦、齐、魏均有贡献。很多宋明学者均给陈轸以较高评价(23)。如田汝成曰:“人谓(陈)轸计出张仪右,予谓文亦出张仪右。”张耒曰:“……陈轸之智不逮二子(注:张仪、苏秦),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伺变而行,其说故其说,不劳而身处于佚。轸,其说士之巨擘哉。”鲍彪曰:“(陈)轸之办类捷给,
而其所称譬,皆当于人心,不诡于正论。周衰,办士未有如陈轸绝伦离群者也。”
注 释
⑴见《战国纵横家书•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⑵孝己:殷王高宗戊丁之子。
⑶子胥:楚大夫伍奢之子。平王杀伍奢,子胥奔吴,为阖闾、夫差臣。
⑷乡曲:即乡里。
⑸参见《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章/陈轸去楚之秦章》。
⑹襄陵 今河南睢县。
⑺引自《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一册。《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章》、《史记•楚世家》均有载。
⑻引自《战国策•楚策三•陈轸告楚之魏章》。
⑼引自《楚策三•楚王逐张仪于魏章》
⑽引自《秦策二•义渠君之魏章》
⑾修鱼 今河南原阳西南。
⑿曲沃 今河南三门峡西南。
⒀焦 今三门峡西。
⒁引自《战国纵横家书•二四·公仲倗谓韩王章》。
⒂浊泽、岸门:均在今河南长葛县境。
⒃南宋陈晔《
⒄襄丘:在今山东东明县西。
⒅见《史记•陈轸传》《战国策•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⒆《国策》谓齐、楚之战,《史记》谓韩、魏之战,当以《史记》为是。
⒇引自《战国策•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讲”,鲍彪注:“当从‘媾’读”,作“和”解。
(21)见《魏策一•张仪欲穷陈轸章》。
(22)《战国策•齐策一•秦伐魏》
(23)下文田汝成、张耒、鲍彪语均转引自明凌稚隆《史记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