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与东佳书堂

类别:话说东佳 作者:孙家骅

 

 

东佳书堂,坐落在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东十公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傅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完备体制的学校,其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

陈崇,系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乃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

义门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二十三世。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公,陈国灭亡,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氏家族开始衰落。三十世陈平,拜汉左丞相,陈氏复振。四十二世陈翔,因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到公元557年,梁祚下移,陈霸先取梁而代之,以姓为国号,建立陈朝,定都金陵,年号永定,把陈姓家族史又推向一个显赫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仅传三世五帝,共33年。到了公元589年,被隋文帝大将韩擒虎所灭,陈姓王室中有反抗者被诛杀,隐忍偷生者又成了新王朝的庶民,陈氏再次转向低潮。自南朝陈被隋灭到江州义门建庄,其间约140年。此时陈氏的帝业早已消散,但重文重德之教育未曾衰退。陈旺之裔孙陈崇,于唐昭宗大顺中任江州长史,与官僚贵族交游日广,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只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乃由家庭出资,创办两级学校,低级称“书屋”,高级称“书堂”,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为了保证这一独特的私办学校能发展下去,陈崇复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亲自创立《义门家法三十三条》,特立第八、第九条“书屋”和“书堂”之事。书屋设在住宅区之西,书堂设在住宅区之左二十里东佳山下的东佳庄,称“东佳书堂”。

其实,“书屋”与“书堂”都是书院,只不过是高低之分。“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后来独称“书堂”而不称“书屋”,盖东佳学堂培养了人才而声名远播的关系。

书屋系蒙馆,每年正月开学,冬月散学。儿童7岁入学,15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学堂继续深造。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作训导,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墨砚并出宅库,由管事收买应付。

东佳书堂要求高。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成就者应举。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推广家法》中还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学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其弃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

东佳书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学,后来向外姓开放,好学有志者亦可进来,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获得皇上封赠。宋太宗至道二年(996),赐御书33卷,并书“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门。徐锴《陈氏书堂记》:“(东佳书堂)因胜据奇,是卜是筑,规模宏大,书楼和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作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四方游学者通过在东佳书堂学习,不少人宦成名立,进士章谷即是东佳书堂学生。释文莹《湘山野录》也载东佳书堂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杨亿《雷塘书院记》中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与南康洪氏雷塘书院、洪州胡氏华林书院三家鼎峙于江东,文德翼《求是堂集》载:宋初,东佳书堂所藏贴、书,号为“天下第一”。

东佳书堂蜚声全国,入宋以后,不少名人题诗赞颂。钱若水:“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陈尧叟:“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宋琪:“君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薪传姓名高。”晏殊:“……乡党名流依绛帐,烟罗幽景似仙居。玳簪珠履延髦士,缥帙牙签列赐书。”张齐贤:“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杨亿:“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西斋。……讲学褰纱幔,题诗挂粉牌。……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

德安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建庄,至北宋嘉祐七年(1062)第一次分家的332年间,唐昭宗、南唐李昪、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祐七年,德安义门陈氏丁有3900余口,家产田庄百余处,义孝双全,人才辈出,名声大振,影响甚大。当时,宋仁宗惧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太大难以控制,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下,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教化全国人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臣,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三月,始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这291家新的封建家族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义门出江州”一说,自此德安义门陈氏在全国各地繁衍,代有达人,中共重要人物陈独秀、陈毅均其后裔。

义门陈氏分家后,东佳书堂在乡下无人管理,遂迁至德安县城博阳河之东,改名“义门书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1531),将义门书院改称“河东书院”。清道光三年(1823)又将河东书院改名“敷阳书院”。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学校,敷阳书院于是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东佳书院从唐朝至清末止,延续1000多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教育史所罕见。

书院之称,始于唐代。其含义有二:一是指修书、藏书、自学之地;二是指讲学授徒培养人才具有完备学校体制之所。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均认为我国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且以“白鹿洞学馆”为最早,其实,东佳书堂早于“白鹿洞学馆”至少50年以上。

陈崇与东佳书堂,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教育书院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对此我们应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为原江西省文物局局长,现为江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他同江西师大许怀林教授率先突破思想禁区,深入研究义门陈文化,发表多篇论文,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