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留言本
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陈尊宪
在2008-8-13 13:44:20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陈友谅(1320—1363)是湖北沔阳县黄蓬山北坡珂里湾人,父普才,有弟兄八人,正规历史斑斑可考,《明史•陈友谅传》与《通鉴》的记载有些出入,《明史》少了弟兄三人,而且名字叫法不同。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证。至于姓谢还是姓陈,我的看法是:谢干一入赘陈家,受陈家恩惠,顶陈氏宗支,其子孙陈友谅等人的血液中都有陈和谢的基因,都是两姓人的光荣。不过,陈友谅把货币取名为"大义"和"汉",从内心来说,他是倾向于陈姓尤其是"义门陈氏"的,我想他既然当上皇帝,对自己的本源应该是清楚的,而作为友谅公的兄弟的后人,都应认真对待此事。附:《陈氏春秋》卷一部分资料,请大家参考:
    陈普才生子八人,时谓之"八龙":
    长子友谅(1320—1363),讳隆。子无数,长子善;次子理。子孙有居海外者,有居
                          贵州大方县、织金、平坝、纳雍、安顺等地者。
    次子友仁(1322—1363),讳典,康郎山阵亡。子孙有居海外者。
    三子友德(1324—1403年后),讳宁,子孙现居贵州大方县六龙镇等地。
    四子友福(1326—1363年后),讳寿,一作友富,子孙现居四川富顺县一带。
    五子友禄(1328—?),讳坤,一作友直。子孙多居四川江津县一带。
    六子友贵(1330—1363)讳乾,康郎山阵亡。子孙多居贵州、四川、江西等地。
    七子友高(1332—?)讳级,子孙多居贵州遵义地区。
    八子友位(1334—?)讳永,子孙多居贵州遵义桐梓县一带。
    

                                (网上贴子引用)
 
 
    我祖友谅。本来就姓陈,那来的姓谢,纯属无稽之谈。友谅兄弟确有八人,我家谱上早有记载。只是家谱被毁,现以无法查对。
     陈兴,字恒易,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人,原籍湖北(也有说法江西)系陈氏友谅之后,元末明初友谅战败。入黔,随之定居达溪(属原大定府,现为大方县。)族谱在文革时毁掉现无法查证其它族人。
                                 ---紫鹤原贴

     文此说得有点不对,据陈友德祖谱上说:“陈友谅有八兄弟。”而非什么五兄弟,更不可能是谢氏之后了。真是荒唐。


                                  ---陈福谦原贴

 
 

陈尊宪
在2008-8-13 13:20:48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陈献甲宗祠落户木兰湖畔
  眼下,武汉“后花园”美丽的木兰湖畔,十余座迁自阳新、通山、枣阳、崇阳等地的古民居,正在“整旧如旧”的异地复建。有建于唐末的“廖氏官堂”,有建於北宋后的“半部世家”及明时建筑“陈献甲宗祠”。 
  陈献甲宗祠迁自阳新浮屠镇陈献甲村。该宗祠做工讲究,一进四重三开间,其中,做在影壁墙中的戟门形大门,两侧设有供屏式抱鼓石,门上方供有“旌表义民陈任远之门” 横匾和明代皇帝御敕的“荣恩宠赐”匾额,牌楼八字照壁墙下为砖雕须弥座;穿台结合的大门木构架用了九架檩,其越制的做法在明代极为罕见。
  目前,关於陈献甲的生平仍待考证。一说陈献甲的祖人是元末义军首领陈友谅旧部,陈友谅兵败鄱阳湖后,其先人率家族躲避朱洪武的追杀,从江西逃到阳新隐居;一说陈献甲的先人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乐善好施,享誉乡里,而风向一变两万石粮草改姓朱,是众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种。
  至正23年(公元1363年)二月,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於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是役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一度势均力敌,呈胶着状态,伤亡、消耗彼此不分胜负。此时,谁若赢得了粮草,谁就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恰在此时。陈献甲的祖辈满载二万石粮草登场了。
  陈献甲先祖与陈友谅素有交情,陈友谅更是把自己的味妹嫁给他为妻,危难关头,陈献甲的先祖自然要帮助陈友谅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偏偏天不如人愿,正当陈献甲先祖带着粮草行驶在鄱阳湖上时,风向突然逆转,把装有粮草的船只悉数吹进了朱元漳的水军大营,形势所迫,陈献甲先祖只好顺势把粮草给予了朱元璋。此举大大振奋了朱晕的士气,而陈友谅内部则军心动摇,节节败退。
  最后,陈友谅中箭而死,朱元璋赢得了此战完胜一举奠定了平定江南的基础。朱元璋由此对陈家大为感激,宣布陈家世世代代可享有一些特权。于是,体现着皇家构建风格特点的“陈献甲宗祠” 应运而生,一夜成名。 
注:上述内容是楚天金报8月27日的一篇报导.如有出入,以原文为准.
  文中提及的人物:
  1.主人翁---陈献甲.按字辈应是任远公的七世孙.
  2.任远公,推断为文中陈献甲之先祖.
  3.朱元璋(1328---1398).明洪武大帝.
  4.陈友谅(1320---1363),元末人,红巾军首领,北汉王.
  5.陈友谅的妹妹(未署名)
    上述文章佐证如下:
  1.(满99世)任远公(1314---1388)与(满100世)陈友谅(1320---1363)是同时代的人.从宗派世系讲,同属(满79世)江州义门仲公的后裔思澄,思洪的子孙.
  2.任远公与友谅公素有交情.从任远公江州求援友谅伐兵帮助清匪及任远公冒生命之危给友谅军需补给二个事件,足以证明二人之交情并非一般.
  3.联系乱世藏祖谱於虎谷洞之事件,足见处士任远公大义凛然,敢作敢为:在族里有威望,在社会上有影响.经济上富有且好善乐施

陈尊宪
在2008-8-13 12:56:33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汉 王 陈 友 谅 身 世 浅 探
  关键词:汉王友谅------江州义门------仲公后裔------远祖居地------江西德安------1063年分析------祖思澄公------迁湖北阳新------果石庄。
         引      言
  陈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上至帝王,下到庶民,凡姓陈者必有门有派,有出处。汉王友谅公,就算他是沔阳原居的土著,也该有个出处吧!弄清他的身世,是当代的陈氏族人.宗亲和后裔子孙应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灵;也只有这样才不致於愧对未来的子孙。
        身 世 浅 探
  元末陈友谅,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他的身世与出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出现了无数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最离谱最无稽的要数浙江永嘉“本姓谢,祖上入赘陈氏”之说了,影响极其深远。之后的许多版本无不是浙江永嘉版本的翻版与延伸。随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也叙“祖父名字叫谢千一,因赘入陈,遂改为陈姓。”其资料首次披露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混沌难辨的身世又增添了一层迷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世人无所是从,难辨其真伪。
  六个半世纪以来,始终没有一个令各方认同并接受的定论,各持己见,各定其调,各吹其号,很不和谐。五兄弟、八兄弟、排行一、排行三、义门非义门、叔明裔、叔澄裔、叔宝裔------等等,各有其说。由著书者、立说者、写史者、还有凑热闹的学舌者,谒尽全力演凑的合唱:“湖北沔阳,本姓谢,世代以渔,祖上入赘陈氏,后易姓陈” 之说虽占上风,但并非天衣无缝,尽善尽美,更不尽人意的是黄蓬山陈氏却不领情,其家谱记叙仍为千一娶妻孙氏,而不是陈氏,真不怪哉!难道千一及千一的子孙不比世人和旁人清楚吗?是娶陈氏为妻;还是娶孙氏为妻。更有现代的愚人又要将千一娶妻孙氏的家谱记叙改写为娶妻陈氏。这又何苦呢!岂不又是在添乱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上有那么多个友谅,又有那么些友谅后裔,认友谅为己祖,其真伪难辨,自在情理之中。况且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位负面人物------败者。谁敢为其歌‘功’颂‘德’,为其树‘碑’立‘传’呢!加上又缺乏真实一致的文史记载。
  能否跳出友谅及友谅后裔构成的迷圈,看旁系中的其他人呢? 跟他有直接关系的莫过於兄弟,五兄弟也好,八兄弟也罢,其中总会有幸存者,必然有其后裔.友贵公是汉王友谅公的胞弟,在史料.史藉.家谱以及几个版本的历史长篇小说里,友贵公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几乎与汉王友谅公是捆绑在一起的。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是友贵公的后裔,其世系在家谱<< 历代源流考>>中记载得清清白白,友贵公的世系不就是汉王友谅公的世系吗! 难道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2005年7月8日陈麒羽宗亲的帖子说得好:“陈友谅把货币取名为‘大义’和‘汉’,是内心来说,他是倾向于陈姓尤其是‘义门陈氏’的,我想他既然当上皇帝,对自己的本源应是清楚的。”。况且他又不是不识文墨的放牛娃,而是个小小的文化人,并且能在当时的县衙当个小差。用现代的话说是在岗的国家公务员。难道连自己的上辈祖辈都不清楚吗,显然不是。帖子中还说:“作为友谅公的后人,都应认真的对待此事。” 作为汉王友谅公的旁系后裔,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不明真象的世人人云亦云或胡说八道。
  仔细认真的拜读了陈氏宗亲网“汉王陈友谅身世考辨” 的文章,现对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八个汉王陈友谅世系,用筛选排除法谈谈我的拙见,供族人宗亲专家学者结论之参考。
  第一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有断代(世)之嫌,至少差10代(世),曾有帖将此世系与兰山义门世系对照分析过;2. 是后世之作,若老谱葬地不会说长江大桥,葬地与首义公园处无关,准确的说在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的坡地,靠桥头堡地段。3. 汉王友谅是江州义门后裔,阔(伯宣)是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万公尽管是叔明之后(待考证),但不能算江州义门。
  第二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 与第一个陈友谅的1条类同,仅在仲沈和仲才分支,世系中有断代(世)之嫌,致少缺10代(世)。2. 谅公葬地风马牛不相及,与历史不符。
  第三个陈友谅世系:1.仅佐证了友谅是八兄弟,但名与排行与兰山义门世系不符;2. 友贵公娶抗氏,而我兰山义门陈氏祖友贵公娶冯氏。
  第四个陈友谅世系:这个世系正是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的世系,也是汉王友谅公垂直世系的正宗。但仍有误处二:1. 严重的错误即把思澄公分析落藉地误为江西永兴,简直是南辕北辙;2.在彦宪(字元敏)公后缺二代(世)正确的应是彦宪(字元敏)------千一------普才------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共八兄弟。
  此文的作者注,说:“2001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陈氏春秋》一书,中92页载有‘义门柏林庄世系引’的章节,此书编者尚欠全面考察,将--------”。
  此文的笔者,我可告诉你,尚欠全面考察的是你自己,此书的所编“义门柏林庄世系引” 的章节是正确的,是历史的事实,你应虚心的向《陈氏春秋》的编者学习,并主动向他道欠,收回其批评意见,挽回不良影响,否则如此传世,必将误人子弟。
  历史真象是怎样的呢?我来告诉你:思澄与思洪是再堂叔伯兄弟,都是满82世恭公的曾孙,1063年(宋仁宗嘉佑七年)义门大分析替祖上共同分得湖北阳新永兴柏林果石庄,思澄公后复迁盘底庄。殁葬於湖北阳新县洋港镇上保。怎么跑到江西兴国去落藉呢?其世系如下: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86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仲      崇     衮      锡     恭      宗俞     升
                                                    进         思渊
                                                               思澄
                                                    暹
                                            宗臣    及(忠叔) 思洪
                                                    登
  而分得江西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即永兴庄)是思成公,他的世系是: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伉      沂    绍      陀     蜕      思成   (略--)
  为了区别思澄与思成的落藉地,现将分析时的地址对照如下:
  思澄公---湖北省---阳新县---永兴---柏林---果石庄
  思成公---江西省---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永兴庄)
  在许多的谱谍中,常将上列二公混为一谈,上列二地址因分析后迭更,在引用时常出差错,但不论怎样,庄不应该错,庄是地址的最低级,相当於现代的自然村
综上所述,第四个友谅的来龙最清楚,祖上代代可考;而他的去脉却又最模糊,一句下落不明而失考不究。此友谅有出处,而无归宿。八个友谅七个都有归宿,唯独此友谅失考无归宿,反差之大真叫人感到蹊跷,说蹊跷也不蹊跷,因蹊跷中有隐情,其隐情是此友谅就是真正汉王陈友谅。不是吗。在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世系源流中得到佐证。
第五个陈友谅:这个友谅是任(仁)远公的第八世孙。任远公在世时,因乡下有土匪扰民作歹,受乡亲和族人的委托曾到江州请汉王友谅公阀兵清匪,为民除害。这在思洪公支下敬松宗亲家老谱中有记载可佐证。既然任远公与汉王友谅公是同年代的人,那任远公八世孙的友谅与汉王友谅就无关了。
第六、第七、第八个友谅都在祖国的西南与史料,史藉差之甚远,我就不一一列举评说。
       汉王陈友谅身世浅探小结
  陈友谅,元末湖北人,1320年生。士族出身,参加红巾军起义、领袖、北汉王、后称帝大汉,年号大义。1363年与朱元璋鄱阳湖交战,中流矢身亡而败。葬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坡地靠桥头堡地段。有墓、碑、及碑志铭文。系普才之长子。本人元配杨氏苕华为妻,生子二,长善、次理;生女一,莫愁。 
  收族归宗于江州义门世系,满79世仲公后裔,1063年分析,湖北阳新果石庄落藉祖思澄公15世孙。其理由:
1.称帝改年号为大义,说明他知道自己是义门的后裔,是他对义的认同与尊崇,是义门治家智慧的延伸,同时也是他治理天下指导思想的无言表白。
2.胞弟友贵、友闻公后裔老家谱中《历代源流考》有记述。
3.江州义门陈氏大事记有记述。汉王友谅与朱元璋交战,朱出入对陈的嫉恨,其部属数次到江州德安义门祖居抢劫、掠取、捣毁、破坏,使之数10代义门先祖艰辛创造的义门物质文明毁损殆尽。从此江州义门的物质文明再也没有胜前的辉煌。更甚的是到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宣公的墓地,掘其坟墓,将先祖的灵骨抛于荒野。想之天地心寒。
4.江州义门大成宗谱98版本,将汉王友谅公收族归宗於江州义门系下,收集有友谅公的帝照、赞、墓照及民国初期的墓志文。1998年编纂江州义门大成宗谱的编委50余人,可算得是义门家谱编纂的热心人,也是江州义门谱的传承人和明白人,倘若一人糊涂,难道个个糊涂吗?把一个非本族的后裔收归於本宗呢,显然不是。因此非义门后裔的陈姓子孙,千万莫错认汉王友谅公为己祖。
汉王友谅公在陈姓氏族中所处的辈份是满100世。理由是:
1.其胞弟友贵公、友闻公后裔的老家谱有记载。
2.果石庄思洪公的14世孙任远公(1314---1388)与汉王友谅公(1320---1363)是同时代的人,有可比照性。而汉王友谅公是果石庄思澄公的15世孙,同属满79世仲公的后裔。二人还素有交情。任远公列满99世,汉王友谅公列满100世。因此认汉王友谅公为已祖的义门后裔子孙,你确认一下,你所认祖的友谅公的辈份如偏离满100世,这个友谅就不是汉王友谅了。
汉王友谅公兄弟八人。依次是: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
由於鄱阳湖之役汉王友谅公的惨败,受其株连,陈氏家族遭受了空前的劫难,损伤最大的数江州义门及思澄公的后裔。
称帝取国号大汉的思考:
1.所辖区全在长江、汉水平原富庶的区域,两江之水是黎民百姓生产、生活的生存之水,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对历史汉朝的向往,是对汉朝承相陈平先祖的追念,也是对先祖智慧的认同与尊崇。
3.是汉民族反元蒙斗争的胜利,显示汉民族的毫气及汉民族帝王地霸气。
    汉王陈友谅的墓葬 
  现存汉王友谅公之墓,始建民国初期,其间几经损毁与复修才有其貌。1956年11月武汉市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其实是人民心目中的墓,真正的墓葬在何处历史上是个迷。其理由是:
  1.在‘文革’特殊年代,扫‘四旧’的革命小将曾掘其坟,里面什么都没有。
  2.据流传当年在出殡时,数处同时送葬,何处其实,世人怎知。
  3. 星移斗转,经近700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100余年的城市建设,武昌黄鹄山及南岳早已面貌全非,墓葬到何处去寻觅呢?
  4. 更为离奇的是民间传说:元末陈友谅能呼风唤雨,是大乱天下的草寇,且王,与元廷当道殊死战斗,九死一生,性命大;但他毕竟不是真龙天子,天意让其陨落,性命再大,也免不了一死。并传说他死后不得入土(下葬),否则“落地(土)翻身” 即复活。因此,曾一度在早期木结构的黄鹤楼底层中央,悬吊着一个人模样的稻草包,寓意草寇切莫让他落地,否则天下难有宁日。(虽有几分讽刺之贬意,但老百姓祈望天下太平是由衷的)
  5. 也有历史而客观评说汉王友谅的。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东雄编著的长遍历史小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书结尾时写道:“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境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清明时节,有周边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到此(民国革命先驱陈定一烈士就义纪念碑也在此)祭扫,给烈士和友谅公敬献花篮及柏松常青枝;也偶尔见到来此祭扫烧送纸钱的人,或许是友谅公的直属后裔或旁系后裔吧?但不得而知.

 
 


 
 
 

陈尊宪
在2008-8-13 12:53:15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北汉王陈友谅是监利人(转载)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其生平新线索及传说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对于陈友谅生平籍贯的多种板本,唯洪武《明太祖实录》始说系玉沙县人之后,再无板本述及,最不可思议者今人胡珠生,于2001年5月11日在《温州日报》上再度节外生枝,谓陈友谅祖籍系浙江永嘉楠溪谢岙,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之后,其凭空编造,以致时差倒置。另外还有昌姓某公无中生有,自认是陈友谅之后裔。特别是当今各种演义板本,更是荒唐之极,把陈友谅人品性格任意毁谤,以致桑梓无颜收匪骨,天涯游魂无定所而以讹传讹,混争不绝。

近期,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划线勘定,途经沔阳(现仙桃市)监利(古玉沙县)。对其沿途文物古迹,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考古所会同监利县博物馆考古队,在公路开工前期,沿途作地下文物勘探,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家棚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有大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古建筑遗址。经请示批准后,对其进行了部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根据文化层断层断面显示,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期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经现场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所专家郑中华和肖玉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据当地老人们讲,陈家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大火变成了一片废墟。老人们还说,最初发现地下有大量砖瓦是解放初期,那时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心河正好横穿陈家棚,在地下挖出了数十万块古砖和大量石板,后来用它们修建了9间生产队仓库。上世纪70年代聂河中学搞勤工俭学,又挖出数十万块砖去修建学校。

当地老人们还讲述了几个陈友谅的传说:

 

陈家发迹的传说

 

传说一:陈家棚,古时候是洪湖西南岸边的一处高地,当时又称为陈棚山,古属沔阳州玉沙县。陈友谅祖上世代以捕渔为业,并借以搭棚晾网,故称陈家棚。后来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晚年结识了一位风水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千一将其视为手足,每日饮食起居必精心照料,这使风水先生深受感动,遂在陈家棚正东方为陈家相好一块风水茔地。这片地东北被一带高堤和河水环护,西南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阳光充裕,远远望去,那地形的高低起伏,仿佛如一只正在孵蛋的天鹅,青一色的蜈蚣草,如天鹅绒一样平铺在碧绿的地面,踩上去如地毯般松软柔和,并且看不到一根杂草。风水先生对陈千一说,如果能在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两代人,家里必出大富大贵之人。风水先生说完,突然双目失明。

陈千一认为,这是神灵对风水先生泄漏天机的惩罚,更加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为了使子孙早日飞黄腾达,他将自己的父亲改葬到这里。过了不久,陈千一身患重病,全身筋骨奇痛难忍,风水先生说这是地脉已经显灵,你家正在脱筋换骨,不日即有贵人出现。陈千一病势日重,临终前,把陈友谅叫到床前说“我们家里其他人都在湖里捕渔,现在唯有你是一个读书之人在家,我死后你一定要对风水先生要象对待你爷爷一样,并且一定要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把我的遗体安葬到曾祖父茔旁。

陈友谅天生有些不安份守纪,其爷爷死后,他已无心在家侍奉与自己无亲无故的瞎眼老头,为了早日走出家门摆脱负担,陈友谅心生一计,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栽了许多杂草。有一天,他对风水先生说,你说风水宝地不长杂草,为什么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都长满了杂草,风水先生听后半信半疑。陈友谅说:你眼睛看不到,带你去坟上用手一模不就知道了。风水先生无奈,被陈友谅牵到了坟地,俯身用手一摸,果然杂草丛生。他沉思良久,不觉长叹一声:“嗨——!数千年天孕地孵的精灵之地,竟然育出的只是一草寇而己!”说完后哈哈大笑,双目有神,拂袖而去。陈友谅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瞎眼老者,竟是一位世外高人,因此后悔不己。

后来,因元末乱世,县衙招慕吏员,陈友谅应试当了湖课小吏而终不得志,故恃其英俊潇洒,财源阔卓,放荡于县城花街柳巷,终未获一意中佳人。一日,路过城郊周老咀,看到一位殊丽女子,年方二八,柳叶如眉,芙蓉如面,身段窈窕,步态轻盈,其神韵稍肥不减玉环美,微瘦难损飞燕姿。自古英雄爱美人,陈友谅一见倾心,尾随其后,快步追赶于其侧而搔首弄姿,故弄玄虚,不时逗挑得小美人侧目掩鼻而视,陈友谅更是三魂脱体,七魄出窍 。小女子见陈友谅一惊一乍,遂紧移莲步,走进了一户灯笼上写着周宅的大垸。陈友谅几经周折,央媒说合,周美人遂成了陈友谅的原配夫人。陈友谅花心柳骨,挥金如土,周氏夫人色貌具佳,娥眉见妒,久而久之,陈友谅放荡之地已只限于洒馆茶肆,交结的也只是地方的一帮江湖朋友。

某日,风雨交加,陈友谅与二三知己狂饮于县城罗家湾酒楼,酒后吐真,竟然大谈起徐寿辉起兵之事,并高声宣读中原广为流传的《中原传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援,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刚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庭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方,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判,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能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日,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陈友谅读罢,酒桌前早已围上百人,个个喝彩连声。此时,湖捕张山正在隔壁饮酒,闻陈友谅为贼匪叫好,并宣读反词,当即从房间冲出怒诉陈友谅聚众谋反,并命手下捉拿归案。陈友谅文武双全,身材高大,几个小衙役哪里是他的对手,三拳两脚早也趴下,陈友谅正值血气方刚,酒劲大发,猛冲过去,挥起一拳将张山打下楼去,这张山虽为湖捕,在玉沙县横行霸道,但却也是一个酒襄饭袋,被陈友谅一拳打下楼去,早已一命呜乎。

罗家湾酒楼,陈友谅打死湖捕张山,霎时传遍玉沙县城,县衙立命捉拿陈友谅,众渔民和饱受张山欺凌和衙门欺压的百姓,打散衙役,捣毁县衙,并拥戴陈友谅造反。陈友谅见事已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追随者前往县衙和张山家开仓放粮,救济乡民,并将缴获的金银财宝登记造册,用作起兵专费,后带领五六百青壮,投奔徐寿辉而去。

次年,陈友谅思念周氏,遂回兵周老咀,为起义军慕集军费,陈军一万多人马驻扎在龙潭河与分盐河结合的上游,这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陈友谅严令士兵不许搔拢地方百姓,故在河边扎黄棚驻兵。当时友军明玉珍大兵正驻守在沔城青城山,与陈友谅唇齿相依。后来陈友谅自立为王后,周氏娘家觉得夫荣妻贵,遂将陈友谅驻兵之河改为胭脂河,以其河税充其后宫胭脂之资。清朝王垂泰有诗为证“胭脂河上砌高台,昔日黄棚安在哉?但使鄱阳一功就,汉朝不作伪朝猜。”

随着陈友谅的不断发迹,陈家棚作为陈友谅的故乡,在其衣锦还乡时也开始大兴土木,并还在村前修了一标志性楼阁,取名陈阁(兵败后被毁)。当时他还在老家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数万亩,名曰新庄垸,以供家人享乐。垸中开挖阁子港和来龙港,导引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侯家桥、军师桥、天鹅孵蛋,前房、中房、后房、燕子口等古地名仍沿袭至今。其时陈阁作为陈家棚的门户,雄峙于新庄垸中,它可远眺岳鄂,近看汉沔,穷极一时之奢华。

骄兵必败的陈友谅

 

由于私欲的恶性膨胀,陈友谅得意忘形之时乘衅袭杀了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五月又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子徐寿辉,两支起义大军大权同操陈友谅一手,使其实力大增。但这样不仁不义的举动,引起了将心背离和盟友的提防和猜疑。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四川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绝交并暗通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怕重蹈徐、倪覆辙和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收渔人之利。

陈友谅在拥有了汉王之权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并特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楼船上中流失身亡后,朱元璋大兵紧围武昌,并遣偏师乘胜追击,直抵陈友谅老巢陈家棚,张必先自岳州驰援,被常遇春击败,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元璋血洗湖广。”单说陈军在监利(玉沙县)境内一日一夜败退的古迹就有:上车湾、下车湾、火把堤、卸甲河、埋甲口、鸡鸣铺、血湖等地名,其中最为惨烈的是血湖一劫。朱元璋大军锋芒直指监利(玉沙),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天亮时,大军已逼近陈家棚,当地老百姓和陈军残兵败将,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被强敌追赶得无处藏身,只好躲到湖里借荷叶作掩护,想苟全性命。

明军从四面八方合围陈家棚后,见方圆数十里内空无一人,正在纳闷之时,忽然空中神鸟大叫,“兵哥哥,不杀我,破荷一刀。”军师刘伯温立刻大悟,急命兵士驾舟下湖,对每片荷叶都要砍上一刀,只见数万虎狼之师下刀之处,荷叶下面红浪翻滚,血溅如注。霎时间,数十里湖面,衰声震天,荷叶与人头如秋风落叶般滚动,可怜老幼百姓,残卒败勇,手无寸铁,引颈任明军像砍瓜切菜一般。明军直杀到日落西山,尸遍湖面,湖水全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片湖面称为血湖。关于这段历史,《监利民谣》和《监利县志》都有记载:“荷叶亭,荷叶亭,荷叶下边好藏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荷叶不见人;荷叶亭,荷叶亭,一片荷叶一个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红水不见人。”

 

陈家改姓的传说

 

传说二,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的噩耗,传到老家后,陈氏家人为避免诛灭九族,遂隐姓埋名,迁出陈家棚,在逃难途中,遭到明军查问而谎称姓邓,据当地老人们讲,他们以后就一直姓邓,再也没有复姓,现居住在一个叫邓咀的地方。为了查清真象,笔者受考古所委托,前往该地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一位叫邓汉洲的老人讲,他今年75岁,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外姓说,他们邓咀的人是陈友谅的后裔,他一直认为这是外姓人对他们诬蔑。后来他又把我带到一位叫邓汉中的老人家里,这位老人已85岁高龄,是全族年龄最高,并且很有学问的一位老者。当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很开明,首先讲了一段外姓对他们的说法,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巧合,随后他找出家谱,在这本手抄的《邓氏家谱》上,元朝末年他们的确有一位祖宗叫邓有亮,出生于元朝天历年间,他不仅出身时期和名字与陈友谅相同,而且其祖千一,父普才,妻周氏,子善、理,殁年不详,葬流水崖,等世系和葬地都与陈友谅身世惊人的相似,所以外姓都说他们是陈友谅的后人。另外在邓咀家族中还有一个“生邓死陈”的说法,即“在生姓邓,死后姓陈”,并且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全族要以隆重的三牲九礼追荐其先祖之灵,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天地会道场,这是其他姓氏都没有的。并且过年吃两次年饭,除夕在家里吃,正月初一要到野外去吃。

暂且按下陈友谅与邓咀有否渊源不说,再说陈友谅是监利人是确定无疑的,最可靠的依据是《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当时的玉沙县,正是现在的监利县,县址在今周老咀镇附近,明王朝建立时,陈友谅次子陈理尚幼,在武昌即位后不久即降明,《明史》载:“理遂降,入军门府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候……”。后对玉沙县改置西迁,并效楚昭王容纳许国之故,而新建容城县,以示朱明王朝的仁慈宽容,清康熙复置监利县。

《明太祖实录》修于明洪武五年,距陈友谅战死时仅隔九年而已。因此说《明太祖实录》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具权威的板本。后来的《鸿猷录》、《平汉录》作者高岱,童承绪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进士。并且都是湖北京山县人,他们的老家距陈友谅出生地200多公里,但时间却相隔170多年。当时的玉沙县早已改置为容城县,他们只是依据元末玉沙县隶属沔阳州的历史,杜撰丑化陈友谅谢冒陈姓,以取悦当朝主子,谋求进身之阶。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道听途说错把明玉珍兵驻沔城说成是陈友谅,误把陈家棚与陈友谅胭脂河黄棚驻兵写成洪湖乌林镇黄蓬山,以至数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混争。

考古发掘使陈友谅生世之迷,基本从田野浮出,其残垣断壁,荒坟孤冢正在诉说着六个半世纪前的悲壮往事,那如泣如诉,扎根故土的英雄身影,早已融入了家乡厚实的乡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故乡对出征游子的安慰,无论你是寇是王,只有马革裹尸,才算英雄儿男。无论天长地久,都能口碑相承,万代流传。

 

通联: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赖桥卫生室   赖晓平

电话:07163552677   13872341792   邮编:433331


 
 

陈尊宪
在2008-8-13 12:53:12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北汉王陈友谅是监利人(转载)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其生平新线索及传说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对于陈友谅生平籍贯的多种板本,唯洪武《明太祖实录》始说系玉沙县人之后,再无板本述及,最不可思议者今人胡珠生,于2001年5月11日在《温州日报》上再度节外生枝,谓陈友谅祖籍系浙江永嘉楠溪谢岙,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之后,其凭空编造,以致时差倒置。另外还有昌姓某公无中生有,自认是陈友谅之后裔。特别是当今各种演义板本,更是荒唐之极,把陈友谅人品性格任意毁谤,以致桑梓无颜收匪骨,天涯游魂无定所而以讹传讹,混争不绝。

近期,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划线勘定,途经沔阳(现仙桃市)监利(古玉沙县)。对其沿途文物古迹,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考古所会同监利县博物馆考古队,在公路开工前期,沿途作地下文物勘探,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家棚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有大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古建筑遗址。经请示批准后,对其进行了部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根据文化层断层断面显示,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期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经现场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所专家郑中华和肖玉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据当地老人们讲,陈家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大火变成了一片废墟。老人们还说,最初发现地下有大量砖瓦是解放初期,那时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心河正好横穿陈家棚,在地下挖出了数十万块古砖和大量石板,后来用它们修建了9间生产队仓库。上世纪70年代聂河中学搞勤工俭学,又挖出数十万块砖去修建学校。

当地老人们还讲述了几个陈友谅的传说:

 

陈家发迹的传说

 

传说一:陈家棚,古时候是洪湖西南岸边的一处高地,当时又称为陈棚山,古属沔阳州玉沙县。陈友谅祖上世代以捕渔为业,并借以搭棚晾网,故称陈家棚。后来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晚年结识了一位风水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千一将其视为手足,每日饮食起居必精心照料,这使风水先生深受感动,遂在陈家棚正东方为陈家相好一块风水茔地。这片地东北被一带高堤和河水环护,西南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阳光充裕,远远望去,那地形的高低起伏,仿佛如一只正在孵蛋的天鹅,青一色的蜈蚣草,如天鹅绒一样平铺在碧绿的地面,踩上去如地毯般松软柔和,并且看不到一根杂草。风水先生对陈千一说,如果能在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两代人,家里必出大富大贵之人。风水先生说完,突然双目失明。

陈千一认为,这是神灵对风水先生泄漏天机的惩罚,更加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为了使子孙早日飞黄腾达,他将自己的父亲改葬到这里。过了不久,陈千一身患重病,全身筋骨奇痛难忍,风水先生说这是地脉已经显灵,你家正在脱筋换骨,不日即有贵人出现。陈千一病势日重,临终前,把陈友谅叫到床前说“我们家里其他人都在湖里捕渔,现在唯有你是一个读书之人在家,我死后你一定要对风水先生要象对待你爷爷一样,并且一定要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把我的遗体安葬到曾祖父茔旁。

陈友谅天生有些不安份守纪,其爷爷死后,他已无心在家侍奉与自己无亲无故的瞎眼老头,为了早日走出家门摆脱负担,陈友谅心生一计,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栽了许多杂草。有一天,他对风水先生说,你说风水宝地不长杂草,为什么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都长满了杂草,风水先生听后半信半疑。陈友谅说:你眼睛看不到,带你去坟上用手一模不就知道了。风水先生无奈,被陈友谅牵到了坟地,俯身用手一摸,果然杂草丛生。他沉思良久,不觉长叹一声:“嗨——!数千年天孕地孵的精灵之地,竟然育出的只是一草寇而己!”说完后哈哈大笑,双目有神,拂袖而去。陈友谅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瞎眼老者,竟是一位世外高人,因此后悔不己。

后来,因元末乱世,县衙招慕吏员,陈友谅应试当了湖课小吏而终不得志,故恃其英俊潇洒,财源阔卓,放荡于县城花街柳巷,终未获一意中佳人。一日,路过城郊周老咀,看到一位殊丽女子,年方二八,柳叶如眉,芙蓉如面,身段窈窕,步态轻盈,其神韵稍肥不减玉环美,微瘦难损飞燕姿。自古英雄爱美人,陈友谅一见倾心,尾随其后,快步追赶于其侧而搔首弄姿,故弄玄虚,不时逗挑得小美人侧目掩鼻而视,陈友谅更是三魂脱体,七魄出窍 。小女子见陈友谅一惊一乍,遂紧移莲步,走进了一户灯笼上写着周宅的大垸。陈友谅几经周折,央媒说合,周美人遂成了陈友谅的原配夫人。陈友谅花心柳骨,挥金如土,周氏夫人色貌具佳,娥眉见妒,久而久之,陈友谅放荡之地已只限于洒馆茶肆,交结的也只是地方的一帮江湖朋友。

某日,风雨交加,陈友谅与二三知己狂饮于县城罗家湾酒楼,酒后吐真,竟然大谈起徐寿辉起兵之事,并高声宣读中原广为流传的《中原传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援,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刚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庭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方,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判,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能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日,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陈友谅读罢,酒桌前早已围上百人,个个喝彩连声。此时,湖捕张山正在隔壁饮酒,闻陈友谅为贼匪叫好,并宣读反词,当即从房间冲出怒诉陈友谅聚众谋反,并命手下捉拿归案。陈友谅文武双全,身材高大,几个小衙役哪里是他的对手,三拳两脚早也趴下,陈友谅正值血气方刚,酒劲大发,猛冲过去,挥起一拳将张山打下楼去,这张山虽为湖捕,在玉沙县横行霸道,但却也是一个酒襄饭袋,被陈友谅一拳打下楼去,早已一命呜乎。

罗家湾酒楼,陈友谅打死湖捕张山,霎时传遍玉沙县城,县衙立命捉拿陈友谅,众渔民和饱受张山欺凌和衙门欺压的百姓,打散衙役,捣毁县衙,并拥戴陈友谅造反。陈友谅见事已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追随者前往县衙和张山家开仓放粮,救济乡民,并将缴获的金银财宝登记造册,用作起兵专费,后带领五六百青壮,投奔徐寿辉而去。

次年,陈友谅思念周氏,遂回兵周老咀,为起义军慕集军费,陈军一万多人马驻扎在龙潭河与分盐河结合的上游,这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陈友谅严令士兵不许搔拢地方百姓,故在河边扎黄棚驻兵。当时友军明玉珍大兵正驻守在沔城青城山,与陈友谅唇齿相依。后来陈友谅自立为王后,周氏娘家觉得夫荣妻贵,遂将陈友谅驻兵之河改为胭脂河,以其河税充其后宫胭脂之资。清朝王垂泰有诗为证“胭脂河上砌高台,昔日黄棚安在哉?但使鄱阳一功就,汉朝不作伪朝猜。”

随着陈友谅的不断发迹,陈家棚作为陈友谅的故乡,在其衣锦还乡时也开始大兴土木,并还在村前修了一标志性楼阁,取名陈阁(兵败后被毁)。当时他还在老家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数万亩,名曰新庄垸,以供家人享乐。垸中开挖阁子港和来龙港,导引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侯家桥、军师桥、天鹅孵蛋,前房、中房、后房、燕子口等古地名仍沿袭至今。其时陈阁作为陈家棚的门户,雄峙于新庄垸中,它可远眺岳鄂,近看汉沔,穷极一时之奢华。

骄兵必败的陈友谅

 

由于私欲的恶性膨胀,陈友谅得意忘形之时乘衅袭杀了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五月又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子徐寿辉,两支起义大军大权同操陈友谅一手,使其实力大增。但这样不仁不义的举动,引起了将心背离和盟友的提防和猜疑。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四川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绝交并暗通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怕重蹈徐、倪覆辙和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收渔人之利。

陈友谅在拥有了汉王之权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并特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楼船上中流失身亡后,朱元璋大兵紧围武昌,并遣偏师乘胜追击,直抵陈友谅老巢陈家棚,张必先自岳州驰援,被常遇春击败,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元璋血洗湖广。”单说陈军在监利(玉沙县)境内一日一夜败退的古迹就有:上车湾、下车湾、火把堤、卸甲河、埋甲口、鸡鸣铺、血湖等地名,其中最为惨烈的是血湖一劫。朱元璋大军锋芒直指监利(玉沙),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天亮时,大军已逼近陈家棚,当地老百姓和陈军残兵败将,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被强敌追赶得无处藏身,只好躲到湖里借荷叶作掩护,想苟全性命。

明军从四面八方合围陈家棚后,见方圆数十里内空无一人,正在纳闷之时,忽然空中神鸟大叫,“兵哥哥,不杀我,破荷一刀。”军师刘伯温立刻大悟,急命兵士驾舟下湖,对每片荷叶都要砍上一刀,只见数万虎狼之师下刀之处,荷叶下面红浪翻滚,血溅如注。霎时间,数十里湖面,衰声震天,荷叶与人头如秋风落叶般滚动,可怜老幼百姓,残卒败勇,手无寸铁,引颈任明军像砍瓜切菜一般。明军直杀到日落西山,尸遍湖面,湖水全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片湖面称为血湖。关于这段历史,《监利民谣》和《监利县志》都有记载:“荷叶亭,荷叶亭,荷叶下边好藏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荷叶不见人;荷叶亭,荷叶亭,一片荷叶一个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红水不见人。”

 

陈家改姓的传说

 

传说二,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的噩耗,传到老家后,陈氏家人为避免诛灭九族,遂隐姓埋名,迁出陈家棚,在逃难途中,遭到明军查问而谎称姓邓,据当地老人们讲,他们以后就一直姓邓,再也没有复姓,现居住在一个叫邓咀的地方。为了查清真象,笔者受考古所委托,前往该地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一位叫邓汉洲的老人讲,他今年75岁,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外姓说,他们邓咀的人是陈友谅的后裔,他一直认为这是外姓人对他们诬蔑。后来他又把我带到一位叫邓汉中的老人家里,这位老人已85岁高龄,是全族年龄最高,并且很有学问的一位老者。当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很开明,首先讲了一段外姓对他们的说法,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巧合,随后他找出家谱,在这本手抄的《邓氏家谱》上,元朝末年他们的确有一位祖宗叫邓有亮,出生于元朝天历年间,他不仅出身时期和名字与陈友谅相同,而且其祖千一,父普才,妻周氏,子善、理,殁年不详,葬流水崖,等世系和葬地都与陈友谅身世惊人的相似,所以外姓都说他们是陈友谅的后人。另外在邓咀家族中还有一个“生邓死陈”的说法,即“在生姓邓,死后姓陈”,并且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全族要以隆重的三牲九礼追荐其先祖之灵,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天地会道场,这是其他姓氏都没有的。并且过年吃两次年饭,除夕在家里吃,正月初一要到野外去吃。

暂且按下陈友谅与邓咀有否渊源不说,再说陈友谅是监利人是确定无疑的,最可靠的依据是《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当时的玉沙县,正是现在的监利县,县址在今周老咀镇附近,明王朝建立时,陈友谅次子陈理尚幼,在武昌即位后不久即降明,《明史》载:“理遂降,入军门府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候……”。后对玉沙县改置西迁,并效楚昭王容纳许国之故,而新建容城县,以示朱明王朝的仁慈宽容,清康熙复置监利县。

《明太祖实录》修于明洪武五年,距陈友谅战死时仅隔九年而已。因此说《明太祖实录》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具权威的板本。后来的《鸿猷录》、《平汉录》作者高岱,童承绪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进士。并且都是湖北京山县人,他们的老家距陈友谅出生地200多公里,但时间却相隔170多年。当时的玉沙县早已改置为容城县,他们只是依据元末玉沙县隶属沔阳州的历史,杜撰丑化陈友谅谢冒陈姓,以取悦当朝主子,谋求进身之阶。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道听途说错把明玉珍兵驻沔城说成是陈友谅,误把陈家棚与陈友谅胭脂河黄棚驻兵写成洪湖乌林镇黄蓬山,以至数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混争。

考古发掘使陈友谅生世之迷,基本从田野浮出,其残垣断壁,荒坟孤冢正在诉说着六个半世纪前的悲壮往事,那如泣如诉,扎根故土的英雄身影,早已融入了家乡厚实的乡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故乡对出征游子的安慰,无论你是寇是王,只有马革裹尸,才算英雄儿男。无论天长地久,都能口碑相承,万代流传。

 

通联: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赖桥卫生室   赖晓平

电话:07163552677   13872341792   邮编:433331


 
 

陈尊宪
在2008-8-13 12:44:14发表的
给陈尊宪写信 访问陈尊宪的主页 没有OICQ 219.140.82.185
前           言
诸位宗亲:
     现将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老谱中“历代源流考”的内容断句、分行、加标点、字体繁改简整理交流如下。其内容与98版江州义门大成宗谱相比虽有逊色之处,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仅此说明我木兰山义门陈氏的先祖曾对自己的历代源流考证过;再说明我木兰山义门陈氏的先祖与江州义门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然我木兰山义门陈氏与江州义门陈氏的世系名、讳为何相同相承,一代不缺呢。可见我先祖留下谱史资料的正确性及可信度,作为木兰山义门陈氏的后裔子孙对此不可全信,更不可不信。借此提供给寻根问祖的宗亲们参考之。
每世的叔祖、伯祖名讳未叙,只叙了直系祖。(老谱内容如此)
                    历代源流考
  一世:公讳满,妫姓,谥胡公,虞帝之后。周陶正阏父之子,周武王妻以元女太姬封於陈
                都以奉舜祀,成王九年卒,其后以国为姓,地在太皞之墟即今河南陈州是
                也,满生犀。
  二世:犀继胡公立是为申公,生孝公突。
  三世:孝公突,生慎公圉戎。
  四世:慎公圉戎,生幽公甯。
  五世:幽公甯,生厘公孝。
  六世:厘公孝,生武公灵。
  七世:武公灵,生平公燮
  八世:平公燮,生文公圉。
  九世:文公圉,生桓公鲍。
  十世:桓公鲍,生宣公杵臼。
十一世:宣公杵臼, 生穆公款。
 十二世:穆公款,生共公朔。
 十三世:共公朔,生灵公平国。
 十四世:灵公平国,生成公午。
 十五世:成公午,生哀公弱。
 十六世:哀公弱,生悼。
 十七世:悼公,见弑於司徒招国遂乱,生惠公吴。
 十八世:惠公吴,立为陈候,生怀公抑。
 十九世:怀公抑,生泯公越。
  二十世: 泯公越,生衍。
二十一世:衍公,避居阳武,生琏
二十二世:琏公,仕齐周考王六年卒,琏归奉宗祀,生履辉。
二十三世:履辉公,生周昌。
二十四世:周昌公,仕齐,生裔。
二十五世: 裔公,生伯丕。
二十六世: 伯丕公, 生从善。
二十七世:从善公,生德绍。
二十八世:德绍公,生述。
二十九世:述公,生平。
  三十世:平公,谥献公,六出奇计以定汉业,封户牖侯,更封曲逆侯,惠帝六年拜左丞
          相,文帝二年卒。生原仁。
三十一世:原仁公,袭侯,生子远。
三十二世:远公,从卫青伐胡有功,汉武帝拜标骑将军,生澄。
三十三世:澄公,袭侯,生与京。
三十四世:与京公,宜帝时拜员外郎,生考。
三十五世:考公,元帝二年迁居山阳瑕邱,生汤。
三十六世:汤公,字子公,元帝拜为郎,迁西域校尉,建昭乙酉冬矫制发兵斩郅支单于赐爵
                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平帝时以有前功,谥为破胡侯。生鸿。
三十七世:鸿公,授破胡侯,生晟。
三十八世:晟公,生会可。
三十九世:会可公,生珍。
  四十世:珍公:汉章和二年拜司禄校尉,后官内史谏议大夫。生嗣。
四十一世:嗣公,生翔。
四十二世:翔公,字子麟,官御史劾梁翼有声,生实。
四十三世:实公,字仲公,桓帝时为太邱长,太建元年官颍川郡,公居乡阁,平心率物,
                有争讼辄求判正者,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尚有盗者伏
                梁上,公密见之呼其子曰,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於性成梁上君子是也,
                盗投地稽首遗绢二疋遣之,自是一县无愎盗。与钟皓、荀淑、韩韶、为颍
                川四长。建和四年诣淑家长子元方将车四子季方执杖,孙长文孝先尚幼同
                至淑家八龙迭侍左右,淑孙文若尚幼抱置膝上,是夜德星聚,明日太史奏
                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灵帝中平二年卒。谥文范先生。生纪。
四十四世:纪公 ,字元方,为尚书令,弟季方才名与兄并著时称二难,生群。
四十五世:群公,字长文,为魏司空,生泰。
四十六世:泰公,字元伯,任冀州刺史,封奋武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生准。
四十七世:准公,不仕,生匡。
四十八世:匡公,不仕,生逵。
四十九世:逵公,字大义,一字致远。仕晋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长,
                谓其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我子孙必逢斯运。卒於所言.生
                康。
  五十世:康公,不仕,生英。
五十一世:英公,字时亨,仕晋为肝眙太守,生弼。
五十二世:弼公,字伯辅,历官尚书。生鼎。
五十三世:鼎公,为步兵校尉,生安。
五十四世:安公,字纪律,仕宋官散骑常侍,生高。
五十五世:高公,字世仲,为淮安太守。生永。
五十六世:永公,字思巩,仕齐为德安令。生猛。
五十七世:猛公,字自强,仕梁为长安太守,历吏部尚书。生道臣。
五十八世:道臣公,字绍虞,为太常寺卿。生文赞。
五十九世:文赞公,字师锡,葬长城西北五里,后追赠景帝,墓号端凌。生谈先
 六十世:谈先公,字兴治,封始兴昭烈王。生宣帝顼。
六十一世:宣帝顼公,继霸先位,生长子叔宝,次子叔明。
六十二世:叔明公,字子服(昭),封宜都王。生志高。
六十三世:志高公,字训举,为会稽司马拜光禄大夫。生才
六十四世:才公,生蕴圭。
六十五世:蕴圭公,字达礼称雪严先生。生兼。
六十六世:兼公,字公宙,唐元宗开元甲戌进士,官秘书少监。生京。
六十七世:京公,字庆福,武德丙戌进士,官集贤院学士。以从子褒为嗣。
六十八世:褒公,官盐官令。生灌。
六十九世:灌公,字介仲,任高安令。生嗣、更名钰。
 七十世:嗣公、更名钰,生瓖
七十一世:瓖公,字仲修,任临淮令,赠太保,生阔。
七十二世:阔公,字伯宣,唐时注史记行世,屡徵不起,拜为著作郎,由泉州迁江州
               德化庐山圣治峰下龙潭窝,距九江府城二十里,今名太平宫,宫左侧犹有
               伯宣公祠在焉。开元丁卯卒,葬瑞昌县北三十五里金城乡白石渡之北岭
               山。明以友谅系伯宣公后裔,将坟毁坏,清朝定鼎后裔仍修复旧。生檀。
七十三世:檀公,一名隐,后追赠楚国公。生旺。
七十四世:旺公,字天相,授江州牧,赠晋国公,由庐山迁德安太平乡艾草坪即今之义门铺
               也。生机。
七十五世:机公,字师孟,赠燕国公。生感。
七十六世:感公,字伯通,官侍郎,赠许国公。生蓝。
七十七世:蓝公,字元发,任朝议郎,赠吴国公。生青。
七十八世:青公,字仁钦,直云阁学士,赠齐国公。生仲。
七十九世:仲公,字世安,赠恭惠公,自伯宣公至公共八代始,有九十余口,后增至三千九
               百余口,由此始焉。生崇。
 八十世:崇公,字克尊,主家政二十八年,立家法三十三条,唐大顺时为江州银青光禄大
               夫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生衮
八十一世:衮公,字元钦,仕唐至参军,僖宗旌表义门,南唐时又重赐义门,免其沿徵差  
                役。生锡(即旸)
八十二世:锡公,又名旸,字文昌,为韶州司法,授奉训大夫,生恭。
八十三世:恭公,字绍尧,官咸宁尹。生宗俞、宗臣。
八十四世:宗俞公,生进。
八十五世:进公,字升,淑辅上元县尉,生思澄。
八十六世:思澄公,又名昊,字国琛,封思成郎。原系蓝桥浔阳分派迁居永兴果石庄,今王
                大仝处徐果城地也。生迪。
八十七世:迪公,生诚。
八十八世:诚公,生诵。
八十九世:诵公,生栋。
 九十世:栋公,生子灵。
九十一世:灵公,生孙赫。
九十二世:赫公,生曾承。
九十三世:承公,生朝。
九十四世:朝公,字会溥,生仲晟。
九十五世:仲晟公,生宗卞。
九十六世:宗卞公,字罔闻,生彦宪。
九十七世:彦宪公,字元敏,生千一。
九十八世:千一公,生普才。
九十九世:普才公,生子八,长友谅(北汉王)、次友直、次友杰、次友仁、次友信、次友贵、次友
                 闻、次友保。
  一百世:友贵公,行六,北汉王友谅公胞弟。大汉贵人,授赠鲁公。仕大汉枢密院同知。
                  1363年在鄱阳湖之役康郎山殉难身亡。明洪武帝旨“友贵以祔”。娶冯
                  氏为妻,生六官人、七官人。
一百零一世:六官人,友贵公之子。友贵公鄱阳湖之役殉难殁,皆弟七官人领义仆陈佐,扶
                  其母冯夫人,携其子良宾避难来楚陂,卜居木兰山北五里处的台子山
                  磁器窑,生息蕃衍,是为吾族迁居楚陂落藉始祖。配程氏,生子良宾。
            七官人,(后裔另谱)
一百零二世:良宾公,配程氏,生子二:玄范、德明。
一百零三世:玄范公,讳本,行一。(后裔另谱)。
            德明公,讳恕,行二。仕都阃,修德获福,一再传而,家声丕振,代有名儒
                  ,是为吾支始祖.元配晏氏,诰封淑人,生子一,珍;               
                                 继配袁氏,诰封淑人,生子二,瑞             
 、                                                          璧。
一百零四世:珍公,字儒为,行一,仕雁门关副使。忠勇任,死赐封鲁公。配胡氏,诰封孺
                   人。生子三:伯高、                                    
                               伯太.
                               伯昂。
            瑞公,行二,居湖北应山县寿山下。任明阳县令。(后裔另谱)。
            璧公,行三,居湖北新州阳逻镇。任阳逻镇副府。
 一百零五世:伯高公,行一,任吏部郎中。配颜氏,诰封孺人。生子二:惟恭、
                                                                 惟敬。
             伯太公,行二,任大理寺正卿,配吴氏,诰封孺人。生子:惟清。
             伯昂公,行三,殁於京,未详。
一百零六世:惟恭公,行一,贡生。配裴氏孺人,生子:有安(上)
            惟敬公,行二,武庠。            生子:有定(畈)
            惟清公,行一,秀监。配裴氏,  生子二:有宁(河)
                                                  有实(西)
一百零七世:有安公(上),武举人。配许孺人生子三:凤、鸾、鹏。
            有定公(畈),庠生。生子四:万、迪、宪、勇。
            有宁公(河),庠生。子六:珈、荛、训、瑀、爱、秋。
            有实公(西),

                         (满100世)友贵公23世裔孙尊宪整理
                                             2007-11-27


陈木清
在2008-7-30 17:37:30发表的
给陈木清写信 访问陈木清的主页 没有OICQ 120.4.92.214
陈月海\陈德金宗亲:您们好!
    我是安陆府南乡陈家沟人。
    请问那里可以见到《安陆陈氏概略》。
    请回复mq5256893@163.com

                       陈木清

                            2008.07.30

cyh
在2008-7-29 10:13:20发表的
给cyh写信 访问cyh的主页 没有OICQ 59.54.38.182
慎勇宗亲:
你好!因近日出远门刚回家,迟复为谦。
看了你发来的几篇序文,使我突然想起由江西吉安太和县进士陈和,原任广西全州知州,后升桂林府知府,又后因明靖难兵起,解组弃职,来湖广宝庆府新宁县南乡落业,其后人于清初迁至四川乐至县至今(此谱首是陈正明留给我的,他是陈毅元帅之堂弟)。该谱《世原》结尾处所载内容与你们谱序所述差不多,云:“伟生子三人,其长子的,的生胜,胜生锡,锡生思升、彦升(这与《义门陈文史考》所述略有不同,文史考:‘锡子丛,丛子思升’),迁南昌府市,数传而至宋末,当咸淳(1265/1270)时有千四。乃千四以上图阙有间矣,世次不可得而详。千四有弟兄三:千一、千二、千三(此三人后裔不详)。千四娶唐氏生子万一,元初人。万一娶妻李氏,生子三人,曰受五、受六、受九…余迁祖讳国宝,父则受五,母张氏也…壬寅(1362)从徐魏公征陈友谅以功授千户长,甲辰(1364)又从湖广分省参杨景取岳州,湖湘平,仍命守备岳阳。后引疾寓居城外穆家塘,复迁临湘万库里之张家山家焉…”由此得知你们同为思升公后裔,并且为同一支系,但是他们的谱也同样是“乃千四以上图阙有间矣,世次不可得而详”,也就是说从1062年至1270年这200年的世次漏缺不详。思升公后人很多,湖北石首有,河南信阳也有,谱系较完整的要数南昌县武阳镇开上陈村。这支人是由现南昌市万寿宫筷子巷直迁于此,其后没有再移动过。该谱堂旧贻字派:“思汝公延彦,才守孟仲季,德应瑞钧森,淮秀士良成,维以其学上,而一正于邦。”后续谱增贻字派:“绳祖绍世业,方能常济美,广衍庭义兴,光荣必懋超。”
开上陈氏现已传到“常‘字辈,其”学字辈人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出生的。这支谱系应该是完整的,然不知你们属同支人否?最好是你亲临该庄考查,方能查个明白。

                                  陈月海谨复于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