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留言本
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陈志刚-竟陵游子
在2008-12-16 21:14:40发表的
给陈志刚-竟陵游子写信 访问陈志刚-竟陵游子的主页 没有OICQ 117.63.39.83
昵称首字一定要是陈啊?呵呵 感觉不太好,
管理员回复:志刚你好,由于网站受到来自国外黑客的攻击,他们可以用随意的英语注入昵称,这样是为了更安全。

陈志刚-竟陵游子
在2008-12-16 21:12:50发表的
给陈志刚-竟陵游子写信 访问陈志刚-竟陵游子的主页 没有OICQ 117.63.39.83
月海老师:
  电话没打通,贵版艺文图片太小,建议同时附上按图片文章的抄件。
                      志刚

陈从班
在2008-12-15 11:06:23发表的
给陈从班写信 访问陈从班的主页 465475784 59.174.31.193
我籍贯湖北鄂州太和镇陈太村,现在外.小时候听老人说我们是义门陈姓后人. 最近看到网站 得知义们陈姓分庄很多. 那我们这一支又是那一庄分出来的呢? 麻烦各位宗亲 帮查一下,感谢!   --陈从班 15/12 2008
E-mail:ccban30@163.com

陈思远
在2008-10-26 11:07:49发表的
给陈思远写信 访问陈思远的主页 没有OICQ 58.55.20.57
明洪武二年,我祖哙公由湖北麻城相公桥太和里迁到湖北应城东烧香台梨树村老屋湾.距今600多年,形成了以梨树村老屋湾为中心的陈氏聚居地,目前族众达3000多人.据家谱记载,先祖开始(迁入年代不详)由湖北黄陂迁到麻城,洪武二年由麻城迁到应城,家谱断定本支是黄陂庄知通之后.我想请教各位宗亲,我们这一支是不是知通公之后?知通公后的世系是怎么样的??

陈洪宪
在2008-10-18 15:44:40发表的
给陈洪宪写信 访问陈洪宪的主页 没有OICQ 58.241.216.93
寻亲志愿者工作的八个步骤
-----我帮助上海宗亲找到亲人

一、接受委托
2008年6月29日,我收到一个电子邮件,上海昌禹兄委托我帮忙——寻根归宗。
全文如下:
发件人:"ccy008455 <ccy008455@163.com>" 
发送日期:2008-06-29 15:20:25
收件人:ptfq20660@163.com
主题: 寻根归宗相托求证
 洪宪宗亲台鉴:
最近浏览《陈氏谱谍资料网〉,有幸拜读大作,殊感亲切。依稀中似乎看到了寻根的目的地。本人陈昌禹,46年生,53年随父母别乡来沪,儿时对家乡家族所知甚少,只记得母亲常说老家在阜宁南乡东沟,50年代给老家写信的地址是:阜宁县沟墩区平民乡如友村(有段时间好像又改建湖县,以致后来我们填表籍贯一栏都是建湖)。家父曾告知家族的辈分排次如为德必昌,继后的辈分说过也忘了。家父71年去世后,老家就没什么联系了。添了下一代,也不知该如何排辈。多少年来一直想圆寻根梦,屡屡查询《陈氏宗亲网〉,查陈氏班辈表而不见收获。近期又上网搜寻,见洪宪宗亲多篇佳作赫然在目,大喜过望,便冒昧飞鸿以求证。
家父陈必森,无兄弟,有一妹。祖父陈德宾(45年去世),排行第四,三位伯祖的名号及家族后续情况均无所知。强忆儿时所见,我家东面一条河,从东向西并排依次是三伯祖大伯祖二伯祖的家。还记得有个堂兄叫陈昌武,好像后来去了新疆。
 希望以上点滴所述对归宗认祖能有所裨益。盼复。
即颂近祺!
                   ---------------游子昌禹拜托
二、先查家谱
兄长的事我不敢怠慢,不知这位昌禹是哪个门头的人,只好先查家谱。查陈德宾、陈必森。东门谱上没有,西门谱上也没有,中南门、中门谱上也没有,我没有南门谱、北门谱,只好慢慢来找。沟墩镇三合村也有个昌禹,1946年生,也是60多岁,东门四端祭人,显然不是委托人。
三、走访了解
2008年10月2日,我到沟墩镇三合村必儒家,说起昌禹寻亲的事,不知沟墩区平民乡如友村在哪?必儒叔,70岁不到,记得50年前在平民乡供销合作社做过瓦匠小工,平民乡如友村好象在建湖辛庄陈家桥东面5里。

四、沟通信息
于是,我发一个电子邮件给昌禹。
在2008-10-03,ptfq20660@sina.com 写道: 平民乡如友村,现在是建湖县辛庄乡陈桥村东边五里左右. 

昌禹:寻亲信息回函 
发件人:
"ccy008455" <ccy008455@163.com> 
时 间:
2008年10月4日(星期六) 上午09:24
收件人:
"ptfq20660" <ptfq20660@sina.com>
多谢洪宪宗亲费心!辛庄?可能!引我记忆起六十年代通讯址似为:建湖县辛庄公社生元大队第二生产队。作为佐证,倘若如友村与第二生产队地理上一致的话,便可确认“根”之所在。不知是否如此。
寻亲信息回函 
发件人:
"ccy008455" <ccy008455@163.com> 
时 间:
2008年10月4日(星期六) 下午13:06
收件人:
"ptfq20660" <ptfq20660@sina.com>
PS:忙中出岔,原意为倘若如友村生元二队与辛庄陈桥村东五里的场所三者在地理上是一致的话,那么便可确认吾根之所在。烦劳洪宪宗亲百忙中拨冗予以核实。
—游子昌禹再次拜托
五、实地采访
对寻亲信息回函 当时我不知道。10月4日8时,我决定走访辛庄西陈桥。经过简单的准备,骑自行车从阜宁县城出发经沟墩镇向西穿过曹塘村,越过韩堰桥,跨过渔深河桥,多次问路,约10点钟来到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在陈家桥头遇见一位80多岁朱姓老爹,询问50年代初沟墩区平民乡如友村在哪?朱老爹说,“陈家桥东五里有平民村,辛庄西五里有个裴桥村,就是五十年代的平民乡,到裴桥村去问。”于是我骑车向西,一路询问,中午时,找到裴桥村三组,拿出昌禹的寻亲信,走近一户有二层小楼的人家,打听谁家姓陈?谁知道陈德宾、陈必森?锅屋内走出一位40多岁年青人,说“知道陈德宾、陈必森,也知道昌禹其人其事,我是昌禹的堂弟昌松,是南门陈人,父亲在世时,两家常来往,现在中断联系三十多年了”。昌松请我进屋,问明情况,确认昌禹是失去联系的兄长。就这样,我帮昌禹兄找到了亲人。
六、报告喜讯
我来回骑车100多里,当晚到家后,我给昌禹发了电子邮件:
昌禹兄: 
    我今天骑100多里路找到你的老家——原阜宁县沟墩区平民乡如友村,现叫建湖县宝塔镇(旧名辛庄乡)裴桥村三组,找到你的三伯祖儿子必道、堂弟昌松(电话0515——86350269晚上联系)你说的事,他们都知道。大伯祖德富、二伯祖德顺、三伯祖德祥、你的祖父陈德宾。陈昌武二十年前搬到建湖住。请你与昌松联系。
                      阜宁:弟 洪宪 
                        2008年10月4日
七、来信感谢
第二天,我收到昌禹兄来电:
洪宪贤弟:
半纪悬念,喜从天降,期待既久,获之突然。素昧平生,敢劳贤弟倾心费力,骑车百里,胜如己为,百感交集,无限谢意夺膛而出。宗亲血浓于水,义门传统流溢,它日有缘相遇,定当举杯感谢,互诉衷肠。
——————愚兄昌禹长揖相谢于2008年10月5日 (吾电脑技能不过关,弄不出换行格式,失敬勿怪。) 
八、祝贺认祖归宗
向昌禹兄发出祝贺找到亲人的电子邮件。
当好志愿者的体会感想。要求做到:诚心诚意、多动脑筋、不怕吃苦、助人为乐。
到此,我帮昌禹寻亲圆满完成任务。愿亲戚要常走动,愿宗亲常来往。

江苏阜宁 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2008年10月7日

                  谢洪宪宗弟  
 
言犹未尽,凑诗一首,韵律随意,聊表寸心   
                      
                      魂牵梦绕故土情
                      五十五秋别又寻
                      乡村渊薮迭易号
                      世事沧桑疏传音
                      悉讯几番查族谱
                      骑车百里访宗亲
                      陌路尤彰情义重
                      寻根梦就倍谢君
ccy008455 <ccy008455@163.com

上海  陈昌禹2008-10-10 19:35:57





陈洪宪
在2008-10-18 15:37:28发表的
给陈洪宪写信 访问陈洪宪的主页 没有OICQ 58.241.216.93
一 访 陈 家 桥
陈家桥是江苏省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的一座桥,村因桥而得名。元朝末年地名叫淮安府盐城县庙湾镇殷家庄,明朝洪武初年,苏州阊门人陈兴一因避兵乱从兴化县昭阳迁居殷家在,娶殷氏为妻,在此落户,成为庙湾(阜宁)陈氏一世祖。
兴一公热心公益事业。为出行、劳作方便,兴一公自筹资金在村西河道上造一座木桥,过往行人称之为陈家桥而渐忘殷家庄也。民国时地名改为阜宁县沟墩区(第七区)西陈桥。解放后划归建湖县管辖,改名辛庄乡陈桥村。
兴一公耕读传家,艰苦创业。以陈家桥为基地,参与明朝洪武年间黄海滩涂的大开发。以沟墩为中心,二十里长地面,南起南陈庄,中到前陈庄,北止北陈庄,购买了数百亩草滩地,兴一公骑一匹白马每天往来于陈桥与滩涂之间,带领三个儿子,围垦造地,引水冲碱,置办牛车,灌溉种植水稻,将苏州的先进文化引入陈桥,是当时人们学习榜样。
兴一公长子彦刚、次子彦高、三子彦广,继承父志,也是开发沿海滩涂的有功之臣。殷太君死后与兴一公合葬,彦高、彦广死后也葬在陈桥。因此陈家桥是当今十数万陈氏子孙的根。
兴一公的子孙目前已传到二十三世,在世十多万人,六百多年间,陈氏子孙人才辈出,或彰显于朝廷,或闻名于民间,或威震敌胆,或造福于人民。
仅明清两朝,据阜宁陈氏八修谱记载,兴一公后裔产生武进士1名,太学生164人,优贡生1人,例贡生11人,附贡生6人,岁贡生3人,廪贡生1人,佾生1人,邑庠生24人,武庠生23人,郡庠生23人,登仕郎62人,军功五品衔4人,军功六品衔1人,郡增生3人,邑增生2人,邑廪生2人,儒林郎4人,正二品资政大夫1人,从九品12人,合计349人/次。
例如,友敬公四子陈贤(兴一公四世孙):“公尚义,胆略过人,族中逋租积五百余金,力不能输,慨为代纳。往村猝遇虎,众皆惊逸,公独弗惧直前,已为虎噙至空处,置而坐之,公乃乘间力绝其外肾,虎立毙,公得无损,其智勇兼备有如此者。” 事迹载庙湾镇志,载入阜宁县志(见阜宁旧县志第181页)“贤字文整,好义有胆略,族多逋欠,贤代输之,岁以为常,数至巨万。偶村行遇虎,从者皆逸,贤当道立曳之去,贤乘间伤虎(外肾),虎毙,贤无恙。”;
例如,民族英雄松窗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散私财、募乡勇,协助官军在蛤蜊港打死倭寇三千多人,烧毁敌船二十余艘,解救妇女数百人,朝廷赐与“孝义格天” 匾额悬挂宗祠大殿内,事迹载庙湾镇志;公生明弘治辛酉年,卒明万历庚辰年(公元1502——1581年)寿八十。 
近代,兴一公十三世孙、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陈立基率弟立仪、立蒸、立峰等人,同治元年在射阳河南岸,范公堤末,以鸟枪土炮抵抗捻军南渡,夜袭捻巢,夺其旗鼓和一门捻炮,捻惊遁去。陈如意、为瑄等五人分别被朝廷以军功授五品、六品衔,这就是著名的射阳河口阻击战,载入阜宁县志;武进士陈为绮是光绪帝带刀侍卫,与洋人比武,武功绝伦;
又如,督军参赞陈达森,清咸丰、同治参赞军机二十余年。讨袁功勋陈如梯;抗洪救灾英雄陈之长;陈允儒捐资赈灾、独修景云桥;中华民国两届省议员陈为轩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
现代,兴一公后裔中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层出不穷,出现大批复合人才。很多人走出国门,分布港、澳、台和海外。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国议员陈如宗(字伯盟),光绪三十三年从日本留学回国,是孙传芳的高参,督办淮河、黄河疏理工程,被苏北、皖北、山东人民称为“大善人”;海军少将陈德鸿任总指挥,率领中国科考队三次远赴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陈必亭,原江苏省副省长,后任国家煤炭部神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军中骄子——海军陆战队旅长陈昌锋,曾留学德国联邦国防指挥学院,是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带出一支敢打必胜,威震南疆的两栖铁甲雄师、、、、、、
陈桥村是因兴一公造桥成名,也是二世祖彦刚公衣袍之地,是庙湾陈氏的故乡,具有独特的陈氏文化,是十多万兴一公后裔梦怀萦绕的圣地。
最近几年,各地兴起寻根问祖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归国认祖归宗,祭扫祖墓,引发新一轮招商引资开发故乡的热潮。
笔者2006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河南省淮阳县参加姓氏文化节,感触颇深。淮阳县政府以陈胡公古墓在淮阳这一独特资源,成立陈胡公文化研究会,开发陈氏文化产业,吸引海外投资数亿元、国内陈氏后裔捐资数百万元,兴建包括陈胡公陵园等一大批人文景点,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展现出骄人业绩。
江州义门陈氏也独辟一径,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在偏僻的德安县义门陈村投资三百万元兴建义门陈文史馆,修古墓,开发义门陈文化;cctv-4《走遍中国》专访义门陈村,2008年4月8日六次报道《义门传奇》;2008年5月吸引海外投资,筹备拍摄四十集关于江州义门陈故事的电视剧,兴建拍摄基地;筹备中国庐山——德安义门陈文化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导引义门陈氏后人回家看看。
基于上述认识,我对陈家桥的今天倍感关心,不仅仅是恋祖情结,总想回陈家桥看一看,走一走。
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我从阜宁摸到沟墩镇二尧村,距陈家桥仅几里路,因摸不着路且天将晚,半途而返。
2008年国庆节,我又一次萌动访问陈家桥的想法。10月4日一早,我经过简单的准备,骑自行车从阜宁县城出发经沟墩镇向西穿过曹塘村,越过韩堰桥,跨过渔深河桥,多次问路,约10点钟来到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北。上街向西一望,一座小水泥桥,呈现在眼前。我迈步上桥,细细品赏风景。小桥长约18米,宽不到二米,为水泥结构。桥下小河流速缓慢,河两旁长满水草,轻度污染,河岸两旁生长杂树乔木,河宽约15米,是渔深河的分支。站在桥上望东瞧,小街宽约八尺,路崎岖不平,房屋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的一层砖木结构,略显破旧。桥西原是汪田,现有六、七户人家,散居在路两边。我来到桥西,在路南第一家小锅屋门前,只见一位不到60岁老夫人在做饭,我上前打听兴一公祖坟位置。这位老人请我入屋坐下,告诉说:“我家就是陈氏祖坟看坟人的后代,听婆婆说过,老太爷叫陈如雨,陈氏东门人,伯盟公派如雨公到陈桥看祖坟,耕种三亩地补贴家用。陈如雨生七子,公公叫陈为奇,三叔公迁建湖县城,五叔公迁辛庄,其余都在陈桥居住。丈夫叫陈德忠,年近60岁,子孙都在外打工。兴一公、殷孺人合葬墓及其次子彦高公、三子彦广公坟墓,文革期间被人挖毁,墓地就在南边60米处,三十年前被徐姓村民建三间平房。陈家桥早先是木桥,后改造为水泥桥,今年又拆掉,新建小水泥桥,越建越小。”
这位老人,按辈份比我高二世。字派:如为德必昌。我是昌字辈,该叫奶奶了,按孩子叫应是陈老太。我告别陈老太,从她家南院向南走了50米,在中间一户人家锅屋门前穿过,来到南面徐姓正房东山头,只见一位50多岁夫人在屋前田间劳动,我上前打了招呼,说明来意。徐嫂介绍到:“我嫁到徐家已三十年,公公叫徐德言,丈夫叫徐曙东,没听说过有古坟墓,结婚前房子就有了,什么时候建的不清楚。每年清明节前,有个老头来到这里,跪下磕三个头就走。”我前后打量,徐家屋基东西长约40米,建三间红砖墙瓦房,门朝南,西边建二间锅屋,门朝东,门前筑有水泥地面南北宽约三米,向南五米是低洼的菜园,再向南是水沟,东边是河流,地理位置与六修、七修家谱所绘图形差不多。
我向徐嫂及众邻居介绍兴一公及其后裔的故事,介绍三座古坟的历史,以及被人挖掘的往事。征求徐嫂同意,我在锅屋南山头坝子上摆上一瓶酒,二个苹果,一包饼干,一瓶绿茶,跪下向东北方向磕三个头,烧了一迭纸帛。刚才还无风,火起后,一阵旋风将纸与火刮起,好象祖宗显灵。我打开家谱绘的墓图,祈祷祭文: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妫满胡公,福泽绵长。陈完奔齐,避难开疆。田轸复姓,颖川郡望。
陈寔聚会,德星建堂。霸先禅位,陈朝继梁。叔明避隋,陈氏辉煌。伯宣义门,九州名扬。洪武赶散,兴一垦荒。祖宗荫祐,族兴家旺。缅怀先祖,功德颂扬。彦刚亲仁,辈出贤良。友敬尚义,流风余闾。英公积德,光前裕后。
松窗抗倭,孝义格天。保家卫国,歼敌三千。
可聘慈善,知无不为。立基爱武,同治驱寇。
正諴笃信,兄友弟恭。伯盟善人,治河功著。
沟墩红董,树屏留名。为恩九品,办事公允。
少康善文,导淮助理。海云仗义,智救抗属。
冠武冠华,抗日上前。冠城冠湘,孝悌著名。
洪宪正义,侠骨凌然。反腐维权,抗战八年。
东门八祭,瓜瓞绵长。枝繁叶茂,子孙泱泱。父义母慈,子孝心顺。二十余世,和处笑喧。
舜有盛德,为德必昌。惟我陈氏,世袭义风。今逢盛世,坟前祭祀。掬诚敬祖,福寿永昌。尚飨 。
我磕三个头后,收拾物品放入包内,起身告辞。
在陈家桥头遇见一位80多岁朱姓老爹和一个穿红色扣子衫的年青人,我说500多年的古墓毁于“文革”,深为可惜,应该恢复保护,开发陈氏文化,通过招商引资,改变陈桥旧貌,年青人不以为然。
约11点钟,我离开了陈家桥。
兴一公及其儿子是建设陈家桥的功臣,他们的坟墓被毁,不仅仅是陈家的耻辱,也是当代陈桥村人的损失。
庙湾陈氏一世祖兴一公、二世祖彦刚公、彦高公、彦广公、三世祖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四世祖英公、贤公、五世祖釜公、松窗公的古坟存世数百年,历经明、清、民国、日寇伪政权,都能保存下来,却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令人深思。挖人祖坟,假以破四旧、搞开发、修道路,借口固然很多,毕竟做的是缺德事,是强盗、土匪行为,遭人痛骂。
我想观念愚蠢、落后才是最可怕的。弘扬陈氏文化,改变陈桥旧貌,首先是观念更新,这是我初访陈家桥的体会。                                                                                                                                                                                                                                                                                                                                                                                                                                                   阜宁陈氏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手机  13004497930
          2008年10月5日

陈洪宪
在2008-10-18 15:35:04发表的
给陈洪宪写信 访问陈洪宪的主页 没有OICQ 58.241.216.93
阜宁陈氏宗祠记
——关于宗祠 檀香树 蟒蛇的故事
民国二十年,江苏阜宁县沟墩区东圩地界有一块风景胜地—— 陈氏宗祠。据老人说,此风景胜地开发约有六百年历史。
陈氏宗祠风景区占地二百多亩,南临东圩伯盟公陈家大院,距沟墩镇小街七里地;东距范(仲淹)公堤、串场河约30米;西临窎沟帮、渔深河;北枕番身河、中陈庄古渡口。风景区内,南有库墩——烽火台,高出地面约1米,面积数十平方米,是古代劳动人民防水灾、海啸的避难地;
烽火台向北250米有一个占地约五亩的池塘,夏天塘内长满菱角,栽有河藕,蛙声阵阵,荷香袭人;
池塘向北是陈氏先祖墓地:兴一公二世孙彦刚公,三世孙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四世孙文整公是中门始祖,五世孙松窗公是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著名的抗倭英雄等人在此安息。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常年郁郁葱葱;这是以松柏为主的古树林,占地三、四亩,松树有笆斗粗细,高耸入云。树林内有一株檀香树,在红豆、相思树、女贞子、无花果等寄生树木中鹤立鸡群。当人走近陈氏宗祠,会感到悠悠凉风伴随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松柏、檀香树传说是明朝永乐年间彦刚公与其子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所栽;檀香树下,常有一条巨蟒(笆斗粗细,约三至四丈长)在休闲纳凉,据说栽种檀香树时就引来巨蟒,树蟒常年相伴。巨蟒蛰伏林间、池塘,从不伤人,也未见它伤害家禽、家畜,非常温顺,与人类和谐相处数百年。有人说檀香树和巨蟒是陈氏家族的保护神,保佑族兴家旺,子孙蕃昌。
传说清朝末年,串场河东有一姓吴的老汉,家中要办喜事,天未亮,吴老汉欲到沟墩挑干面(阜宁人称面粉为干面),从中陈庄乘渡船来到串场河西,上岸后被疑是“黑乎乎的圆木段”所拌,跌了一跤,爬起来埋怨道:“谁家把树段放在路口害人!”手一摸“树段”冰凉。定睛一瞧,是一条笆头粗细的巨蟒,蟒头埋在串场河里呼隆呼隆的喝水,蛇身和尾巴在岸上,一动也不动,丝毫没有伤人的意思。吴老汉吃了一惊,忙躲到高处。只见巨蟒喝足水,慢慢蠕动,掉头向西边檀香树方向而去。古时串场河川流不息,运盐、运红草、运农副产品主要靠船运输,河水未受污染。巨蟒不喝池塘水,来回一百多米,半夜到串场河喝河水,这是动物保健的长寿之道,故与吴老汉有此一遇。吴老汉看到巨蟒,毫发未伤,是福气,活到七十多岁,这是后话。
陈氏先祖墓地东边是陈氏宗祠,紧靠马路,马路边古桑树排列成行,是北门陈人所栽。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初年,由兴一公十一世孙维均公等人初创,并由兴一公十世孙楚南公等创置公产维持,历经多次修建、扩大,如六修谱图示(1877年)二进两厢四合院,前有围墙,前厅门房门楣上书写“陈氏宗祠”四个大字;中厅为议事厅,是办公、开会、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厅中高悬“孝义格天”牌匾,是明朝廷对五世孙松窗公抗倭功劳的奖赏。第二进后厅是“德星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平时是子弟读书的陈氏学堂。前厅、后厅没有砖墙,四周用木结构相隔。宗祠两厢是仓库、宿舍。宗祠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四梁八柱,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民国八年初,兴一公十五世孙伯盟公主持族务,扩建宗祠,形成三进两厢格式,见七修谱图示。
据中门十八世孙子安族叔(现年81岁,教师)说,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宗祠德星堂内读私塾,老师是前清举人东门雨霖公,第一堂课是做(文言文)作文,题目是孝,雨霖公修改作文后,要求子安背诵,至今记忆犹新。雨霖公是兴一公十七世孙,当时70多岁,曾参与编辑《阜宁县志》(民国庞友兰版),是有学问的人。宗祠看门叫陈大龙的人,在后进东厢房住,开个门朝东,经营杂货店,兼营园艺,种植花草树苗出售。
民国二十年秋祭,1000多陈氏宗亲汇聚宗祠,六门共祭先祖,场面十分隆重。据先祖母成太夫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我讲,她当年不到三十岁,全家坐船到陈氏宗祠祭祖,串场河数里长的河面停满船只,岸上停满轿子、马车、马匹、驴子,还有轿车。参祭的人个个穿戴整洁,如沐春风,笑容满面,欢聚一堂,颂扬先祖功德,交流亲情。祭毕,摆酒宴七、八十桌,吃喝不要钱,用祭产公款开支,临了,每人还带走三个馍以示吉庆。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日寇101旅团侵犯沟墩,国民党政府89军33师、57军111师奋勇阻截三昼夜,以伤亡1000多人代价,打死打伤日寇数百人,终因实力悬殊,沟墩沦陷。1938年5月的一天,日寇下乡扫荡,在串场河东南坎村河边,打死村民陈士金,烧毁牛车棚,射杀耕牛,激起民愤。附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上海小刀会成员杨四率领下,以保家师、“活线(神枪)手”为骨干,用土炮、鸟枪袭击、炸毁日寇小汽艇,打死打伤日寇数人。为防日寇报复,乡民安全撤退西官滩(今天的白水塘)芦苇荡。同年六月初三,日寇组织100多人下乡打荡,烧毁了陈氏宗祠东厢房、东圩陈如祝等人的房屋,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串场河两岸一片火海,老百姓损失惨重。
1939年3月4日,日本鬼子北支那部队世川旅团1000多人第二次侵占阜宁,并派兵驻扎沟墩,这批日本鬼子,奸淫烧杀,见物就抢,无恶不作。日本鬼子发现陈氏宗祠西边松树林内有棵檀香树,如获至宝。他们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珍稀树种,在佛教领域里被誉为“神圣之树”,在风水学里被誉为“招财之树”,在澳大利亚被称为“摇钱树”,在日本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皇室之树”。同时他们知道檀香木具有防腐作用,是仅次于象牙的贵重木材,叶、根、碎材,可以提炼檀香精油,俗称“液体黄金”,是做高档香水的原料。于是,日本鬼子公开抢劫,将这株古檀香树连根挖走,临走放火烧毁了陈氏宗祠和古松、古柏树林。巨蟒见檀香树没了,失去依靠,盘桓数日,悄悄地走了。据当地老百姓传说,有天夜里,巨蟒恋恋不舍,东下串场河,向北经射阳河东归大海,向东海龙王控告日本鬼子的暴行。
陈氏宗祠、檀香树、巨蟒从此消失。文革中彦刚公及其子孙古墓被毁坏,抗倭英雄松窗公“孝义格天”匾额也不知踪迹,但陈氏宗祠、檀香树、巨蟒的故事在陈氏宗亲口中、心里代代相传,告诫子孙要不忘国耻家恨,努力工作、学习,精忠报国。

  阜宁陈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2008年10月2日



陈洪宪
在2008-10-18 15:31:49发表的
给陈洪宪写信 访问陈洪宪的主页 没有OICQ 58.241.216.93
英公陵园被毁记

    陈氏东门始祖英公陵园原址位于阜宁县沟墩镇南坎村海岗路西,南邻南舍庄,北毗中陈庄,占地约四亩,墩台高于地面一米以上,1877年六修谱图记载,东西长十六弓、南北宽十五弓。葬有英公祖孙三代,三座大坟从东向西分别是:英公墓、釜公墓(英公长子)、贯公墓(釜公三子,六也祭、三达祭始祖)。祖训云:积善之家松柏连云,不善之家荆榛礙道,陈氏先人邱墓只求高厂幽洁之处不求福荫,为人后者,慎勿侈谈地理而不循乎天理也。古坟周围遍植松柏、冬青、紫荆、梧桐等树种,坟前各立石碑,高1.2米,宽约80公分,刻有阴文正楷字。
    英公,字文泰,友敬公三子,彦刚公孙子,兴一公曾孙,明朝景泰、成化年间人,生卒不详。陈氏宗谱初修谱(公元1619年)对英公的评价很高:“公光前裕后积德累仁,承新灶之贻谋,藉先畴而扩大,生平重实际,戒虚荣,笃行尚义,汛爱亲仁,凡关名教善举,知无不为,为无不力,至今流风余韵闾里。犹钦其子孙之蕃昌,以为修德之报云。”原配高孺人,继配程孺人,生子二:釜、谷。英公是陈氏东门始祖,与四弟贤公(中门始祖)是当时陈氏六大门的领袖人物,前陈庄中陈庄创始人,兄弟一文一武,造福乡闾。昔日盐碱地,只长盐蒿,太阳一晒,遍地冒盐硝,不长庄稼。苏州阊门移民兴一公的长子彦刚才识过人,率领其长子友昂、次子友忠、三子友敬、四子友信、孙子数人采取开深沟爽碱,或引河水冲碱,或抬高垦田高度,四周夯实成围堰,中间田用淡水泡,施以青草等草料成沤田,置办风车、水车,一年一熟长水稻,亩产达600斤以上,在前陈庄、中陈庄成功推广。
    釜公,英公长子、字国章,兴一公五世孙。原配戴孺人,继配张孺人,生子六:班、珏、贯、住、库、湖。釜公是明正德年间人,生卒不详,晚年正值倭寇侵犯庙湾烧杀抢掠。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在堂弟松窗公(时58岁)率领下,散私财,募乡勇,兄弟子侄团结一心,准备抵抗倭寇。同年六月,釜公率儿孙在松窗公领导下,协助官军在蛤蜊港大破倭寇,用鸟枪土炮打沉贼船二十余艘,歼灭倭贼三千余人,救出被掠妇女,残寇数百人遁去,逃入大海。此战此事阜宁县志有载,四子住因战功迁外。
   贯公:釜公三子,字邦翼,兴一公六世孙。配李孺人。生卒年月不详。
    据中门子安族叔讲,英公陵园有近五百年历史。春秋二祭,东门族亲亲临陵园祭祖焚香、非常隆重。民国二十年,东门续修支谱告峻之前,昭告列祖列宗,祭文见东门续修支谱,由陈氏族长十五世祖伯盟公(中华民国众议员)主持,对英公陵园重修,扛土筑台,并砌了三间土墙草盖房屋,派六也祭族亲陈德水一家看墓管理,费用由东门筹集,德水耕种附近祭产贴补家用。德水生三子:长子必伍、次子必仟、三子必例。今年81岁的子安族叔孩童时,秋天常到英公陵园采集紫荆树红色花粉。
    1938年5月1日,日寇占领沟墩、阜城,时常下乡扫荡,小汽艇常驻南坎村旁串场河里,烧杀抢掠,在串场河边打死南坎村村民陈士金,射杀耕牛,烧毁牛车棚、激起民愤。1938年农历5月,附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用土炸弹、土炮袭击日寇汽艇,打死打伤日本鬼子多人,炸毁小鬼子汽艇。同年六月初三,日寇对小马庄、南坎村扫荡报复,在串场河西烧毁包括陈氏祠堂东厢房、东圩陈伯盟、如祝兄弟等人的房子,串场河东也未能幸免,陈德水家三间房子、草堆、车棚(提水灌溉用)等都被烧毁,德水一家向东逃难避灾,英公陵园虽未被日寇毁坏,但从此无人管理。土改时德水长子必伍在本村村东分得田亩,在村东安家,必伍职业是地理先生,生三子,活到86岁。
   “文革”中,大约在1967年秋,中国大地掀起挖古坟阴风,包括包拯、岳飞、海瑞、炎帝、孔子等人的坟墓被挖毁,焚棺焚骨扬灰,惨不能堵。世上最坏的人莫过于挖人家祖坟,英公陵园也未能幸免。当时阜宁县、乡、村政权陷于瘫痪,少数坏蛋打“造反派”旗号胡作非为。据调查,先是串场河西的“造反派”毁了彦刚公及其四子友昂、友忠、友敬、友信的坟,毁了中门始祖贤公、抗倭英雄仓公的坟;串场河东的“造反派”也掘开英公陵园的三座古坟,挑出数十担白石灰,棺材板厚约十公分,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有村民将三公的骨殖移埋到村东梨园内,没留标志,即现在南坎村医务卫生室东北约80米杨树林内。墓碑被村民移到南舍庄南河边码头,字朝下,作挑水码头,现仍存在。
   笔者当时十三、四岁,1967年秋曾亲历目堵戴红袖章的农民在沟墩北大墩苗圃,挖掘陈氏中门的二座古坟,直径约5米,深约3米,棺材已朽,只掘出几条鳗鱼。
   上述古坟,是阜宁(庙湾)陈氏先祖的坟墓,他们生活在明朝前期插草为标、开垦盐滩荒地的年代,在黄海边艰苦创业,是开发阜宁有功的先民。
   现在各地正为文革中愚蠢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古迹旧貌,供人参观怀旧。喝水不忘掘井人,陈氏后裔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努力修复彦刚公、英公陵园,不忘先祖功德,为开发阜宁的有功先民竖碑立传。

    阜宁陈氏兴一公支系十九世孙:陈洪宪
               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