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黄海明珠
在2021-05-25 06:50:25发表的
江苏滨海陈氏探源
陈其华 陈国联 陈 凯
编者按: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编史修志的角度看,姓氏的研考和族谱的编修,都可以为史志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佐证(当然,我们也应防止有人借此去搞宗族主义)。我县的退休干部陈其华、陈国联等同志从挖掘中华姓氏资料的积极意义出发,做了许多调研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现将其近作《滨海陈氏探源》择要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常听一些宗亲说:“我与你不是一个陈”。过去不了解全面情况,觉得这话也对。现在,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错了。全中国、全世界,只要是姓“陈”的都是一个“陈”,都是陈胡公满的后代。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代系关系,都是以陈胡公满为第一代起算。
陈胡公满是谁?他原名妫满.祖籍燕山附近沩水(“沩”演化为“妫”,表示当时还处于母氏社会)。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1150年,农历10月15日日。父亲名叫阏父,是制陶专家,担任过周武王的陶正官。周武王将大女儿太姬许配给妫满,把原始陈丰氏部落的发祥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划为诸侯国陈国,任命妫满为陈国国王。后又以国赐姓。于是妫满成了陈姓的得姓始祖。距今已有3100多年。妫满病逝于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94年)农历正月l5日,享年56岁,葬于淮阳县城郊。后来,周王朝又追封他为胡公,因此,得名陈胡公满,后人也有称其为陈胡公或胡公满的。
河南省淮阳县人民政府从振兴经济的大目标出发,加大改革步伐,为满足全球陈氏子孙谒祖的需求,从l992年开始,在陈胡公墓周围征地651亩,引资、投资合计2000万元,建设陈胡公陵园。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陈氏陵园,已逐步建设成为旅游胜地。著名华侨陈嘉庚的侄儿陈永和捐资34万元,将陈胡公的墓修建一新。陈胡公祠堂已奠基兴建,中国陈氏宗亲会淮阳总会决定从2003年起,将每年的公历l0月I5日定为陈胡公诞辰公祭日,l0月份为公祭月。
滨海县境的陈氏,经过考证,较大的支系有8个。其中,多数来自苏州,也有来自江西的,都隶属于义门大支系;也有来自山东的,隶属于颖川大支系。具体有:
一、阜宁北沙陈氏(曾为淮东陈氏,不妥,今仍恢复原名)隶属于江西江州义门大支系。1368年春天,第84世的陈大昌又名德昌、天鹏、昶).传说是元军中某一支军的副将,由江西败走山东.躲进微山湖中的一座茅山,隐姓埋名,后不知其终。朱元璋大军再次北伐,陈大昌眼看形势危急,命第三个儿子陈益(也用逸,又名少昌)到昆山、苏州一带找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文杰、文礼。陈益摸了个空,打听到两位哥哥已于不久前洪武赶散来盐城一带,尾随寻找,没有找到,最终在淮河人海口的今阜宁县北沙镇驻足定居。
陈益的儿子辈单传孙子辈兄弟5人,老大陈铭的孙子辈文职、文厚、文兴兄弟三人大约于l520年左右去山东省境谋生,一直杳无音讯;老二陈镛的子孙仅有少数居住在天场乡境,绝大多数居住在今响水县的黄圩乡一带;老三陈钊的子孙主要在大套乡的永华村一带;老四陈钦的子孙主要居住在陆集乡的陈庄一带;老五陈锐的子孙繁茂,主要居住在大套乡的外套、洪林.天场乡的张桥等村和东坎镇的陈滩村及滨海港镇一带。
1570年左右,陈钊的后代第91世陈大奎迁居外套西庄;陈锐的后代第91世陈仰桥、陈念桥、陈奉桥兄弟三人迁居外套东庄。外套,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随着滨海陆地的向东淤涨,后人沿着废黄河(含淤黄河、中山河)两岸向东迁移。族众约8000户、26000人;其中滨海县境约有4000户,13000人.这支陈氏到第98世,开始明确辈分用字:宗、正、宣、鸿(宏、志、师)、法(国、明)、其(必、如)、盛、德、一、体、尊、崇、根、本、乃、立等。现已传至第107世。
二、阜宁板沟里(今阜宁县硕集乡境)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该支系由三个并列的同为第84世的一世祖陈卫馨、陈宗信(陈诚)、陈仲惠组成,实为三个支系,后因合并修谱、帮此谱也可称为“三公一谱”或“三支一谱”。
陈卫馨与陈仲信(陈诚)、陈仲惠亲兄弟二人是堂兄弟关系。祖籍都在江西省吉水县大树村(俗名义狗庄)。陈卫馨与后两兄弟并不相识,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大败陈友谅,陈姓族人为避免受株连迫害,四处逃散。陈卫馨兄弟三人,老二陈天差去了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老三陈乡吉来到盐城。陈卫馨先落脚到江苏省山阳县(县府在原淮安县今楚州区),明永乐十一年(1413)迁居板沟里(今阜宁县硕集乡境),以后又迁到庙湾(今阜宁县阜城镇条河村)以煮盐为生。陈仲信的亲名于原(元)祖父名从喜。他兄弟5人,仲恭、仲宽仲信、仲敏、仲惠。陈仲信生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陈卫馨小50岁,永乐十一年(1413)任福建清流县(今属三明市)知事,第二年被调至京师吏部(中央主管人事的部门)任员外郎,几个月后调任礼部的外交官员,同年秋天随中官(太监)出使西域。永乐十四年(1416),陈仲信以首席外交官的身份再次出访西域,当年冬返回,年底又升为湖广行省长沙知府;永乐十七年调任两淮盐运同知,即盐运副使(使署设在扬州),同知署设在淮安,分管淮北盐务,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陈卫馨的儿子陈思宗相识,时陈思宗任庙湾场首甲(又名总催.也是盐官。陈仲信(陈诚)积劳成疾,永乐十七年冬天病逝于淮安盐运同知署衙内,时年46岁。陈卫馨、陈仲信、陈仲惠的后人先在今阜宁县的硕集乡和阜城镇一带定居,以后又逐步向滨海县的通榆、五汛等乡镇移居。这一支系约有族众13000户,50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l0000户,35000人。这一支系从第l01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开始用的元、克、宝、子四字,同为第l01世;以后的一个字表示一世:恒、乃、德、允、锡、嘉、名等。现已传至第l07世。
三、阜宁朦胧(今阜宁县东沟镇境)陈氏。阜宁朦胧陈氏,隶属于江西怀玉陈氏的一个支系。这一支系的家谱编修的时间最早、次数最多,从陈胡公到当今的第ll0世的陈克友、陈克端等人,代系脉络清楚。家谱中史料记载,这一支系的开山祖陈逵在唐开末年,从睦州释官返乡,息肩于信之辉山黄釜社,后迁怀玉山下隐浆社居之。《怀玉陈氏宗谱》是南宋宰相陈康伯请旨,孝宗皇帝御旨史官编修的龙头金线谱。
1276年,元兵南侵,第88世有兄弟4人(岑、嵚、岩、岳)因避战乱,四处迁散。后来,岑迁苏州、嵚迁吴淞.岩迁靖江,岳迁马巷。l507年.陈岳的后代第96世玲、珑二兄弟,都由马巷迁居丹徒县。l656年,陈玲的后代第l01世的陈君锡、陈君美兄弟二人由丹徒县迁到山阳县的朦胧(今阜宁县东沟镇境)。1693年,第102世的陈西武由阜宁朦胧迁到周景港。1754年,第104世的陈士高由周景港迁到阜宁县的仁和镇(今属滨海县东坎镇)。到第l05世,陈洪远、陈洪林、陈洪茂兄弟三人分家析产后,子孙有的迁居东坎周围:有的迁居陈涛乡的东陈庄、西陈庄、南陈庄;有的迁居蔡桥乡的吴场。另有第105世的陈洪彩的子孙由阜宁朦胧迁居响水七套和糜湾。还有105世的陈洪贵的子孙,由阜宁县的朦胧迁居建湖县的上冈。不久,又由上冈迁居到滨海县通榆镇的三埝。这一支系族众约1000户,4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850户,3500人。从第106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万、人、秉、道、克、绍、先、盛、大、光、辉、庆、永、延、维、学、晋、升、咸、式、善、泰、临、恒、益、豫、家、传等。现已传到第114世。
四、阜宁羊寨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兵荒马乱。约于l365年.第87世的陈恒昌因避战乱,带领妻儿由苏州阊门外向苏北逃难。陈恒昌死于途中,老太王带领5个儿子继续北逃.到今阜宁县羊寨乡的淮河边驻足定居。1600年前后,子孙都迁到今滨海县东坎镇的孟舍村,开创小陈庄。孟舍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子孙有的迁居县境的八滩、滨海港镇、振东、五汛等乡镇;有的迁居今响水县的大有镇、阜宁县的沟墩镇;有的迁居射阳县的六垛、四明、临海等乡镇。这一支系族众约有3000户,lO000人,其中居住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000户,7000人。从第l00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长、继、高、乃、进、宗、学、古、训、斯、可、为等。已传至第107世。
五、滨海下旧河(正红镇)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1368年春天,第84世的陈西岐(凤仪)从苏州阊门迁居今阜宁县城北乡的屠家舍,插草为标,开始农耕生活。1430年前后。第86世的陈福斋、陈盈斋、陈轩斋、陈瑞斋兄弟四人,一同迁进今滨海县正红镇的下旧河村。下旧河成了该支系的发祥地。他们的子孙,后来有的迁居东坎镇、正红镇、五汛等乡镇。明万历年间的1580年前后.第91世的陈汉相当上国医,进北京城居住。如今,他的后人有1000多人定居在北京城内:族众约有4000户,15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200户,8000人辈分用字是:西、以、斋、甫、安、凡、子、汉、必、我、所、允、士、大、廷、(单字)、云、三(殿)、如、人(为、维)、之(德)、有(必)、德(敬、昌)、乃(尚)、光(志)、家(有)、邦(方)、增(克)、荣(家)、益(法)、誉(祖)、永(锡)、庆(汝)、和(善)、祥(良)等,已传至第l07世。
六、滨海昧洋(正红镇)陈氏。隶属于颖川大支系。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军败北。朱元璋第一次挥师北伐,山东省境的陈氏四处逃散,青州郡诸城县第83世的陈国祖、陈国臣兄弟二人带领全家老小迁来江苏省的庙湾场(时隶属于山阳县,今隶属于阜宁县)安家落户。
1430年前后,第85世的陈永泰、陈永新堂兄弟二人又回迁到山东省的诸城县。1530年前后,陈国祖的六代孙,即第88世的陈树龄、陈树序、陈树渡、陈树济兄弟四个迁居江苏省中部的仪征。l650年前后,第93世的陈士(世)惠迁来今滨海县陈铸乡的昧洋村。现今,仍有l0个门支的人定居在发祥地昧洋。300多年来,这一支系的族人大体上沿着射阳河两岸搬迁。当今,除少数人迁居省外.大多数人居住在滨海、阜宁、射阳三个县。族众约有6000户,21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200户,8000人。第87世的陈伯雄约于1500年写过“祖迁记略”,但未见其文。这一支系从第98世开始,有了明确的辈分用字:起、应、志、增、嘉、、德、宏(洪)、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等,已传至第l06世。
七、滨海联盟陈涛乡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1450年前后,第84的陈柏、陈檀兄弟二人由江西省德安县的义门迁到山东省的郯郡(今郯城);明万历(1573一l616)年间,约于l615年,第91世的陈性坚由郯城迁到江苏省沭阳县东南部的石墩,开创陈家集(今叫陈墩),现隶属于东海县。1720年前后,第94世的陈有龙由沭阳县迁到涟水县县城西北方不远的陈师庵。1780年前后,第96世的陈玉生由涟水县迁到滨海县陈涛乡的联盟村。联盟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其子孙有的又迁居:八巨、八滩、界牌等乡镇。1992年3月,第105的陈广泰、陈学等人,根据第101世陈炳林珍藏传下来的先辈记录在红纸上的遗言:“原籍是海州西南方靠近滥里洪的大陈庄(大陈墩的前身)”这一线索,下决心寻根问祖,从滨海县陈涛乡出发,前往海州,一处一处地走访.终于找到了祖籍——大陈墩。这一支系从第l01世起有了明确的辈分用字:献、鹤、炳、龙、广、开、正、道、必、德、其、明等.已传至第107世约有族众5300户.19000人,其中在滨海(联盟支系)的约有200户,700人。
八、滨海四坝(界牌镇)陈氏。该支系上接连云港市海州陈氏中的某一支。l680年前后,第95世的陈宾甫(1637年4月一l707年3月)由海州迁来,当时隶属于山阳县的滨淮(意即靠近淮河),创建陈家浦(今为滨海县界牌镇四坝村)。其时,该地为新成陆区,陈家插草为标,先煮盐,后逐步开垦种植。陈宾甫生五子:阴生、珍生、熊生、玉生、秉生,子孙繁茂,现已出现第l08世。后来,族众大体沿淮河一线向海边搬迁。从第95世开始,这一支系明确了辈分用字:宾、生、大、锡、鹤、汝、太、山、宗、(单字)、兆、开、元、万、庆、咸、以、德、为、之等,已传至第108世。约有5000户,l5000人。
此外,滨海的陈氏支系还有不少,多则一支三、二百户,少则一支三、二十户,也有头十户的,有的成为散头户,许多人连祖父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上辈滨海老祖宗的名字了。
(阜宁朦胧陈氏一节已由陈海于2021年5月进行修正)
陈其华 陈国联 陈 凯
编者按: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编史修志的角度看,姓氏的研考和族谱的编修,都可以为史志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佐证(当然,我们也应防止有人借此去搞宗族主义)。我县的退休干部陈其华、陈国联等同志从挖掘中华姓氏资料的积极意义出发,做了许多调研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现将其近作《滨海陈氏探源》择要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常听一些宗亲说:“我与你不是一个陈”。过去不了解全面情况,觉得这话也对。现在,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错了。全中国、全世界,只要是姓“陈”的都是一个“陈”,都是陈胡公满的后代。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代系关系,都是以陈胡公满为第一代起算。
陈胡公满是谁?他原名妫满.祖籍燕山附近沩水(“沩”演化为“妫”,表示当时还处于母氏社会)。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1150年,农历10月15日日。父亲名叫阏父,是制陶专家,担任过周武王的陶正官。周武王将大女儿太姬许配给妫满,把原始陈丰氏部落的发祥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划为诸侯国陈国,任命妫满为陈国国王。后又以国赐姓。于是妫满成了陈姓的得姓始祖。距今已有3100多年。妫满病逝于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94年)农历正月l5日,享年56岁,葬于淮阳县城郊。后来,周王朝又追封他为胡公,因此,得名陈胡公满,后人也有称其为陈胡公或胡公满的。
河南省淮阳县人民政府从振兴经济的大目标出发,加大改革步伐,为满足全球陈氏子孙谒祖的需求,从l992年开始,在陈胡公墓周围征地651亩,引资、投资合计2000万元,建设陈胡公陵园。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陈氏陵园,已逐步建设成为旅游胜地。著名华侨陈嘉庚的侄儿陈永和捐资34万元,将陈胡公的墓修建一新。陈胡公祠堂已奠基兴建,中国陈氏宗亲会淮阳总会决定从2003年起,将每年的公历l0月I5日定为陈胡公诞辰公祭日,l0月份为公祭月。
滨海县境的陈氏,经过考证,较大的支系有8个。其中,多数来自苏州,也有来自江西的,都隶属于义门大支系;也有来自山东的,隶属于颖川大支系。具体有:
一、阜宁北沙陈氏(曾为淮东陈氏,不妥,今仍恢复原名)隶属于江西江州义门大支系。1368年春天,第84世的陈大昌又名德昌、天鹏、昶).传说是元军中某一支军的副将,由江西败走山东.躲进微山湖中的一座茅山,隐姓埋名,后不知其终。朱元璋大军再次北伐,陈大昌眼看形势危急,命第三个儿子陈益(也用逸,又名少昌)到昆山、苏州一带找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文杰、文礼。陈益摸了个空,打听到两位哥哥已于不久前洪武赶散来盐城一带,尾随寻找,没有找到,最终在淮河人海口的今阜宁县北沙镇驻足定居。
陈益的儿子辈单传孙子辈兄弟5人,老大陈铭的孙子辈文职、文厚、文兴兄弟三人大约于l520年左右去山东省境谋生,一直杳无音讯;老二陈镛的子孙仅有少数居住在天场乡境,绝大多数居住在今响水县的黄圩乡一带;老三陈钊的子孙主要在大套乡的永华村一带;老四陈钦的子孙主要居住在陆集乡的陈庄一带;老五陈锐的子孙繁茂,主要居住在大套乡的外套、洪林.天场乡的张桥等村和东坎镇的陈滩村及滨海港镇一带。
1570年左右,陈钊的后代第91世陈大奎迁居外套西庄;陈锐的后代第91世陈仰桥、陈念桥、陈奉桥兄弟三人迁居外套东庄。外套,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随着滨海陆地的向东淤涨,后人沿着废黄河(含淤黄河、中山河)两岸向东迁移。族众约8000户、26000人;其中滨海县境约有4000户,13000人.这支陈氏到第98世,开始明确辈分用字:宗、正、宣、鸿(宏、志、师)、法(国、明)、其(必、如)、盛、德、一、体、尊、崇、根、本、乃、立等。现已传至第107世。
二、阜宁板沟里(今阜宁县硕集乡境)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该支系由三个并列的同为第84世的一世祖陈卫馨、陈宗信(陈诚)、陈仲惠组成,实为三个支系,后因合并修谱、帮此谱也可称为“三公一谱”或“三支一谱”。
陈卫馨与陈仲信(陈诚)、陈仲惠亲兄弟二人是堂兄弟关系。祖籍都在江西省吉水县大树村(俗名义狗庄)。陈卫馨与后两兄弟并不相识,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大败陈友谅,陈姓族人为避免受株连迫害,四处逃散。陈卫馨兄弟三人,老二陈天差去了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老三陈乡吉来到盐城。陈卫馨先落脚到江苏省山阳县(县府在原淮安县今楚州区),明永乐十一年(1413)迁居板沟里(今阜宁县硕集乡境),以后又迁到庙湾(今阜宁县阜城镇条河村)以煮盐为生。陈仲信的亲名于原(元)祖父名从喜。他兄弟5人,仲恭、仲宽仲信、仲敏、仲惠。陈仲信生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陈卫馨小50岁,永乐十一年(1413)任福建清流县(今属三明市)知事,第二年被调至京师吏部(中央主管人事的部门)任员外郎,几个月后调任礼部的外交官员,同年秋天随中官(太监)出使西域。永乐十四年(1416),陈仲信以首席外交官的身份再次出访西域,当年冬返回,年底又升为湖广行省长沙知府;永乐十七年调任两淮盐运同知,即盐运副使(使署设在扬州),同知署设在淮安,分管淮北盐务,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陈卫馨的儿子陈思宗相识,时陈思宗任庙湾场首甲(又名总催.也是盐官。陈仲信(陈诚)积劳成疾,永乐十七年冬天病逝于淮安盐运同知署衙内,时年46岁。陈卫馨、陈仲信、陈仲惠的后人先在今阜宁县的硕集乡和阜城镇一带定居,以后又逐步向滨海县的通榆、五汛等乡镇移居。这一支系约有族众13000户,50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l0000户,35000人。这一支系从第l01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开始用的元、克、宝、子四字,同为第l01世;以后的一个字表示一世:恒、乃、德、允、锡、嘉、名等。现已传至第l07世。
三、阜宁朦胧(今阜宁县东沟镇境)陈氏。阜宁朦胧陈氏,隶属于江西怀玉陈氏的一个支系。这一支系的家谱编修的时间最早、次数最多,从陈胡公到当今的第ll0世的陈克友、陈克端等人,代系脉络清楚。家谱中史料记载,这一支系的开山祖陈逵在唐开末年,从睦州释官返乡,息肩于信之辉山黄釜社,后迁怀玉山下隐浆社居之。《怀玉陈氏宗谱》是南宋宰相陈康伯请旨,孝宗皇帝御旨史官编修的龙头金线谱。
1276年,元兵南侵,第88世有兄弟4人(岑、嵚、岩、岳)因避战乱,四处迁散。后来,岑迁苏州、嵚迁吴淞.岩迁靖江,岳迁马巷。l507年.陈岳的后代第96世玲、珑二兄弟,都由马巷迁居丹徒县。l656年,陈玲的后代第l01世的陈君锡、陈君美兄弟二人由丹徒县迁到山阳县的朦胧(今阜宁县东沟镇境)。1693年,第102世的陈西武由阜宁朦胧迁到周景港。1754年,第104世的陈士高由周景港迁到阜宁县的仁和镇(今属滨海县东坎镇)。到第l05世,陈洪远、陈洪林、陈洪茂兄弟三人分家析产后,子孙有的迁居东坎周围:有的迁居陈涛乡的东陈庄、西陈庄、南陈庄;有的迁居蔡桥乡的吴场。另有第105世的陈洪彩的子孙由阜宁朦胧迁居响水七套和糜湾。还有105世的陈洪贵的子孙,由阜宁县的朦胧迁居建湖县的上冈。不久,又由上冈迁居到滨海县通榆镇的三埝。这一支系族众约1000户,4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850户,3500人。从第106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万、人、秉、道、克、绍、先、盛、大、光、辉、庆、永、延、维、学、晋、升、咸、式、善、泰、临、恒、益、豫、家、传等。现已传到第114世。
四、阜宁羊寨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兵荒马乱。约于l365年.第87世的陈恒昌因避战乱,带领妻儿由苏州阊门外向苏北逃难。陈恒昌死于途中,老太王带领5个儿子继续北逃.到今阜宁县羊寨乡的淮河边驻足定居。1600年前后,子孙都迁到今滨海县东坎镇的孟舍村,开创小陈庄。孟舍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子孙有的迁居县境的八滩、滨海港镇、振东、五汛等乡镇;有的迁居今响水县的大有镇、阜宁县的沟墩镇;有的迁居射阳县的六垛、四明、临海等乡镇。这一支系族众约有3000户,lO000人,其中居住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000户,7000人。从第l00世开始明确了辈分用字:长、继、高、乃、进、宗、学、古、训、斯、可、为等。已传至第107世。
五、滨海下旧河(正红镇)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1368年春天,第84世的陈西岐(凤仪)从苏州阊门迁居今阜宁县城北乡的屠家舍,插草为标,开始农耕生活。1430年前后。第86世的陈福斋、陈盈斋、陈轩斋、陈瑞斋兄弟四人,一同迁进今滨海县正红镇的下旧河村。下旧河成了该支系的发祥地。他们的子孙,后来有的迁居东坎镇、正红镇、五汛等乡镇。明万历年间的1580年前后.第91世的陈汉相当上国医,进北京城居住。如今,他的后人有1000多人定居在北京城内:族众约有4000户,15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200户,8000人辈分用字是:西、以、斋、甫、安、凡、子、汉、必、我、所、允、士、大、廷、(单字)、云、三(殿)、如、人(为、维)、之(德)、有(必)、德(敬、昌)、乃(尚)、光(志)、家(有)、邦(方)、增(克)、荣(家)、益(法)、誉(祖)、永(锡)、庆(汝)、和(善)、祥(良)等,已传至第l07世。
六、滨海昧洋(正红镇)陈氏。隶属于颖川大支系。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军败北。朱元璋第一次挥师北伐,山东省境的陈氏四处逃散,青州郡诸城县第83世的陈国祖、陈国臣兄弟二人带领全家老小迁来江苏省的庙湾场(时隶属于山阳县,今隶属于阜宁县)安家落户。
1430年前后,第85世的陈永泰、陈永新堂兄弟二人又回迁到山东省的诸城县。1530年前后,陈国祖的六代孙,即第88世的陈树龄、陈树序、陈树渡、陈树济兄弟四个迁居江苏省中部的仪征。l650年前后,第93世的陈士(世)惠迁来今滨海县陈铸乡的昧洋村。现今,仍有l0个门支的人定居在发祥地昧洋。300多年来,这一支系的族人大体上沿着射阳河两岸搬迁。当今,除少数人迁居省外.大多数人居住在滨海、阜宁、射阳三个县。族众约有6000户,21000人,其中,在滨海县境的约有2200户,8000人。第87世的陈伯雄约于1500年写过“祖迁记略”,但未见其文。这一支系从第98世开始,有了明确的辈分用字:起、应、志、增、嘉、、德、宏(洪)、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等,已传至第l06世。
七、滨海联盟陈涛乡陈氏。隶属于义门大支系。1450年前后,第84的陈柏、陈檀兄弟二人由江西省德安县的义门迁到山东省的郯郡(今郯城);明万历(1573一l616)年间,约于l615年,第91世的陈性坚由郯城迁到江苏省沭阳县东南部的石墩,开创陈家集(今叫陈墩),现隶属于东海县。1720年前后,第94世的陈有龙由沭阳县迁到涟水县县城西北方不远的陈师庵。1780年前后,第96世的陈玉生由涟水县迁到滨海县陈涛乡的联盟村。联盟成为这一支系的发祥地。后来,其子孙有的又迁居:八巨、八滩、界牌等乡镇。1992年3月,第105的陈广泰、陈学等人,根据第101世陈炳林珍藏传下来的先辈记录在红纸上的遗言:“原籍是海州西南方靠近滥里洪的大陈庄(大陈墩的前身)”这一线索,下决心寻根问祖,从滨海县陈涛乡出发,前往海州,一处一处地走访.终于找到了祖籍——大陈墩。这一支系从第l01世起有了明确的辈分用字:献、鹤、炳、龙、广、开、正、道、必、德、其、明等.已传至第107世约有族众5300户.19000人,其中在滨海(联盟支系)的约有200户,700人。
八、滨海四坝(界牌镇)陈氏。该支系上接连云港市海州陈氏中的某一支。l680年前后,第95世的陈宾甫(1637年4月一l707年3月)由海州迁来,当时隶属于山阳县的滨淮(意即靠近淮河),创建陈家浦(今为滨海县界牌镇四坝村)。其时,该地为新成陆区,陈家插草为标,先煮盐,后逐步开垦种植。陈宾甫生五子:阴生、珍生、熊生、玉生、秉生,子孙繁茂,现已出现第l08世。后来,族众大体沿淮河一线向海边搬迁。从第95世开始,这一支系明确了辈分用字:宾、生、大、锡、鹤、汝、太、山、宗、(单字)、兆、开、元、万、庆、咸、以、德、为、之等,已传至第108世。约有5000户,l5000人。
此外,滨海的陈氏支系还有不少,多则一支三、二百户,少则一支三、二十户,也有头十户的,有的成为散头户,许多人连祖父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上辈滨海老祖宗的名字了。
(阜宁朦胧陈氏一节已由陈海于2021年5月进行修正)
cyh
在2015/10/4 8:26:15发表的
再版前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义门陈文史考》的第一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距今已近十个年头,《义门陈文史续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也有四年了。尽管书已出版,但这些年来我们从未间断对陈姓族史的关注和研究,并有了一些新发现和成果。加之考虑到两书篇章调整、合并的需要,故而此次将两书重新修订再版。此“再版前言”,为两书之再版前言。
一
两书再版,在内容和篇章上均有较大更新和调整,尤以后书为甚,其新增内容大大超出义门研究范围,“义门陈文史续考”已难以统括内容,经征询多方意见,现将书名更改为“颍川陈氏考略”。为使内容更好地体现书名,本次再版将原《义门陈文史续考》的第五章“还历史真相”、第七章“考察散记”以及第十三章中的“义门部分析庄始迁地及今分布情况”等有关义门的文章,凡能够移动且不伤主旨的,则尽量移至《义门陈文史考》。
新版的《义门陈文史考》还增加了“义门时代考”、“五百年时代辨”、“进呈家谱表”等优秀考证文章。《颍川陈氏考略》里增加一章“齐国陈氏历史考索”,从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入手,深刻阐述陈氏替代姜齐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增补了“颍川始祖陈轸再考”、“陈氏源流异同考”、“陈元光籍贯考”以及“薮公谱序”,等等;并对过去未作定论的“三尧”、“陈恕”之研究,给出了新的考证。这些极大提升了本书的研究水准。同时,对于两书中一些不甚严谨的文章或段落做了删改,去绝浮言,以彰事实。
对于《义门陈文史考》的第二篇“研究与考辨”,再版未作太大修改。如若参照《颍川陈氏考略》的研究成果,则《义门陈文史考》初版中对陈氏先祖生年的推测、例证等,无疑存有不当之处,但是我们仍然保留初始的推理数据和推理方法。因为研究本身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深入的过程,只要方向和思路正确,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初那种大胆探索、突破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尽可能留住初始的研究轨迹,这对后续研究者,也是一种交代。
对于《义门陈文史考》第七篇中“义门世系”的修订,是有一定困难的,过程也是最痛苦的。我们曾经走过从肯定到否定、然又逐步纠正到部分重建的这一复杂历程,既要保留旧谱世系世次作比对,又要参照新的研究成果,在新旧转换、对接上,必然会发生冲突。对此,我们只能以“按语”的形式作过渡连接说明。两书中,无论是“按语”还是文后重要注评,都是作者的研究心得,无不寻寻觅觅、再三推敲,沥血以书辞。
关于“始祖”的界限划定问题,旧谱里一直不明确、不统一。其实,“始祖”是由时间节点的划分而界定。就以义门为例,如“昉家十三世同居”,是以叔明为始祖(即一世祖);“京之后,十世同居”,是以陈京为始祖;若按“开元十九年”建庄起算,则当称陈旺为始祖;若按唐中和四年旌表义门起算,当以伯宣、陈伉几兄弟为始祖。由此而论,“始祖”之前的人物,本书统称“先祖”;对于始祖之后有影响的人物,则称显祖。
至于“义门部分析庄始迁地及今分布情况”,因受人力、财力的限制,有的分庄未被收录,或已收录而又因其后裔分迁广,无力一一罗列,对此,敬请体谅。
二
自南宋以来,各地族谱日渐残缺,损失严重;直到明嘉靖年间,民间始掀起一股修谱、建祠热,然而此时所修的族谱,相当一部分是在串谱,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穿插中多有淆乱和混杂,人物世次与时间严重不合,附会名人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只得借助史籍来甄别,这仅就“名人”庄谱而言。至于寻常人家,要想于乱丝中理出个头绪,分辨真伪,基于目前的史料,是难以做到的。
陈氏受姓,绵绵三千余年;繁衍千枝万派,不可胜记。两书仅从史学、谱牒的角度,将其大致归属于不同的支派族群而已;如果用当代高科技DNA进行检测,其结果更是难以想象。我们坚信,未来随着分子人类学对陈姓宗族研究领域的介入,陈姓的多源性会变得更加具体和明朗,义门陈氏的同源异流,也更将异彩纷呈。
三
今两书再版修订,也是对我们多年来的研究进行一次盘点和总结。本次调整,原则上以类聚,不以撰文时间之先后。在编排次序上,由于书稿本身的论、考合一,很难按照一般史著的“史、论、考、辑”次序编排,只能大致按时空的顺序,即《义门陈文史考》按时间顺序,后书综合时空顺序。经整合后,两书还有18个篇章:前书6篇,后书12章。前书偏文,后书重史。在篇章与篇章之间,即独立又联系、形散而神不散,每一篇章都有自己的侧重面,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全书考证定性与定量结合,并借助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和阐述事件的原委、演绎和变化,尽力还原历史,至少是贴近历史 。
本次再版修订,我们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得到宗亲们的关心和支持,如江西省广昌县的陈登卿先生、丰城市淘沙乡玕溪村的陈敬顺先生、龙南县的陈永彪先生,广东省云浮市的陈月继先生、广州市私立华联学院的陈明有先生、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陈伟平先生,福建省南平县的陈待章先生等,热情提供资料帮助;尤其是广东东莞宏远集团的陈林先生、广州的陈应求先生、陈广奇先生,给予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
陈月海
2015年元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义门陈文史考》的第一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距今已近十个年头,《义门陈文史续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也有四年了。尽管书已出版,但这些年来我们从未间断对陈姓族史的关注和研究,并有了一些新发现和成果。加之考虑到两书篇章调整、合并的需要,故而此次将两书重新修订再版。此“再版前言”,为两书之再版前言。
一
两书再版,在内容和篇章上均有较大更新和调整,尤以后书为甚,其新增内容大大超出义门研究范围,“义门陈文史续考”已难以统括内容,经征询多方意见,现将书名更改为“颍川陈氏考略”。为使内容更好地体现书名,本次再版将原《义门陈文史续考》的第五章“还历史真相”、第七章“考察散记”以及第十三章中的“义门部分析庄始迁地及今分布情况”等有关义门的文章,凡能够移动且不伤主旨的,则尽量移至《义门陈文史考》。
新版的《义门陈文史考》还增加了“义门时代考”、“五百年时代辨”、“进呈家谱表”等优秀考证文章。《颍川陈氏考略》里增加一章“齐国陈氏历史考索”,从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入手,深刻阐述陈氏替代姜齐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增补了“颍川始祖陈轸再考”、“陈氏源流异同考”、“陈元光籍贯考”以及“薮公谱序”,等等;并对过去未作定论的“三尧”、“陈恕”之研究,给出了新的考证。这些极大提升了本书的研究水准。同时,对于两书中一些不甚严谨的文章或段落做了删改,去绝浮言,以彰事实。
对于《义门陈文史考》的第二篇“研究与考辨”,再版未作太大修改。如若参照《颍川陈氏考略》的研究成果,则《义门陈文史考》初版中对陈氏先祖生年的推测、例证等,无疑存有不当之处,但是我们仍然保留初始的推理数据和推理方法。因为研究本身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深入的过程,只要方向和思路正确,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初那种大胆探索、突破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尽可能留住初始的研究轨迹,这对后续研究者,也是一种交代。
对于《义门陈文史考》第七篇中“义门世系”的修订,是有一定困难的,过程也是最痛苦的。我们曾经走过从肯定到否定、然又逐步纠正到部分重建的这一复杂历程,既要保留旧谱世系世次作比对,又要参照新的研究成果,在新旧转换、对接上,必然会发生冲突。对此,我们只能以“按语”的形式作过渡连接说明。两书中,无论是“按语”还是文后重要注评,都是作者的研究心得,无不寻寻觅觅、再三推敲,沥血以书辞。
关于“始祖”的界限划定问题,旧谱里一直不明确、不统一。其实,“始祖”是由时间节点的划分而界定。就以义门为例,如“昉家十三世同居”,是以叔明为始祖(即一世祖);“京之后,十世同居”,是以陈京为始祖;若按“开元十九年”建庄起算,则当称陈旺为始祖;若按唐中和四年旌表义门起算,当以伯宣、陈伉几兄弟为始祖。由此而论,“始祖”之前的人物,本书统称“先祖”;对于始祖之后有影响的人物,则称显祖。
至于“义门部分析庄始迁地及今分布情况”,因受人力、财力的限制,有的分庄未被收录,或已收录而又因其后裔分迁广,无力一一罗列,对此,敬请体谅。
二
自南宋以来,各地族谱日渐残缺,损失严重;直到明嘉靖年间,民间始掀起一股修谱、建祠热,然而此时所修的族谱,相当一部分是在串谱,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穿插中多有淆乱和混杂,人物世次与时间严重不合,附会名人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只得借助史籍来甄别,这仅就“名人”庄谱而言。至于寻常人家,要想于乱丝中理出个头绪,分辨真伪,基于目前的史料,是难以做到的。
陈氏受姓,绵绵三千余年;繁衍千枝万派,不可胜记。两书仅从史学、谱牒的角度,将其大致归属于不同的支派族群而已;如果用当代高科技DNA进行检测,其结果更是难以想象。我们坚信,未来随着分子人类学对陈姓宗族研究领域的介入,陈姓的多源性会变得更加具体和明朗,义门陈氏的同源异流,也更将异彩纷呈。
三
今两书再版修订,也是对我们多年来的研究进行一次盘点和总结。本次调整,原则上以类聚,不以撰文时间之先后。在编排次序上,由于书稿本身的论、考合一,很难按照一般史著的“史、论、考、辑”次序编排,只能大致按时空的顺序,即《义门陈文史考》按时间顺序,后书综合时空顺序。经整合后,两书还有18个篇章:前书6篇,后书12章。前书偏文,后书重史。在篇章与篇章之间,即独立又联系、形散而神不散,每一篇章都有自己的侧重面,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全书考证定性与定量结合,并借助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和阐述事件的原委、演绎和变化,尽力还原历史,至少是贴近历史 。
本次再版修订,我们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得到宗亲们的关心和支持,如江西省广昌县的陈登卿先生、丰城市淘沙乡玕溪村的陈敬顺先生、龙南县的陈永彪先生,广东省云浮市的陈月继先生、广州市私立华联学院的陈明有先生、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陈伟平先生,福建省南平县的陈待章先生等,热情提供资料帮助;尤其是广东东莞宏远集团的陈林先生、广州的陈应求先生、陈广奇先生,给予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
陈月海
2015年元月
宝纛之溪
在2015/6/22 16:32:20发表的
各位义门宗亲好!我们属于汉阳庄,系安葬在安徽潜山县城附近的华武公之后裔。早年从我们老家有一私塾先生离开家乡去了南京。大约八十年前,有一生意人在南京见到一位陈氏长者,说老家在潜山县宝纛河(现在属于岳西县和平乡),当时住在南京水西门外十五里海家冲,约好请生意人第二天带家信回来。但生意人当夜返回,此后杳无音讯。我们家有如下辈分;先,泽,传,芳,远,星,占,衍,庆,祥等等。如今中华大地,寻根问祖,蔚然成风,还有祖坟无人修缮,我们家谱还有记载。希望知此情况的宗亲相互转告,尤其是南京的义门宗亲,有知情的请与我联系。邮箱:chliushui1965@126.com
电话:13705562265
电话:13705562265